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郑进

月刊

1007-2349

yzyy@chinajournal.net.cn

0871-65183005

650223

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139号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Journal Yun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医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进展

    王慧芳杨雨民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病等)进展的晚期,主要为多种病因的影响,致使心脏的舒张和(或)收缩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等特点.近些年,随着对CHF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治疗CHF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对中西医对CHF的认识以及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慢性心衰中医西医治疗

    急慢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刘蕊梁文坚安冬青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的最新指南——《2019 ESC慢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的诊断和管理指南》中可见: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在原稳定性冠心病诊断指南基础上,将冠心病分类为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慢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更强调全过和循证程管理和识别冠心病不同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心血管死亡率稳步下降,这不仅仅与治疗手段的改善有关,其中预防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是处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干预治疗冠心病和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文献见诸于报道,总结不可逆与可逆危险因素在冠心病中不同阶段与证候关系,以期中医预防干预本病全发病进程的对证处理提供参照.

    急、慢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综述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刘涛刘秋平张雪竹聂坤...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针刺治疗PHN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对近5年来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文献的总结分析,发现本病的针刺治疗在病因病机、选穴处方,操作手法各家虽有不同,但腧穴的选择、针刺方法、针刺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某些一致和共性.文中归纳并聚焦目前针刺治疗PHN的代表性方法和现代医学机制供临床治疗参考.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治疗作用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针药结合治疗面瘫体会

    李玉来王锋赵凯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口僻范畴,俗称"吊线风",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由于其主要症状表现于面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因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及治疗过程中的失治误治,最终导致部分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导师赵凯教授认为该疾病病机主要在于人体气机失调,气不行而滞涩导致的,故通过疏肝利胆、调情畅志,配合针灸远近配穴及功能锻炼,使气机升降合宜,可治愈该疾病.

    面瘫升降气机调情畅志针灸功能锻炼

    吴鞠通与张仲景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探讨

    宋旭东张坤岩王娟张永跟...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 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三焦辨证理论,无论是在对三焦的认识上,还是在对治疗三焦出现的病证运用的理法方药过程中,都有所继承与发展.

    三焦辨证吴鞠通张仲景《伤寒论》《温病条辨》

    基于扶阳理论灸药同治阳虚阴寒证举隅

    周艳华谢登露谭偲孔维红...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扶阳理论作为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核心,在治病救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后世医家在扶阳学术思想指导下,主用及重用温热药调整人体阴寒之偏性,以附子为首,作为"扶阳第一药";外治理疗手法有艾灸、温针、按摩及熏蒸等,此处取艾灸法,艾叶被称为"扶阳第一草",艾灸以艾叶为原材料,以明火引之,温阳之效倍增.文章介绍内服温热药联合艾灸法治疗阳虚阴寒证的方法和经验.

    扶阳理论病机概要艾灸附子临证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