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刘中云

双月刊

1009-9603

pgre@slof.com;pgre@vip.163.com

0546-8715240

257015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主办,地质科学研究院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该刊为原《油气采收率技术》(公开)和原《复式油气田》(内刊)的合刊,双月刊,大16开本,正文80页,逢双月25日出版。《油气采收率技术》创刊于1994年,季刊,是胜利油田主业惟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油田开发应用技术类期刊。该刊以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相关的学术理论、室内研究、现场应用等实用性技术论文,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交流,推动我国油气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理论认识与技术实践——以济阳页岩油为例

    杨勇张世明吕琦孙志刚...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页岩油开发甜点立体评价、立体开发优化设计、立体均衡压裂等济阳页岩油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孔隙和多尺度、多类型发育的微缝组成"双储"系统,控制着储集空间及油气富集规律,是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支撑缝与激活缝耦合形成跨纳米-厘米尺度的"双缝"系统,具有梯级启动特征,是高产稳产的渗流路径;地层保压性好的前提下,压裂增能可有效提高孔缝的渗流能力、增加渗吸置换效率,同时精细控压实现能场协同耦合,可进一步释放页岩油藏产能,保压增压"双压"协同是高产稳产的能量保障;以三元储渗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为多洼陷多层系产能突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促进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断陷盆地济阳页岩油三元储渗理论甜点评价开发优化均衡压裂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与矿场应用

    曹绪龙石静张磊刘煜...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学驱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油田高效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中外化学驱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高温高盐的苛刻油藏条件,系统总结了胜利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理论技术.通过梳理胜利油田60 a来化学驱技术从室内研究到矿场应用所攻克的理论和技术难题,介绍了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的发展历程.通过认识驱油剂之间以及驱油剂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构效关系,迭代创建了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黏弹并重扩波及"理论、表面活性剂"油剂相似富集、阴非加合增效"理论和黏弹性颗粒"变形调驱"理论,并攻关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技术、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和非均相复合驱技术,攻克了温度为85℃、矿化度为30 000 mg/L的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矿场实施的96个化学驱项目的年产油量连续20 a占油田年产油量的11%以上.该系列技术为胜利油田产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驱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加合增效

    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束青林胡婧汪卫东林军章...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调研了中外近10 a来在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进展,分别从提高洗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2方面,就采油菌体、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多糖分别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化学采油制剂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体系构建及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与化学采油制剂复合后,在界面张力降低、乳化分散、流度比控制和稠油降黏等方面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胜利油田探索了菌体复合聚合物调剖技术及微生物脱硫保黏技术,预测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和10.3%,大庆油田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现场应用,先导区提高采收率达到22%.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老油田难采储量动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下一步需继续深化生物、化学体系间协同增效机理,根据油藏平面及层间、层内的差异,创新生物、化学采油体系复合及实施工艺,细化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油藏空间的实施方案,通过油藏立体均衡开发,最大限度发挥生物与化学复合增效技术优势,满足老油田可持续开发的需求.

    生物化学复合采油协同增效洗油效率波及体积脱硫保黏

    济阳页岩油渗流机理及开发规律研究

    张世明孙红霞刘祖鹏刘艳...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济阳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对压裂后多尺度空间渗流机理及开发规律缺乏系统认识,规模效益开发难度大.为厘清济阳页岩油开发规律的内在机制,针对济阳页岩油多尺度裂缝发育特征,综合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研究压裂后复合缝网的形成机制及组合模式,开展多尺度裂缝应力敏感、多级孔缝内流体非线性渗流、孔缝系统渗吸置换等多重介质空间渗流机理研究.依据压裂改造后多尺度缝网的分布及其渗流规律的差异性,建立了页岩油"易流-缓流-滞流"三区渗流模式,明确了济阳页岩油不同流动阶段的渗流特征与开发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层理缝发育可改善储层物性条件,提高渗吸置换效率,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弹性开发阶段随地层压力下降,渗流通道减小,缝网导流能力降低,具有明显的应力敏感性.济阳页岩油开发过程中,开发初期流态以易流区供液的裂缝线性流和裂缝椭圆流为主;开发中期缓流区向易流区供能,流态转变为地层椭圆流;开发后期滞流区内的页岩油逐渐动用,流态转变为边界控制流.受地质条件和生产制度影响,不同水平井能量变化、含水率下降和产量变化规律具有较大差异.合理优化闷井时间和生产制度,能够保证渗吸置换效果,高效利用地层能量,提高页岩油产能.

    页岩油渗流机理多尺度孔缝应力敏感开发规律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展及展望

    曹小朋刘海成任允鹏贾艳平...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11.8×108 t,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低渗透油藏由于具有孔隙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渗流能力差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为实现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系统梳理了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预测分析方法以及高效开发技术,并结合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方向进行展望.通过研究与实践得到:①胜利油田通过攻关,研究形成了储层预测、地应力预测以及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②通过理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储量动用物性下限,攻关形成了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致密油藏长井段多级压裂水平井开发技术、一般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致密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和增黏型乳液-表面活性剂驱开发技术等差异开发技术系列,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③结合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高质量发展及提速提效开发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双控转流线井网重构技术、CCUS技术和纳米气泡水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指明发展方向.

