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陈友康

双月刊

1671-2811

ynsyxb@vip.163.com

0871-3612449 3622428 8091595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五一路221号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Socialism Institute of Yunn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艺赋能:民族地区文艺节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与进路

    蒲恩灿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各民族地区提高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做法。对此,可从以民族文艺的脉络感增强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历史原理、以民族文艺的互动性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观的文化价值、以民族文艺的整合效应树立整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观的政治功能三个角度分析理解民族地区文艺节庆活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结合各地实践,可以从办节理念、文化格局、文化观念、文化方向、创造主体、文艺载体、文化场域等具体进路上做好调整优化,切实发挥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文艺赋能文化艺术节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系统推进云南少数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郭俊华刘杰陆继山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能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民族文化品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拥有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本文阐释了云南少数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的内涵及其应用范围,分析了面临的突出问题,归纳了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标准性的基本原则,最后,从学术研究和规划、社会团体、政府职能部门、外界宣传、实践探索等层面提出系统推进云南少数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云南少数民族民族视觉形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原则实施路径

    泽被南滇:西南联大对云南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王浩禹陈吉松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百年来,教育现代化是云南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在这一伟大进程中,西南联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八年,通过参与云南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不断满足云南地方教育发展需要,渐进式地推动了云南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持续影响着云南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内涵式发展,尤其是师范学院的设置,为云南培养了教育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增强了云南教育现代化的造血功能,并且这种功能在三迤大地不断得到承继和发扬。教育现代化是观察西南联大与云南地方关系的重要视角,由此可以窥见西南联大的多元面相。

    西南联大教育现代化师范教育基础教育云南

    云南文庙的历史、现状与当代价值

    庞伟伟任仕暄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庙作为儒家文化代表性建筑符号,既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是全国文庙保护较好、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云南文庙既具有中原文庙的普遍性特征,也表现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有的多样性、地域性与灵活性。在历史上,云南文庙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在云南科举教育发展、儒学文化传播、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云南文庙仍具有文化、艺术、民俗、旅游、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地挖掘、研究和传承发展。

    云南文庙文化遗产当代价值

    左右江革命老区"数智化"赋能促进共同富裕研究

    吴韬钟启超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右江革命老区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集边境、欠发达、资源型、革命老区于一身的地区。近年来,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然而,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还不协调不充分,"数智化"赋能促进共同富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当前,左右江革命老区应依托资源、区位等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力由旧质生产力向数智生产力进行质态演进。同时,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推进生产力由数智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进行结构跃迁,加快构建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数智化数智生产力左右江革命老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重点征稿选题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