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吴卫民

季刊

1671-5047

Xb10690@vip.163.com

0871-65937332

650500

云南昆明市五华区雨花路1577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its Institut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为指导思想,服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到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规范到规矩:新时代高校"三审三校"的定位与任务

    张勇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随着时代深刻变化,"三审三校"内涵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承担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在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发挥"安全阀"作用.

    "三审三校"质量建设政治规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艺术类学术期刊如何建立高效的多轮审稿机制

    郭晓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类学术期刊作为传播艺术研究成果、推动艺术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提升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学科特点、审稿人资源等因素,艺术类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普遍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提高艺术类学术期刊的审稿质量和效率,建立高效的多轮审稿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艺术类学术期刊审稿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艺术类学术期刊如何建立高效的多轮审稿机制,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艺术类学术期刊多轮审稿机制

    由祭品、乐器、礼品到工艺美术品——云南古代铜鼓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流变

    杨民康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铜鼓为代表的古滇青铜艺术经历了"混沌→分化→整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东南亚音乐和乐器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进程,这种影响至今显现于各个区域传统乐舞表演系统和相关的视觉艺术发展领域.作为研究者面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认清我们处于中国南方与边疆地区重要门户这个基本文化方位,有必要针对目前研究思维和方法受限、层面单一的现况,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多门类、全息性学科优势,引入跨学科、新文科研究和区域国别艺术文化研究等思路和方法,加强对内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对外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识,使之在我们的学术研究及其当代应用过程中发挥出协同、整合的功能作用.

    铜鼓古滇青铜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

    杨民康的中国民族音乐学本土化实践与理论贡献

    李延红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0年后中国民族音乐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与各领域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推进民族音乐学本土化不无相关.杨民康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位自己培养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研究生,后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他从开始学问就建立了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的目标追求,并由家乡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起步,通过对象领域的不断拓展与理论研究的层层深入,主要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泛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民族志与民族音乐学本土理论体系建构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平衡中西、古今学统,始终以开放、立体、多元、动态的眼光看待并解释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征的深层认知和对中西方多学科理论成果融会贯通与创造,提出了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分层一体化""以仪式为中心""以表演为经纬""泛传统音乐"等概念,"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圈层丛""蛋糕夹层"论说,有关仪式音乐民族志、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方法论,以及为将音乐与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中国民族音乐学其他两个分支学科、与艺术学、与其他人文学科贯通的诸多尝试,为当下中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学学术体系提供了一份个性化的经验与启示.

    杨民康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跨界族群音乐民族志民族音乐学本土化

    说唱艺术打蛮船拾遗及其文化解析

    颜铁军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蛮船是清代后期产生于河南的一种以乞讨为目的,艺人斜驾蛮船单人表演的说唱艺术.伴随着北方人口南迁,这种艺术传播到环太湖流域.本文以打蛮船艺人盛志林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法、口述史对其技艺的历史渊源、师承谱系、文化内涵、表演特征、传承传播等方面进行梳理,结合人口迁移学、表演人类学口头表演理论,阐释打蛮船即兴说唱的表演方法、禳灾祈福的民间信俗以及民间表演的整体文化记忆.希望通过研究,展现这种非遗技艺与文化,引发社会对其传承的关注与思考.

    表演人类学说唱艺术打蛮船口头传承

    适合的美与闲适的艺术——兼论艺术的起源

    周晓陆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什么是"美"?适合就是"美","美"的起点就是"适合".在人类的发展中,"闲适"产生了艺术,艺术之美的本质就是"适合",因此"适合"也是艺术的起点.在此意义上,"美"和艺术才是统一的.

    艺术适合

    华夏元图像的知识史考察——以龙凤图像为中心

    牛乐覃壮航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龙、凤图像具有深刻的元图像内涵,具有自我指涉和自我言说性.从二者生成的知识史分析,龙凤之"象"与"像"之间存在着符号互构性,"像"衍生于"象",又反释"象",其二元互生的模式呈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社会建构性与深层文化逻辑,体现出中华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互构交融的逻辑内核.

    元图像知识史图像学造物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高校美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创新研究

    刘艳卿屈健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高校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校美育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解码和转译,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文化立场的阐释,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美育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和依据,创新创业教育为美育教育成果的充分展现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文明交流互鉴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背景,不仅拓展了高校教育改革的视野和思路,而且为美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其在思维互融和平台共享等层面实现了隐性互动和显性合作.

    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创业教育美育融合创新

    美术革命与救国大义合一:蔡元培美学思想要义述略

    王海东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国家危机重重,为救亡图存社会兴起革命思潮,在美术领域出现"美术革命"之声.蔡元培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健将之一,他将美术革命与救国大义融为一体,认为美术不仅有审美愉悦感,还能启迪智慧,辅翼道德;为了启蒙,他高举美育的旗帜,以美育代替宗教,希望通过美育开启民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囿于时代之困,其壮志未酬,然而其理论与实践依然有益于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美术革命美育美学救亡图存蔡元培

    "构图"与"取景":从绘画到电影

    宋杰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于绘画的概念"构图",一直被视觉艺术沿用至今.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一古老概念的近当代意义.事实上,在近当代新兴的涉及视觉的艺术形式或媒介中,继续沿用"构图"常常会阻碍使用者对新兴艺术形式或媒介本体及其语言的思考与创新.在电影中,传统的画框已经被景框取代.景框不仅意味着框内的视觉内容与框外的物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电影的纪录本性及其运动特征也颠覆了传统构图的基本原则.因此,电影中只有取景,没有构图.从"构图"到"取景",不仅是概念的变更,更是电影认识自我和观念革命的必然.

    绘画构图画框摄影景框电影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