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疫情防控背景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适灾韧性协同机制研究

    郭天一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冠疫情对我国社会的持续影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衍生出更多阻滞因素和薄弱环节,利用韧性机理审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适灾能力,防范并化解服务供给危机,是当前城市社会治理的重点问题.结合H市基本公共服务适灾韧性状况分析发现,主体合作、资源供给对信息交互和策略调适等环节的韧性缺失,削弱了应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风险的联动防线和功能拓展.因此,基于对组织韧性、社会韧性、市场韧性、技术韧性及秩序韧性等五重维度的持续完善,能够进一步优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适灾韧性协同机制的实施方略.

    公共卫生基本公共服务适灾韧性协同机制

    制度性自治: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村民自治创新

    王海娟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推进,国家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如何通过接入国家力量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命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民自治面临熟人社会基础不断瓦解、治理限度不断凸显的困境,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以资源下乡为抓手,从治理资源、公共权威、公共规则三个方面加强制度供给,形成了新型村民自治制度.地方政府将基层治理纳入国家制度体系的同时保留了村民自治,通过接入国家的力量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新型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治理的"非程式化""复杂化"特点相适配,是接入国家力量且保持基层自主性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区别于国家力量支撑不足的社会性自治和国家力量消解村民自治的行政科层制.在我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充分重视基层治理的特点,将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国家治理现代化村民自治基层治理特点国家与社会关系

    行为助推:陆地边境虚空化的应对新方略

    陈冰罗红霞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地边境虚空化具有政治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传统应对方略主要分为国家干预型和放任自流型,二者各有因果利弊,但都不符合新时期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国家在场的硬治理、软治理内嵌高效、低廉的绩效诉求,需要遵循边民居留的心理行为规律因势利导.通过史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基于行为助推理论的EAST分析框架,提出行为助推新方略并设计了四维助推方案.

    陆地边境虚空化行为助推应对方略

    结构紧张与公平隐忧:"双减"政策的阶层反应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金东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结构排斥假设与全国27个家庭的质性访谈发现,教育"双减"政策实施一年之后,一些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焦虑不减,私教与课业培训转入地下,中产阶层教育"内卷"的风险仍未完全消除.校际、阶层、区域和城乡间的资源差距、结构紧张形成"双减"之后教育公平的隐忧,对此应深化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改革,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市场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塑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双减"结构紧张公平隐忧阶层反应影响

    犯罪恐惧感的群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分析

    李峰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犯罪恐惧感是安全感的核心内容.国内学界鲜有基于随机抽样数据的犯罪恐惧感分析,少有的成果缺乏深入的理论对话.基于弱势群体易受攻击模型、受害与司法经历模型和社区模型之逻辑,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利用上海调查数据对犯罪恐惧感的群体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民众的犯罪恐惧感较低;财产犯罪恐惧感要高于人身伤害犯罪恐惧感;警察效能、社会融入和阶层认同是影响民众犯罪恐惧感的最主要因素.文章借此还与西方的发现进行对话,探讨影响我国民众犯罪恐惧的本土化特征,为提升社会的安全感,推动我国高质量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犯罪恐惧感弱势群体易受攻击模型受害与司法经历模型社区模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杂居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刘梦舒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民族杂居牧区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场域,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时,也兼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当前此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存在与牧民生产生活节律脱节、与牧民文化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分离、缺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持续性、缺失流动公共服务的机能等问题.历史上代表"小传统"的民间公共文化活动是深度展现文化交融特征的平台,它既符合牧民的生产生活节律,又通过仪式程式强化牧民的集体意识,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构建"民族+文化"的服务体系模式时,多民族杂居牧区呈现的是一种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的大传统文化与自发嵌入国家体系的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范式,这既深化了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自觉程度,也为民族杂居牧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建设路径.

    乡村振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杂居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路径

    "苦与不苦":民族地区搬迁移民的生活体验研究

    魏玺昊费梅苹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搬迁移民的话语诉说具有动态且复杂的生成脉络.研究基于云南省苗村的调研,运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惯习"这一整合性分析框架,对移民"苦"与"不苦"的话语诉说展开分析,以期呈现并理解移民的生活体验.研究发现,苦的诉说源于族群惯习与制度规范脱嵌状态下,自身能力和收入不足,移民难以践行恪守良知和"过好日子"的文化要求.在道德情感推动和多元主体帮扶下,移民提升其行动能力并满足自身需求,由此产生不苦的诉说.苦到不苦的话语转换扎根于移民从贫困到脱贫的过程中,预示着移民韧性的提升.

    易地搬迁移民苦与不苦生活体验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惯习

    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来自高端制造企业的证据

    张强劲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冗余是企业创新要素来源的重要渠道,为研究它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以我国沪深A股高端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抑制作用,存在倒"U"型门槛效应,且对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存在产权异质性.

    组织冗余企业创新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产权异质性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