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刘中云

双月刊

1009-9603

pgre@slof.com;pgre@vip.163.com

0546-8715240

257015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主办,地质科学研究院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该刊为原《油气采收率技术》(公开)和原《复式油气田》(内刊)的合刊,双月刊,大16开本,正文80页,逢双月25日出版。《油气采收率技术》创刊于1994年,季刊,是胜利油田主业惟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油田开发应用技术类期刊。该刊以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相关的学术理论、室内研究、现场应用等实用性技术论文,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交流,推动我国油气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中纹层状亮晶方解石成因与储集意义

    杜玉山蒋龙倪良田张云蛟...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是胜利油田页岩油的主要分布层位,发育富灰型、混积型、富长英质型3种页岩储层类型,其中富灰型页岩最为发育.富灰型页岩中亮晶方解石纹层发育段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含油性、渗透性、可压性特征,在牛庄、民丰、利津等洼陷多口水平井获得峰值日产油超百吨的良好效果.利用普通薄片、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纹层状亮晶方解石的成因机制及其储集意义.结果表明,纹层状亮晶方解石分为重结晶的晶粒方解石纹层和生排烃形成的纹层状亮晶方解石脉.重结晶的晶粒方解石纹层是湖泊自生沉淀的泥晶方解石纹层在早成岩阶段原地重结晶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与浅埋藏期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密切相关,方解石晶体呈粒状,形态不规则,纹层厚度稳定,分布连续;纹层状亮晶方解石脉的形成则与有机质热演化成熟时期的生排烃密切相关,有机酸溶解了页岩中的泥晶方解石形成富碳酸盐流体,这些流体在生烃压力的作用下顺纹层间裂缝运移后再次结晶沉淀形成方解石脉体,纹层相对较厚,呈透镜状,平面上断续分布.2种亮晶方解石纹层中广泛发育层间缝(层理缝)、晶间缝和晶间孔、溶蚀孔,宏孔占比高,连通性好.亮晶方解石纹层与富有机质泥质纹层呈"层偶状"频互层,构成富有机质纹层状亮晶泥质灰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亮晶灰质泥页岩2种岩相类型,"源储"一体,页岩品质好,是济阳页岩油富灰型页岩中最为有利的岩相类型.

    页岩油亮晶方解石纹层储集空间东营凹陷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

    苟宇杰张凤奇江青春鲁雪松...
    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基于钻井、测井、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运用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和交会图版法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超压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定量表征目的层不同成因类型超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深层二叠系不同岩性地层超压成因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层超压成因主要为生烃和欠压实作用,其中生烃作用占主导;泥岩盖层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作用;而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储层超压成因主要为超压传递和欠压实作用.②研究区风城组烃源岩生烃增压自早二叠世开始,现今达到最大,不同构造部位增压大小差别较小,烃源岩层超压主要分布于39.43~49.16 MPa,但其贡献率具有明显差异,凸起区较大,而凹陷区较小;凸起区和凹陷区生烃增压对总超压贡献率分别为84.49%~94.41%和65%~67.3%,研究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增压大小与风城组具有相似的规律;欠压实作用对泥岩盖层超压的贡献率一般为100%.③研究区二叠系储层超压传递增压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及古近纪至今,其贡献率在不同凸起区存在明显差异,达巴松凸起和石西凸起分别为21.86%~23.35%和100%.厘清研究区深层、超深层超压的分布规律,可以为盆地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深层超压成因演化特征定量评价盆1井西凹陷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中北部DB1井区灯影组四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陈泓位王时林和源王君...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中北部(川中北部)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较强,限制了灯影组四段气藏的勘探.为了进一步深化川中北部DB1井区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认识,通过钻井岩心及薄片资料的观察,并结合测井、录井、物性测试以及钻探成果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川中北部DB1井区灯四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灯四段主要发育台地边缘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进一步可识别出藻丘、颗粒滩和滩间海等沉积微相,其中藻丘微相主要发育藻凝块云岩和藻叠层云岩,颗粒滩微相主要发育砂屑云岩,滩间海微相主要发育泥晶云岩和粉晶云岩;藻丘和颗粒滩沉积主要发育在台缘一侧,向台内藻丘和颗粒滩沉积逐渐减少,以滩间海沉积为主;藻丘发育呈纵向叠置特征,横向延伸较近,且集中发育在灯四段上亚段,单体厚度较大,下亚段发育较少且厚度较薄;储集岩类型主要为藻凝块云岩、藻叠层云岩和砂屑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藻黏结格架孔、粒间溶孔和晶间溶孔;研究区岩心孔隙度分布在2.02%~6.03%,总体平均孔隙度为3.11%,岩心渗透率分布在0.007 04~9.78 mD,总体平均渗透率为0.692 64 mD,整体物性具有低孔特低渗透特征,部分样品由于受到裂缝的影响呈现低孔高渗透特征.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储层特征灯影组四段四川盆地中北部

