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吴卫民

季刊

1671-5047

Xb10690@vip.163.com

0871-65937332

650500

云南昆明市五华区雨花路1577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its Institut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为指导思想,服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到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代·话题·演艺生态:西南剧展沉思

    吴戈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80年前后与"西南剧展"相关的活动,激发了时代意义的追问、文化价值的衡量、学术话题的延伸和当今文旅发展背景下"新西南剧展"路径问题的斟酌.在戏剧生存的"演艺"文化环境中,戏剧在其中具有何种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思考和辨析."演艺"文化是文旅时代的凸出文化特色,但是,那些以戏剧为名目的"演艺"项 目,并非一定要成为"戏剧".艺术特征上说,它们不是.而"西南剧展"在文旅产业框架里,最好保持戏剧的纯粹感和艺术性.

    西南剧展时代话题演艺生态沉思

    都市公共空间的新剧运动

    李歆赵骥
    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新剧运动鲜有关注.甲寅演剧之后,话剧史学界一般认为新剧普遍进入衰落期,其进入游艺场所即为例证.然而,笔者梳理大量的史料则发现,进入游艺场所的新剧商演不仅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而且由游艺场所逐步向百货公司楼顶花园、宾馆饭店发展,从而使得整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游艺场、百货公司和宾馆饭店等城市公共领域成为新剧运动发展的新空间,直至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考察这一特殊领域新剧团体,对于研究上海现代话剧运动的发展,颇有裨益.

    新剧游艺场百货公司屋顶花园宾馆饭店空中电台

    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中的后现代戏剧——以南山剧社演出的剧目为例

    黄世智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中国东部的校园戏剧相似,西安地区校园中也"流行"后现代主义戏剧,西北政法大学的南山剧社演出剧目中的《一线城市》等后现代戏剧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对于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来说,后现代主义首先是方法,其次才是作品,文化性质上则具有浓厚的前现代色彩.对于西安地区校园中的后现代戏剧,我们总体上应该保持警惕态度,坚持审慎的批判立场.

    校园戏剧后现代主义南山剧社《一线城市》审美现代性

    新加坡福建方言戏曲演出空间及其变迁研究

    郭玉琼林威康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福建方言戏曲演出空间经历生成、传承、变化过程.其中,庙宇从移民时代一直保存下来,延续至今,戏园、戏院和游艺场等营业性娱乐场所曾繁盛一时,后走向衰微,现代剧场、社区公共空间则在新加坡自治独立后逐渐建设完善.总体上,新加坡福建方言戏曲演出空间从移民生活空间转换为国家文化空间.与之相对应,新加坡福建戏从移民艺术变为国家艺术.这直接影响了新加坡福建戏的创作、演出和国际交流活动.

    新加坡福建方言戏曲演出空间变迁

    走马观"花儿"看非遗——关于西北"花儿"实地调研后的再思考

    和云峰
    5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陕西五省区汉族、回族、藏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9个民族共生共创共享的民歌;是西北地区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传统音乐中的最佳范例.因而对其"民歌源流"和"生态文化"进行更为深入、全面调研的目的与意义亦在于此.本文结合此次及以往的实地调研展开论述.

    西北"花儿"实地调研资料爬梳源考流辨几点思考再留余论

    粤剧舞台声音景观探微——以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为例

    石娱赫余亚飞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音景观"这一概念在中国近些年的学术界逐渐成为热点,但对于舞台声音景观的研究并不多见.舞台一直是承载戏曲表演最重要的场域,而粤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是粤剧舞台声音景观的典型代表.归纳总结革命历史题材粤剧在舞台上的声音与听觉视域呈现,借鉴民族音乐学界的"声音建造—听觉感受"双向研究模式,采用聆听、声音漫步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挖掘粤剧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声音图景,方能推动当下粤剧创作中的声音景观建构,也有利于全国地方剧种剧目创作中的声音景观建构.

    粤剧革命历史题材声音景观

    清代透视学考辨及溯源

    张显飞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透视学是中西方美术交流的重要案例.文章探讨了"西风东渐"中焦点透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法由冲突至融合的过程.通过对年希尧的透视学著作和清代绘画的研究可知,清代透视学在艺术理论和美术创作上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从历史文献、绘画作品和艺术评论的综合分析情况来看,考辨及溯源清代透视学在中国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透视学焦点透视中西美术交流散点透视

    中国动画电影美术创新研究——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王巍李文尧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之后,中国动画电影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美术表现也愈加出彩.电影美术是为电影拍摄和制作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在电影领域内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银幕影像剧作视觉化、空间化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长安三万里》为事例,从当代中国电影美术创新理论层面上寻找中国动画电影美术创新的理论实践.研究发现,该动画尊重历史,有史可鉴,并且大胆跳出现代审美.将传统文化精粹融入电影美术中.通过物的隐喻、景的隐喻和色的隐喻等方式实现了影像世界对客观世界的仪式化表现.同时,使用了一系列"共时性"和"狂欢化"的审美特征对常规设计语言和创作形式进行大胆对立与反叛.

    动画电影电影美术创新《长安三万里》

    边界的跨越及其悖论——美术史跨学科研究述评

    薛其龙李心怡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美术史认知边界不断地演变、突破和延伸,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成为目前美术史发展之大势所趋.美术研究离不开学科之间的跨界互涉和对话,而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不断交叠、拓展与深化,正是新文科视阈下实现研究观念与方法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梳理中西方美术史跨学科发展历程,讨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及其悖论,探寻美术史如何在跨学科发展中确立自身的学术独立性与主体地位,以重新审视美术史研究的发展潜能.

    美术研究跨学科边界悖论

    图像与象征:新中国以来"黄河符号"在绘画中的建构与传播

    唐萍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符号"是指美术作品中与黄河图像相连的人、事、物,以艺术性的视觉呈现方式表达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念、民族道德的文化传统价值,所形成的一系列关于精神引领、价值认同、社会整合等功效的意义系统.新中国以来,在绘画中借助"黄河符号"的政治建构与传播,宣扬主流政治文化价值观,树立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传播民众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借助"黄河符号"的文化建构与传播,构建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指导时代文化发展方向,传播民族文化自信.借助"黄河符号"的审美建构与传播,树立国家形象,促进黄河文化审美精神的大众化传播.通过在绘画中构建"黄河符号"的政治性、文化性、审美性形成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审美文化的现代融合,为主体文化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提供图像载体,其象征意义借助艺术图像的审美方式得以大众化,为主流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启迪.

    政治性文化性审美性黄河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