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陈友康

双月刊

1671-2811

ynsyxb@vip.163.com

0871-3612449 3622428 8091595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五一路221号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Socialism Institute of Yunn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两个结合"中探赜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叙事

    刘江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赓续发展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叙事史。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叙事,从历史表达来看:经历了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叙事、创建"一个新世界"的建设叙事、"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改革叙事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的复兴叙事;从理论表达来看:体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科学性与志道精神的交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性与担当意识的交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革命性与抗争精神的互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人民性与无我境界的互融;从文明表达来看:在激活传统中坚守了中华文化主体性自觉,在立足本国实际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面向未来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

    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叙事两个结合文明指向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实践伟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观点综述

    刘林华念兴昌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理论特质、科学方法、实践要求等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理论特质的鲜明体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两个结合"科学方法,坚守好马克思主义根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脉。研讨会结合云南、贵州等文化建设实际,提出地方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见建议,特别指出要深入挖掘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建设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等议题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两创实践路径

    数字时代统一战线的机遇、挑战与进路

    宁小苏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这场迅猛而颠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新时代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优势、拓展场域、拓宽范围、提升效率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虚拟与现实两类阵地如何构建、思维与技术等新型壁垒如何破解、传统统战方式如何适应新的统战要求、充满风险与隐忧的复杂环境如何应对等新问题、新挑战。从把握数字时代统战工作发展规律、建立虚实同构的统战体系与平台、探索做好网络统战工作的新模式、引进和培育能力复合型统战人才、打造沉浸式立体具象统战项目等方面探索创新,对于统一战线在数字时代抓住机遇、破除挑战、实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统一战线融合思维机制

    毛泽东关于中间势力统战工作重要思想的山西实践经验研究

    加敏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抗战期间中共北方局迁往太原,围绕武装斗争,在山西创造性发展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通过践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策略,坚持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统战原则,灵活施策,对阎锡山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并取得成功。进一步探讨中共北方局如何从统一战线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团结中间势力和中共在山西发展壮大的历史成就,使山西成为抗战时期全国范围内最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省份和党、政、军、学、民统一战线构建最为成功的范本之一,对做好统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经验启示。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间势力山西统战工作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又团结又斗争策略的生成逻辑及当代启示

    唐欢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又团结又斗争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一个总政策、总方法。这一策略的形成,植根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借鉴,基于建党以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中国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深刻认识,同时契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求,是理论、历史、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策略经历了联合、斗争、又团结又斗争等发展过程。进入新时代,正确把握团结与斗争的关系,又团结又斗争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构建安定有序的国内环境,也有助于指导对外关系健康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毛泽东统一战线又团结又斗争统战工作策略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理念和路径探析

    蒋晶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具有强大的治理功能和战略价值。加强国有企业统战工作,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内在要求,是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国有企业统战工作,要坚持统战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处理好显绩与潜绩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冲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分类施策开展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国有企业统战工作,要着力构建大统战格局,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企业落地生根,与时俱进地拓展国企统战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统战队伍的各项能力和水平。

    国有企业统一战线多样性协商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与参政党建设新使命——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徐敏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与参政党建设新使命"研讨会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参政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使命、新要求,又要从中华文明、"两个结合"的视角探寻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根源;既要聚焦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阐释和话语建构,又要关注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实践,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参政党新型政党制度中华文明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和实践路径

    彭石军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创造性提出的重大理念,是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梳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4个阶段,其依次经历了从人民民主制度的探索、确立、完善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形成与发展的演进过程。以"两个结合"视角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渊源,其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时赓续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血脉。全过程人民民主应主要包括以下重要实践路径,即坚持党的领导以加强其政治引领,落实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协同发展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两种重要民主形式,完善制度和程序以强化其机制保障。

    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脉络理论渊源实践路径民主政治

    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民族动力——云南鹤庆新华银匠村个案

    谷家荣王志鹏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民族动力。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白族银器匠人一直有着"出门"习学做手艺的生活传统,匠人普遍以多民族交叉杂居的"藏族走廊"为主要地域空间,在长期的生活交往和技艺交流交融发展的过程中,以区域民族对银器品的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充实、改良和改造白族匠人自有的手工技艺,进而生成既保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色又内涵多民族文化"众长"的白族银匠技艺文明。以新华村白族银器匠人的技艺成长为研究切入点,追寻匠人与他族交往交流提升技艺的过程事实,透彻阅观白族银匠技艺文明发展的民族动力源,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掘推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多民族文化要素。

    白族银匠交往交流交融乡村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启示

    王新红李泉瑾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不断发展。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民族利益整合方式逐渐形成,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坚持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纽带,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基础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积极回应国内外两个大局对民族工作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