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CO2驱/吞吐实验研究

    石彦谢俊辉郭小婷吴通...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中等偏强—强"速敏伤害以及"强—极强"水敏伤害引起的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基于CO2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借助高温高压PVT实验仪和长岩心驱替装置,开展CO2-原油高压物性测定和CO2驱/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结合气相色谱和高温高压流变仪表征产出油的组成及黏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57.345%摩尔分数的CO2能将溶解气油比(GOR)从32 m3/m3增大至149.3 m3/m3、泡点压力(pb)从6.8 MPa增大至15.7 MPa,原油体积系数从1.06增大至1.27,原油密度从0.896 5 g/cm3降低至0.854 8 g/cm3,原油黏度从419.3 mPa·s降低至253.4 mPa·s,因此CO2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增大原油弹性能,减小渗流阻力.第一轮次0.95 PV(孔隙体积)的CO2驱的原油采出程度为32.8%,焖井24 h后多孔介质中的流体重新分布,第二轮次0.5 PV的CO2驱能提高原油采出程度17.9%.而5轮次CO2吞吐的原油采出程度为63.5%.产出油的黏度呈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原油中的沥青质在多孔介质中发生沉积.实验结果明确了 C O 2驱/吞吐在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

    CO2驱CO2吞吐溶胀抽提提高采收率稠油油藏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区CO2前置压裂工艺参数优化及现场实践

    赵坤李泽阳刘娟丽胡可...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原始渗透率极低,原油黏度高等特点,自然条件下无经济产能.通过现场实践,证明密切割+高强度体积压裂,是实现页岩油规模开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如何延缓油井递减率,提高单井采收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2022年,在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开展了 CO2前置压裂辅助提产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系统地研究分析CO2前置蓄能压裂和CO2吞吐在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态CO2具有混相增能、溶蚀改善储层条件、提高渗吸置换效率、提高缝网复杂程度等作用,并明确最优注入量、注入速度、注入方式等关键工艺参数,初步形成了 一套页岩油藏CO2前置压裂的工艺技术体系.根据生产数据预测,CO2前置压裂工艺可将最终采收率提升20%左右,对实现页岩油效益开发,为其他类型页岩油藏提高开发效果提供参考.

    CO2前置储层改造裂缝扩展规律参数优化吉木萨尔页岩油

    CO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

    张志升吴向阳吴倩王冀星...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开发了集成多环境实时风险识别和评估、多空间风险预测、多层级风险预警和全过程风险控制的动态CO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CO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案例应用研究表明,所开发的CO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全空间动态识别CO2驱油封存过程的各种泄漏风险,有效支撑泄漏风险的动态管理,为CO2驱油封存项目提供全面及时的安全保障.

    CO2驱油封存CO2泄漏风险管理风险预测风险预警决策支持

    BZ19-6低渗透储层反凝析污染及解除方法实验研究

    汤勇唐凯夏光徐笛...
    102-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BZ19-6凝析气田储量大、地露压差小、储层高温高压且低孔低渗,生产作业过程中极易产生反凝析污染.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采用合适的污染解除措施,对改善BZ19-6凝析气田反凝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复配凝析气开展长岩心衰竭实验,模拟反凝析油污染,测试不同衰竭压力点对应的气相渗透率并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同时开展了注活性剂(TC281)、注甲醇、注甲醇+活性剂3组解除反凝析污染实验,及注甲醇+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水锁综合液相污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注活性剂(TC281)、注甲醇、注甲醇+活性剂3种方案对解除反凝析污染均有一定效果,注甲醇+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污染效果最好,渗透率恢复率达84%;注甲醇解除反凝析污染渗透率恢复率为81%;注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渗透率恢复率为54%;注甲醇+活性剂1组解除反凝析+水锁综合液相污染,渗透率恢复率达到80%.实验为BZ19-6凝析气田解除反凝析污染提供了方案指导.

    低渗透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解除污染渗透率恢复率

    马家嘴油田戴南组薄砂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陈洪才李朝瑞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家嘴油田戴南组断裂发育,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储层具有纵向厚度薄、横向分布变化快的特点,对储层预测的精度要求较高,常规的地震反演方法难以满足需求.为解决此问题,采用了波形指示模拟方法对研究区薄储层进行预测,此方法以波形相控为指导,通过地震波形在横向上的变化代替变差函数,对目标参数进行模拟,从而得到更符合沉积地质规律的高精度反演结果.利用研究区内开发井多且密的优势,综合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优选对储层敏感的自然电位曲线进行波形指示模拟,对主力含油砂组展布进行预测;结合反演结果对参与运算井、后验井及过断层井进行分析,表明波形指示模拟具有较高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能够较精细反映储层的空间变化;提取主要含油砂组平面展布图,与研究区的沉积规律相符,结合油层分布图对目标含油砂组分布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马3断层下降盘向西具有滚动扩边潜力.

