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多维阐释

    代宏丽敖日格乐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一是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等多维度认知中华民族;二是从民族复合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多重视角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从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等多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理论多维认知多重视角多方铸牢

    算法推荐视域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技术可能、现实挑战和对策思考

    陶砥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推荐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码程序,分析用户特征、兴趣及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取、推荐信息的技术.这一技术表现出研发动机的逐利性、操作过程的隐蔽性和信息引导的片面性.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和精准化提供了技术可能.但该技术在现实中也有可能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网络阵地,纵容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隐性”内容,不利于营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情境.为此,应当加强党的领导,开展技术纠偏,协调多元主体,完善法治监管,引导算法推荐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使之成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强大技术支撑.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算法推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台湾高山族社区营造研究:历程、经验及启示

    曹大明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高山族社区营造先后经历了重点示范部落计划、永续计划及活力计划三个阶段.其实践出现的问题及积累的经验,对大陆民族地区的村落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的村落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地经营和创造.在该过程中,在地居民的主体性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协作,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地居民主体性的发挥,更是民族地区村落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高山族社区营造主体性文化深耕

    流动的困惑:跨国流动中少数民族流动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以在韩朝鲜族为例

    朴今海孙云彤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我国朝鲜族凭借其跨界民族的人文地理优势掀起了一场出国务工的流动潮.时至今日,在韩朝鲜族的数量已超过70万,成为韩国社会中规模最大的外籍群体.但这一为数不少的在韩朝鲜族群体,由于受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方面的制约以及韩国结构性的社会、文化排斥,在适应和融入韩国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关注我国跨界民族跨国流动中的社会适应问题,不仅关系到流动个体和群体的权益保护及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

    朝鲜族跨国流动社会融入瓶颈

    空间、社会与发展:昆明呈贡多类型广场体育健身参与主体研究

    郑玲玲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明市呈贡区自2011年撤县设区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市政府与大学城的进驻,呈贡原有的以县城为中心的规划格局产生变化,城市广场空间也呈现参与群体不同的构成特征与时代样貌,参与广场活动者的目的主要是健身.通过对呈贡区中心广场、龙街广场以及某大学民族广场活动参与主体健身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上述三类广场健身活动分别对应着新兴的现代市民体育健身、传统共同体民族体育健身与新潮体育文化为主的三种健身方式,反映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人群的公共空间属性与社会参与方式.

    广场体育健身公共空间社会变迁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启示

    刘志成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与相应的语言结构是相互照应的.由于语言是体验的,语言结构正是认知主体心理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反映,其与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密切相关.通过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对比语言学方面的依据,而且能为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提供极为有益的借鉴.

    全球化中西文化对比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

    何颖刘洪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劳动力“两栖化”现状与乡村发展困境揭示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乡村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引导乡村劳动力回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应积极构建有利于引导乡村劳动力回流的机制,采取有效的引导对策,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和发展的新农业、建设产居融合的新农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劳动力回流新农业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安徽省巢湖市12乡镇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朱文韬栾敬东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综合分析农业科技进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与需求方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人居环境等五大要素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混合影响效应,得到三个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前因组态.研究发现,所有单个条件变量并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三种前因组态均不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条选择路径,即农村资产权益实现型路径、农业科技进步型路径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农村资产权益实现混合型路径.研究认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各参与方坚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理性看待“农村人居环境”“人均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个因素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科技进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后脱贫时代的少数民族地区税制改革探讨

    程静陶一桃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是扶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深度贫困集中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地区贫困治理的重点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开发式扶贫转向扶贫后保障,地区经济治理的重点从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转向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税制改革成为解决地区贫困问题,巩固地区扶贫成果,增强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建立地区发展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税制改革面临着新冠疫情冲击、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返贫风险等严峻挑战,在深化税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克服少数民族地区税收政策过于依赖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效应不平衡,偏向直接优惠和结果优惠,以及税收优惠时间限制和范围限制的困境.在后脱贫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税制改革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优化:在法律范围内赋予少数民族地区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少数民族地区税收制度;规划“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以少数民族地区税制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后脱贫时代少数民族税制改革税收优惠

    民族地区返贫风险与返贫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耿新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返贫问题相伴相生,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聚焦民族地区返贫人口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民族地区返贫风险可分为能力缺失型返贫风险、政策性返贫风险、环境性返贫风险、发展型返贫风险.以深度贫困县东乡族自治县1511名返贫人口实证检验发现:民族、文化程度、贫困户属性、致贫原因等因素对贫困人口的返贫有显著影响.应建立返贫监测机制、返贫预警机制、返贫人口帮扶机制、内生动力机制以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返贫风险返贫人口脆弱性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