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

    沈江平
    1页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路

    杨玢苏泽宇
    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推进的基本遵循.立足唯物史观深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创新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态建构的双向律动,展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塑的现实图景,内括阐发这一图景价值图式的文化意指.在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中始终恪守社会主义价值指向、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引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价值恪守的文化澄明、战略定向的文化锚定和意义彰显的文化诠释,从实践论域共同建构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路.

    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化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路径、内涵、价值

    沈江平杜雪曼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形成于一定的科学路径.其构建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遵循"第二个结合"根本原则基础上秉持独立自主发展和文明互鉴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得以建构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独特"六观"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层次性.从文化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塑造,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展现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独特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构路径基本内涵精神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话语叙事:缘起、脉络与策略

    符妹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现代化不同模式,提出的现代化叙事新"话语".它以单向度现代化话语叙事挑战为问题缘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话语思想为理论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整体性话语观为文化基因,以基于问题任务的复杂性、延续历史主线的继起性、激发动力结构的协同性、运用思维方法的系统性、追求价值指向的统合性等为叙事脉络.需遵循物质与意识相统一的叙事规律,生产共性与个性相兼容的丰富话语内容,开发编码与受众相适应的多元话语形态,创新文字与图像相融合的灵活话语方式.从"叙之有物""叙之有理"转至"叙之有方""叙之有效",引导受众把其从内化于心的心理认同递进为外化于形的行为实践.以整体性话语叙事讲述和传递其独创性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叙事话语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话语叙事

    复合相互依赖:欧盟发布经济安全战略及一揽子计划的动因与影响

    胡子南杨向荣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发布经济安全战略及一揽子计划,旨在增强欧洲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自主性.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驱动的,涉及欧盟经济结构特性、政治一体化进程、技术创新与自主性追求、欧洲市场进一步整合与规范等内部因素,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地缘政治局势恶化、供应链安全挑战以及中美欧竞合关系等外部因素.欧盟通过严格投资审查机制、加强出口管制、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强化数字和技术主权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构筑经济安全工具箱,这将对欧盟内部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加剧国际社会不平等和分裂,让中美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基于相互依赖而非单向依赖构建.中国应加强与欧盟合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实施多元化贸易伙伴策略予以应对.

    经济安全欧洲主权中欧关系欧美关系

    国际法话语权的构建: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陈一峰
    39页

    叙事、叙述与话语权:一个国际法的叙事学研究

    陈一峰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是重要的国际法权力实践.探讨国际法叙事的结构、逻辑、模式,有助于分析国际法的意义生成机制,进而揭示国际社会经由国际法的权力政治过程.国际法叙事是多元的,在规范文本、机构、学科、政治外交和社会多个不同层面并行展开并相互作用.国际法学科叙事是构建学科正当性的核心场域,也是学科神话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的场域.当代国际法叙事常常是建立在一个线性的、进步的、目的论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国际法叙事充满斗争,这既是世界秩序和愿景的斗争,也是全球治理领导权的斗争.国际法话语权既包括对国际法造法的影响力,也包括构建国际社会愿景、规则和秩序的领导力.提升国际法话语权需要注重国际法叙事的体系性,加强国际法叙事的传播,积极参与国际法叙事竞争.

    叙事学时间性国际法叙事国际话语权

    道器之辨:中国提高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中的论辩及其超越

    蔡从燕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近"话语权"表述的出现与流行适应了中国政府在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背景下调整对外关系政策的需要.不过,这一表述的妥当性值得商榷,从国际法角度看更是如此.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实质是中国寻求提高特定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提高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都是有益的.考虑到国际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国际法实践的特征,论辩理论可以为中国在提高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方面提供重要的方法指引.不过,既有论辩理论主要关注论辩对于实现论辩一方之目标的工具性功能而不考虑论辩可能的消极影响,这使得论辩本质上属于一种"器".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应当从"器"的层面重视论辩,即通过论辩提高中国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应当从"道"的层面理解或超越论辩,即中国提高中国国际法律话语影响力不只是为了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也是服务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同时,在强化论辩的同时,应当采取切实的行动.

    国际法话语权影响力论辩行动

    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中心主义祛魅与国际法话语

    陈晓航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三十多年来,国际裁判机构数量激增、管辖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海洋法、国际刑法、国际贸易法等领域均设立了司法裁判机构,与此同时,区域性裁判机构也在不断兴起.有学者认为,国际裁判机构的勃兴预示着司法解决逐渐成为常态化的国际争端解决方式,是国际社会法治进程的积极信号.这是一种"以法律促和平"的国际法思想传统,体现了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中心主义立场.司法中心主义是现代实证国际法学的构成性要素,是否存在独立于国家主观意志之外的国际裁判机制是衡量国际法是否具备法律体系特征的重要标准,也是国际法发挥定纷止争功能的重要保障.然而,以渊源识别和规则适用为基础的司法中心主义将大量国际法论辩活动排除在分析范畴之外,不能有效回答国际法的有效性问题,也边缘化了争端避免和争端搁置等问题的重要性.从批判国际法和经验主义的路径出发,厘清司法中心主义背后的理论预设和价值选择的局限性,有助于洞察国际法话语的运行和生成机制,打开国际法研究的多面向视野,为多元化国际争端解决提供理论空间.

    司法中心主义批判国际法学经验主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法话语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路径选择——基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段誉张悦方雯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指数间的复杂联动性,首先采用GJR-GARCH模型检验尾部风险的ARCH效应、捕捉极端波动冲击的杠杆效应,以及刻画指数序列尾部风险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其次利用SJC-copula函数拟合边缘分布函数并描述上尾风险和下尾风险;最后采用CoVaR方法估计风险溢出的大小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数的收益率时间序列均存在ARCH效应和条件异方差特征,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间存在动态联动效应以及正向的相关关系,且下尾相关系数大于上尾相关系数,风险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这些结果可以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金融科技实体经济金融创新风险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