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陈友康

双月刊

1671-2811

ynsyxb@vip.163.com

0871-3612449 3622428 8091595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五一路221号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Socialism Institute of Yunn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内涵诠释、生成路径与时代意蕴

    刘化军王酉霖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锻造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全面阐释,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历史前进;尊重历史主体,发挥首创精神;坚定历史自信,践行使命担当"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和发展、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植继承、源于对百年大党成就经验的深刻总结。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继承与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能够为运筹帷幄"两个大局"激发动能,为站稳人民立场指引航向,为开展自我革命增添力量。新时代唯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主动把握战略主动,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伟业。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内涵诠释生成路径时代意蕴

    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实践经验、问题和策略——基于广东省A、B、C三市的调查分析

    郑维肖海艳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包括统战部门在内的各级各部门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直面互联网给统战工作带来的挑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对网络统战工作进行实践探索。总的看来,统战部门探索网络统战工作的步伐加快,网络统战对象的人心和力量被广泛凝聚,网络统战成为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抓手。但网络统战工作格局离时代之需、人民之需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网络统战工作功能定位不清晰,网络统战工作共治机制不健全,网络统战工作队伍力量不强大。持续推动网络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探求互联网发展规律、网络统战对象活动规律和网络统战方式运用规律,在落实网络统战工作责任制、打造网络统战综合治理共同体、全力吸纳网络统战人才和社会力量三个方面努力。

    网络空间统一战线新时代协同共治

    歌谣与统战: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视角下党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研究

    刘鹏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在中央苏区的具体实践形态,其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党开展统一战线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递了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心声、助力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彰显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成效,具有丰厚的统一战线思想元素。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要汲取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党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智慧,明确"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紧密团结人民群众;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中央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红色歌谣

    积分制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种实践形式——基于浙江省P市的考察

    吴昌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基层治理鲜明的实践主题。近年来,颇受各方关注的乡村积分制治理,蕴含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不仅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形式。基于浙江省P市积分制治理的考察可以发现,在乡村治理情境中,积分制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履行民主程序,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使作为主体的村民能够深入参与其中,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增进了民生福祉。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实现并促进乡村治理发展,有赖于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行动参与机制等核心机制的发挥。作为一种实践探索,深化积分制治理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需在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制度效能充分释放、主体能力显著提高等方面着力优化提升。

    全过程人民民主乡村治理积分制治理实践形式运行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功能定位与运作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钱再见史诗悦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代中华民族理论发展嬗变的原创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国家进程中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与政治观念。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行动者与情境、观念互动存续的输出文本。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华民族共同生活属性与共同伦理系统的现实基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整合国民观念、构建现代国族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功能定位。在这一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遵循了路径依赖规律和运作逻辑,即引领政治行动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关键力量,围绕情境因素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创新之路,聚焦核心观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势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制度主义政治观念制度变迁政治社会化

    中国王朝边疆治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杨松禄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边疆治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国历朝历代中央政权都重视对边疆的治理,虽然边疆治理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整合。从中国王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商周时期"方"与"方"的治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狄"概念的形成、秦汉大一统时期实行的郡县制与编户齐民政策、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两宋和辽金元时期从"蕃汉分治"到行省制度的建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和"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及至近代边疆概念的产生,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内部构成、身份认同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总体上看,基于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意蕴,中国大地上生存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治互信、经济相依、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王朝国家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向度

    彭舸珺陈真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彰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和统一性则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脉相承的精神瑰宝,成为孕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坚定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抓手,不断探索出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和路径。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向度文化机理

    "共同体"的书写:滇缅公路文学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彭春瑞李心澜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缅公路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上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因为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抗战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在文学工作者的创作下,出现了民谣体诗歌、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游记等滇缅公路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一方面歌颂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勇敢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另一方面将滇缅公路意象化,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追寻中华民族的自由。在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滇缅公路文学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其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写必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滇缅公路文学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文学书写

    云南各民族礼俗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阐释

    赵世林蒋正珊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化阐释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对云南各民族礼俗传承中华文明作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历史上形成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续着各民族礼俗,并且是在历代国家治理和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地方性张力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融合共生的结果和表现。不论是"儒释道融合型"还是"民间信仰型",抑或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融合型",各种类型的礼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内核和价值体系,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和整合的结果,其地方性融入的类型表现则是各民族礼俗社会调适的功能使然,在当今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

    中华文明礼俗云南文化阐释

    有"血"有"肉"的文艺: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金永梦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思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作品除了大量的哲学经典还饱含对文艺的看法。艾思奇认为优秀的文艺是有"血"有"肉"的,本质上是现实的反映,特征上是艺术性和真实性、永久性和政治性的矛盾统一体,内容上包含"现实的形象、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感情"三个要素,鉴赏上经历"直观、研究、正确的直观"三个阶段,前途上聚焦"组织、形式和思想"三个核心问题。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表明了文艺作品要积极为政治服务,指明了文艺创作的前进方向是"大众的、现实的、民族的",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任务是表现民族的活力、启发民族的觉悟、提高民族的自信,阐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路径是"从具体性的道路上去取得一般",对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品鉴者如何把握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