    多层合采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表征研究

    王祚琛刘慧卿孙治国王月杰...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井段多层合采开发往往面临严重的层间干扰问题,准确描述层间非均质性是解决层间干扰问题的关键.洛伦兹方法是描述层间非均质性最常用的手段,但其在开发领域适用性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及油藏工程理论开展洛伦兹方法开发适用性研究.研究发现:洛伦兹方法表征非均质性与开发效果相关性不强,仅在局部敏感区间内对开发效果产生剧烈影响;同时,当洛伦兹系数相等时,曲线形状对开发效果也有影响,但传统方法无法有效表征.因此,对洛伦兹方法进行了修正,并对修正方法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及油田数据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修正后大大扩展了洛伦兹系数的敏感区间,使得水驱开发效果与洛伦兹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增强.实例应用表明:修正前后,KL-A区洛伦兹系数与采收率相关系数从0.48增至0.87,KL-B区相关系数从0.74增至0.87,可见层间非均质性与开发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增强.

    多层合采层间非均质性洛伦兹方法渤海KL油田开发指标

    准中深层砂岩脆性及其对岩石破裂模式的影响规律

    丁然张峰王勇李晓倩...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埋深大,受机械压实、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的强烈影响,岩性特征十分复杂.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深部储层发展,深层高地应力、高围压对储层脆塑性的影响严重左右了水力压裂效果和油气资源产量.准中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储量丰富,但由于储层埋深大、物性差且围压异常高,同时对其原位地质力学岩心脆性变化规律认识受限,使得传统油气开采手段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为此,结合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准中深层岩心的岩石力学特征、脆塑性转化、破裂模式及声发射特征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加,岩石从脆性破坏逐渐过渡为塑性破坏,且破裂模式由劈裂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砂岩脆性减弱;基于能量平衡方法和归一化处理的6种脆性指数所反映的砂岩脆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同脆性指数的数值范围以及与脆性的相关性各异.不同脆性数值岩心模型的三轴压缩实验表明:当脆性矿物含量较低时,岩石呈现单斜面剪切破坏;随着脆性矿物含量增加,岩石破裂表现为多破裂面复合破坏模式.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征与其脆性存在相关性,主要呈现群震型、前震-主震-后震型和主震型3种模式.

    深层砂岩高地应力脆性破裂模式声发射特征

    基于油藏化学驱能耗分配原理的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研究Ⅰ: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渗流阻力调控机理及应用

    冯茹森李爱辉章洋阳豆亚娟...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并且前缘后驱替相渗流阻力应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基于固/液界面吸附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设计了在渗流过程中具备动态改变体系组成和微观溶液结构,从而改变其渗流阻力特征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相较于HP-1(1 500 mg/L),表观黏度相近、组成不同的二元体系HP-1(1 500 mg/L)/SDSB(150 mg/L)和HP-1(1 500mg/L)/SDSB(200mg/L),在段塞注入及其后续水驱过程中可以在多孔介质的中、后部构建数值更高、空间分布更优的动态渗流阻力,说明二元体系具备运移增黏特征和延迟突破特征,其前缘的流度控制能力更强,并且渗流阻力在储层的空间分布更合理,从而延长了段塞整体突破时间,有利于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在相对稠油、强非均质性和水驱含水率为80%的渤海某油田油藏条件下,采用基本相同剂量、相近成本的化学剂工业产品进行的驱油实验表明:二元体系后续水驱突破之前驱油剂段塞渗流阻力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因素,二元体系(AP-P4(1 400mg/L)/ZX-27(300 mg/L),黏度为6.4 mPa·s)比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1 750 mg/L,黏度为62.9 mPa·s)多提高10%的原油采收率.