    低渗透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差异开发技术压驱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

    基于力学时变性的页岩油藏四维地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吕琦吕晶程紫燕宋阳...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裂缝对页岩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突出,准确表征含裂缝页岩的岩石力学性质变化是实现页岩油藏压裂-投产过程中四维地应力场精准刻画的重要基础.已有四维地应力研究通常认为应力变化主要源于孔隙压力改变,未考虑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对四维地应力的影响.利用在线CT实验,明晰了孔隙压力与页岩孔缝体积的关系,依据应变能理论,推导了裂缝体积与页岩泊松比、弹性模量的理论关系,建立了孔隙压力与泊松比、弹性模量的时变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层理缝开启是页岩岩石力学参数具有时变性的主要原因,孔隙压力越大,裂缝开启条数越多,裂缝空间呈指数型增长.随裂缝体积增加,页岩泊松比快速增加、杨氏模量快速减小,页岩强度大幅降低.以济阳坳陷页岩为例开展分析,裂缝体积占比提高至1%时,杨氏模量由37.5 GPa下降至15.06 GPa,泊松比由0.22上升至0.35.依托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岩石力学参数时变性对四维地应力演化的影响,考虑岩石力学时变性特征的四维地应力模拟能够更好地表征页岩压裂-投产过程中的应力大小演化与方向偏转的规律,与实际油藏压裂-投产过程中的四维地应力演化规律更加吻合,模拟结果更加可靠.研究成果能够为页岩油立体井组合理部署、优化设计、风险预警等提供理论支撑.

    页岩油四维地应力岩石力学性质时变性特征四维地应力模拟

    胜利滩浅海油田高效开发技术进展及展望

    翟亮刘丽胡晨彬张海娜...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胜利滩浅海油田位于海陆交汇处,以埕岛油田、新北油田为典型代表,具有油藏类型多样、地面条件复杂、海工配套投资大的特点,效益开发难.立足胜利滩浅海油田开发实践,重点梳理了"十一五"以来技术成果,经过持续技术攻关,形成了以滩浅海油田细分加密综合调整、滩浅海油田整体注采调控、海油陆采高效开发、滩浅海边际油藏有效动用、复杂裂缝性潜山油藏开发为核心的胜利特色滩浅海油田高效开发技术,建成国内首个400万吨级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实现了从陆上到海上的跨越.通过剖析滩浅海油田目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明确了在新区效益建产与老区提高采收率技术支撑上面临的挑战.作为胜利油田持续上产的重要阵地,针对未来滩浅海油田面临的上产需求与未动用储量品位低以及老区稳产基础与液量受限两大挑战,提出了滩浅海油田"少井高产、高速高效"的发展方向,即持续攻关滩浅海复式油气藏效益动用、基于平台集约化的"3+2"开发方式下的二次井网重构、基于大模型的智能注采调控等关键技术,支撑胜利滩浅海油田高质量持续发展.

    滩浅海油田高效开发埕岛油田整体注采调控边际油田裂缝性潜山油藏

    胜利济阳页岩油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杜玉山蒋龙程紫燕李伟忠...
    7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济阳陆相断陷盆地中低演化程度页岩油的有效开发,2019年以来,依托万米系统取心、十万余块次的岩心测试,在博兴、牛庄、民丰等洼陷同时开展系统评价,单井评价及立体井组开发均取得突破.博兴洼陷开展了3层楼8口井的先导试验,建成中国石化首个10万吨级页岩油开发井组;牛庄洼陷开展了5层楼20口井大平台立体开发井组试验,已全部投产;民丰洼陷按照"大平台整体部署、小井组分步实施"的模式,整体评价、立体开发试验全面展开.樊页平1、丰页1-1HF井等28口井峰值日产油量超百吨,30口井累计产油量超万吨.基于基础研究与开发实践,提出了济阳页岩油"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认识,攻关形成了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开发甜点立体精细评价技术、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立体开发优化调控技术,初步构建了胜利特色的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立体开发理论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立体开发开发进展济阳坳陷攻关方向

    胜利油田水驱开发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王建刘丽杰吴义志刘海成...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整装油藏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极端耗水严重、效益稳产及水驱提高采收率难等问题,深化了极端耗水层带理论,创新形成了层系近阻重组开发技术、特高含水油藏矢量开发技术和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整开发技术,实现了控耗水、降递减,平均采收率为43.7%;断块油藏针对断层多、断块小的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规模小、动用难的问题,深化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水动力调控机制认识,创新形成了人工边水驱、立体开发等主导开发技术系列,提高了储量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平均采收率为29.4%,支撑了断块油藏效益稳产;低渗透油藏针对储层物性差、有效建驱难等问题,持续开展非线性渗流机理和压驱开发机理研究,攻关配套开发技术,不断拓宽开发界限,创新形成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一般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提高采收率、低渗透-致密油藏压驱注水等差异开发技术系列,平均采收率为15.7%,实现了低渗透油藏提速提效开发.通过以上技术进步,实现了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结合不同类型油藏开发特点及面临形势,对水驱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出了下步发展方向.

    水驱剩余油开发理论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发展方向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发技术进展

    吴光焕李伟王一平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胜利油田不同类型稠油油藏的地质特点及开发矛盾,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稠油油藏开发技术系列,并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从各项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矿场应用2个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开发技术进展.对于高轮次吞吐后的稠油油藏,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形成了井网加密技术;对于敏感性稠油油藏,形成了近热远防理论,降低了水敏对开发的不利影响;对于特超稠油油藏,通过HDCS技术的协同降黏、膨胀增能作用,解决了"注不进、采不出"的开发难题;对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蒸汽驱,达到加密角井流线、水井流线逆向的目的,从而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对于深层稠油油藏,以气热协同保热强热、热剂协同接替助驱、气剂协同均衡热前缘的协同增效作用机理认识为基础,形成了多元热复合驱油理论,实现了深层稠油的有效动用;对于薄层稠油油藏,通过热+水平井复合开发模式,提高了油藏的吸汽能力和动用范围;对于浅薄层超稠油油藏,通过HDNS技术增能降黏扩波及,实现了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发技术系列的应用,为胜利油田稠油效益开发、绿色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深层稠油油藏薄层稠油油藏敏感性稠油油藏低效水驱油藏井网加密近热远防HDCSHDNS多元热复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