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黄顺

双月刊

1671-0681

0871-68426263

650111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杨家村云南行政学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The Journal of Yun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独特、鲜明的办刊个性在全国期刊界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研究政治学、行政学的知名学者关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

    胡海鹏
    1-1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个务必"作为彰显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论断之一,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深度凝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何以接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深切回应,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具有重要价值。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向度进行考察,这种价值体现在凝聚了"为谁而长期执政、何以能长期执政、如何实现长期执政"之政党意识,丰富了"建设话语、宣传话语、叙事话语"之政党话语,塑造了"为民造福、务实清廉、担当有为"之政党形象,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系统分析"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有利于更好理解"三个务必"提出的时代意蕴。

    "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

    论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意蕴

    刘旭雯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更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需要阐释好"因何推进""推进什么""谁来推进""怎样推进"的科学意蕴。在"因何推进"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是关系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问题;在"推进什么"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体现三个"最"、四个"统一"和三个"全";在"谁来推进"上,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顶层设计的领导作用、政府治理的积极主导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推动作用;在"怎样推进"上,要通过思想、制度、手段层面上的具体路径形成整体合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科学意蕴

    数智时代的公共决策:复合理性转向与范式证成

    张红春杨涛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种决策是合理的,这是萦绕公共治理领域中事关决策标准且具有争议性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决策认知的核心要素"价值—证据"为二维变量,划分非理性决策、工具理性决策、价值理性决策、复合理性决策等四种基本决策类型。通过对决策理性逻辑演进的脉络分析,刻画公共决策从非理性到单一理性再到复合理性的范式嬗变路径。研究认为,复合理性是公共决策理性标准的前瞻性演进方向,其决策合理性证成建立在决策环境全景认知、主体包容认知以及目标综合认知基础上,对决策者的认知思维、资源和方法手段提出更高要求以统摄公共价值和事实证据之间的张力与合力。面向数智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改善了决策认知条件,为生成复合理性公共决策所需的新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决策理性决策数字政府循证决策大数据人工智能

    干部管理机制运行的核心路径与内在逻辑:基于国家治理视角

    张颖秀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干部在国家治理机制中居于轴心位置,承"上"启"下"勾连起了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间的紧密联系。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常规式"与"运动式"双规并存、相互补充推进阶段性治理规划顺利展开。为发挥党的干部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轴心驱动价值,党和国家以治理规划的有效展开为现实导向,以"政治领导"为首要价值路径,以"科层管理"为必要技术路径,以干部管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层来看,干部管理机制融合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逻辑,在"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间寻求到一定弹性空间,即以"政治理性"为根本运行逻辑。

    "双轨"式国家治理党的干部科层管理政治领导政治理性

    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

    王海荣于淼淼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权力结构在空间生产上的作用及反映。党的领导体制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以融入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的方式介入空间生产。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的平衡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行政体制框架,中央政府引导地方空间治理行为,实施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地方各级政府从空间商品化中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空间治理效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动力机制,政府既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空间生产,又防止空间过度资本化;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驱动地方各级政府与其共同促进空间商品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推进路径,政府整合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空间需求;社会参与促进政府回应民众空间诉求,形成共治共享的空间治理格局。

    空间生产空间治理国家治理

    新时代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化面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张礼建李文靖陈彪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圈内化"现象突出,市场化程度滞后,严重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研究发现:公共产品的模糊性、购买制度的模糊性和交易关系的模糊性所构成的政府购买信息非标准化是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症结";不同社会组织距离政府中心的位置远近直接影响其项目获取能力,紧密组织具有赢得政府购买的天然优势,独立组织在政府购买中处于相对劣势,松散组织游离于二者之间;政府的强权威和"稳中求进"的思维惯性往往倾向于"圈内购买",造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难以市场化。建议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市场化清单,明晰公共服务边界;完善购买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加大培育市场化社会组织,强化功能引导;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购买机制,提升政府购买公开透明度等举措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化。

    新时代购买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组织

    营商环境评价实践的多维效应分析

    易雪琴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营商环境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营商环境评价实践逐渐突破对营商环境自身的展示、引领、督促功能,在政治、经济、法律甚至外交领域形成巨大影响力。当前,对于如何深刻地了解评价活动本身的内在逻辑及产生的效应,还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营商环境评价活动进行深度检视后发现,营商环境评价能在政府、市场、区域、开放四个维度产生多元正向效应,但同时也可能引发诸如影响决策者政策偏好、增加改革试验成本、强化区域"马太效应"等方面的"负产出"。因此,将来应从价值取向选择、突出项目特色、方法论研究、平衡技术性操作与制度性改革等方面着力,对各类营商环境评价实践进行优化。

    营商环境政府治理区域发展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演进:变迁阶段、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向

    贾文龙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演进充分彰显出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的执政施政团队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文章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结合在各个阶段空气污染的实际状况、不同阶段治理内容与对象、不同阶段治理策略与重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演进予以解析。研究发现,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演进历经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阶段。法治途径下的管控肇始阶段。逐步重视市场机制阶段。强调总量控制与区域联防联控治理的渐进推行阶段。重视化与合作化的综合治理等五个变迁阶段,贯穿演进的内在逻辑主要是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主体的多元化、政策内容的精细化、政策工具的科学化以及政策主体关联的合作化。最后,在结合前文复盘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后蓝天保卫战时期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政策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趋向进行了前瞻。

    空气污染政策演进治理政策文本

    拿什么留住边民:基于云南3个边境县的混合研究

    罗红霞金国富谭立力
    88-10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民居留稳定性对于保障边境安全、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出发,基于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维度选取6个条件变量,对云南省三个边境县展开问卷调查,运用fsQCA、logistic、边民访谈和地区个案进行混合方法的三角互证,探究边民居留稳定性影响因素与组态效应。研究发现:边民迁移动力为生存发展型,阻力源自家庭照护与知能不足,迁移地点倾向省外。组态分析得出边民高居留稳定性的组态包括"长者稳健""婚姻民族黏性""低知女性驻留"。logistic回归分析复证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对边民居留稳定性的作用显著。其政策寓意在于:"产业强边"应侧重民族文化产业;"社保稳边"应强化普惠适老型和家庭亲厚型社保;"教育兴边"需关注女性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移民实边"目标可聚焦"新边民"的居留韧性。文章据此构建"产业—社保—教育"复合助推策略,以"产业强边"为主体,以"社保稳边"与"教育兴边"为两翼,介绍各地典型做法与经验,提供方法菜单,以助推边民居留。

    边民居留稳定性fsQCAlogistic回归复合助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体系:现状梳理、问题分析与发展前瞻

    张思京梁为健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中担负先行先试、引领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体系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的载体范围、配套落实机制、集约化程度、融入实效的检验和评估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未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体系,应进一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价值;坚持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谋划推进;始终以实践作为检验融入成效的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内法规体系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