    能耗分配聚/表二元复合驱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流度控制界面吸附协同效应

    分子动力学模拟表面活性剂驱油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峰韩春硕郁林军张益...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微观上对表面活性剂驱油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MD模拟方法对表面活性剂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通过MD模拟计算系统中所有运动粒子的牛顿方程数值解,分析原子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MD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微观行为,从而探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性能和微观驱油机理,MD模拟界面处表面活性剂的运动及聚集状态,分析界面处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界面体系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MD模拟的原理概述,首先对MD模拟中的力场、边界条件、系综类型和数值算法进行了总结;其次重点阐释了 MD模拟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微观机理,包括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表面润湿性,增加界面电荷及乳化作用等;介绍了 MD模拟在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 MD模拟在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发展方向,包括与生产相近的驱油环境、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分子力场和势能模型的优选、复合与多功能一体化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动力学驱油机理提高采收率微观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产能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璐罗瑞兰张林俞霁晨...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具有储集介质多样、非均质性强和高温高压等典型特征,且普遍采用斜井开发,导致气井产能评价难度大.考虑该类气藏的多重储集介质、应力敏感性、非线性渗流、阈压效应和井斜等因素,基于Forchheimer气相微分方程、应力敏感和气相渗流物理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三项式产能预测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气井产能进行预测,并分析上述因素对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孔隙型和低渗透孔洞型储层受阈压效应的影响,缝洞型和高渗透孔洞型储层受非线性渗流的影响,因此三项式产能预测模型更适合储层类型多样的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不同类型储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力敏感性和非线性渗流特征,需进行各类储层岩心的物理模拟实验确定产能方程所需的各项参数;井斜会产生负表皮因子影响气井产能,当井斜角大于55°时,各类储层的气井产能开始快速提升,且对缝洞型储层的改善效果最明显;阈压效应的产能抑制作用在低压差阶段很强,而应力敏感性和非线性渗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压差阶段;启动压力梯度和非线性渗流系数分别为0.01~0.048 MPa/m和109~1012 m-1时显著抑制气井产能,而应力敏感造成的产能损失较稳定;影响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是表皮系数和地层系数,而开发阶段的非线性渗流效应对高渗透储层以及阈压效应对低渗透储层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超深层碳酸盐岩非线性渗流阈压效应应力敏感产能预测模型产能影响因素

    各向异性致密砂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预测模型

    邓美洲牛娜尹霜蒋燕聪...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各向异性强、初始含水饱和度覆盖范围大等特征,导致储层中流体的渗流机理复杂,为气井产能的准确预测及评价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基于气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理论,综合考虑储层各向异性、储层基质和裂缝不同程度的应力敏感性和两相启动压力梯度、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气体滑脱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与缝间干扰等复杂因素,利用坐标变换、扰动椭圆理论、等价发展矩形理论、当量井径原理、压力叠加原理、水电相似原理等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各向异性致密砂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预测的新模型.通过矿场实例验证了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并绘制了气水两相产能预测曲线,评价了敏感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滑脱效应、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长、裂缝条数、水平井井筒与地层主渗透率方向夹角的增大,压裂水平井的无阻流量增大;而随着储层各向异性、储层应力敏感性、裂缝应力敏感性、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生产水气比增大,压裂水平井的无阻流量降低;水相对气相的流动具有抑制作用,且驱替压差越大,抑制作用越显著,因此需提前采取防水和治水措施.该研究成果进一步缩小了致密砂岩气藏产能预测结果与矿场实际产量的差距,有助于致密砂岩气藏的参数评估、动态预测以及产能评价和勘探开发决策制定.

    致密砂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各向异性气水两相产能预测

    基于多段压裂缝-井筒耦合流动模型的页岩油水平井段长度优化研究

    张茜苏玉亮王文东文嘉熠...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水平井段和大规模体积压裂是页岩油开发的关键技术,受储层特征、压裂规模的影响,不同区块的最佳水平井段长度存在差异,需综合考虑油藏渗流和长水平井井筒流动来优选水平井段长度.北美海相页岩连续性好,相对均质,油层巨厚,长水平井段对提高单井生产效率起决定性作用,而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平面变化快,薄互层发育,需确定合理水平井段长度实现单井提产,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准确表征页岩油藏渗流-长水平段井筒流动对页岩油产能评价和合理水平井段长度的确定至关重要.在五区线性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页岩基质启动压力梯度、复杂裂缝网络非均质及应力敏感特征,建立了页岩油水平井多段压裂缝-井筒耦合流动模型,并利用摄动变换、Laplace变换对模型求解.基于多段压裂缝-井筒耦合流动模型,开展了产量评价与预测,实现了复杂裂缝网络参数反演,论证了储层厚度、裂缝条数对合理页岩油水平井段长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页岩油水平井段长度优化图版.结果表明,对于厚层页岩,裂缝条数是影响合理水平井段长度的主控因素.将上述模型应用于实际区块,确定了不同区块在目前储层条件下的合理水平井段长度,该研究为明确不同类型页岩油储层合理水平井段长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页岩油半解析模型井筒流动水平井段长度非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