    马家嘴油田断裂发育薄储层预测波形指示模拟滚动扩边

    海上砂砾岩油藏层间与层内干扰实验研究

    罗宪波
    117-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层间与层内干扰,对于纵向上没完全隔开的海上强非均质性巨厚砂砾岩油藏而言尤为如此,是油藏细分层系的基础和内因.矿场上,干扰数据主要由生产测井得到,开发经验表明干扰系数随开发阶段、时间变化而变化,生产测井普遍为单点测试,无法得到全周期干扰系数.因此,有必要对层间与层内干扰进行室内实验研究.干扰系数理论研究涉及参数众多且随时间变化,可以解释多层合采油井整体产油能力低于分层开采累加量现象,未能解决其形成的理论根源,所以采用了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进行了层间和层内干扰的研究,实验表明:巨厚砂砾岩油藏层间干扰随着时间推移,含水上升,干扰系数逐渐增大,但在高含水期有所下降,导致层间干扰的原因是单驱与合驱时各岩心驱替压力梯度不同;巨厚砂砾岩油藏层内干扰在早期采油指数干扰系数较大,随着含水增加,采油指数干扰系数逐渐变小,层内干扰产生的实质是不同储层渗流阻力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储层流量分配的改变.

    砂砾岩油藏层间干扰层内干扰干扰系数岩心驱替实验

    近废弃油藏延长生命周期开发调整技术

    张连锋张伊琳郭欢欢李洪生...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废弃油藏特高含水、优势通道发育、剩余油高度分散、非均质性强等主要矛盾,以双河油田北块Ⅱ(2油组)4-5层系为例,采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驱替实验方法,表征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聚合物驱后宏观剩余油平面上注采非主流线、主流线弱势区及注采井距较大的边部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纵向上正韵律顶部剩余油富集;微观剩余油以半束缚态为主,依据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变流线井网加密调整技术思路.通过井网变流线加密调整,形成交错式行列井网模式,流线方向转变30°以上,流线转向率达80%,促使剩余油有效动用.数值模拟预测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10.96%,新增可采储量70.61×104t,延长生命周期15 a,为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聚合物驱后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加密调整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

    海上油田大斜度井缆控智能分层注聚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乐刘长龙寇磊陈征...
    133-13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油田单管分层测调注聚工艺不能满足井斜大于60°的井况,同时测调时需要钢丝作业配合,平均单井测调用时6 h,测调效率低,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井下温度、压力、流量的实时监测与注入量调整.在介绍海上油田缆控智能注聚新技术原理、适用性与特点的基础上,研发出缆控智能注聚工作筒、大流量下高保黏通道及地面控制器等关键配套工具.实验表明,工作筒形成节流压差小于4 MPa,保黏率大于85%,性能较好.现场应用表明,缆控智能注聚技术在大斜度井的分层注聚调试过程中,可实时反馈流量、压力、温度等监测数据,提高注聚井测调效率和油藏配注达标率,为海上油田聚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海上油田分层注聚测调效率大斜度监测

    低压高含水致密气藏气-水相渗特征及生产动态响应

    郭智栋康毅力王玉斌古霖蛟...
    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水相渗曲线反映储层综合物性特征,明确致密砂岩气-水相渗行为与气井生产动态的关系,有利于致密气藏高效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典型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将储层分为3类并开展气-水相渗实验,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等岩心分析手段,揭示气-水相渗与气井生产动态曲线的关系.结果表明:①Ⅰ类相渗曲线两相过渡区较宽,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Ⅱ类相渗曲线两相过渡区较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晶间孔为主,Ⅲ类储层相渗曲线两相过渡区极窄,孔隙类型以晶间孔为主;②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高岭石和绿泥石有利于气水两相流动,伊利石不利于气水两相流动;③孔喉差异大,大致分为3类:中—粗孔喉(大于1.0 μm)、细孔喉(0.1~1.0 μm)和微孔喉(小于0.1 μm),Ⅰ类、Ⅱ类和Ⅲ类储层的中—粗孔喉占比分别约为40%、10%和4%;④根据上述3类储层的气-水相渗特征,可将气井分为3类,其生产动态特征与相渗曲线预测结果均相符,Ⅰ类井主要产层为Ⅰ类储层,有效厚度约为7m,平均 日产气量约为2×104m3,稳产时间长,Ⅱ类井主要产层为Ⅱ类储层,有效厚度约为5m,平均日产气量约为1×104m3,Ⅲ类井主要产层为Ⅲ类储层,有效厚度约为6 m,平均日产气量约为0.5×104 m3,稳产时间极短.通过分析致密砂岩气-水相渗特征预测气井生产动态,揭示了孔隙结构和黏土矿物对气水流动行为的影响,可为制定低压高含水致密气开发过程降阻提效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致密砂岩气-水相渗孔隙结构黏土矿物生产动态

    基于液膜反转的定向井临界携液模型研究

    于相东石书强李国良房金伟...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井积液是苏里格区块大斜井开采中后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适用于定向井的临界携液模型研究较少,且常用携液模型忽略了管径、液体流速和角度的影响.借助多相管流实验开展了定向井携液机理实验,分析了管径、角度、液体流速等因素对气井积液的影响规律,并根据液膜反转机理,在BELFROID模型和WALLIS模型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出了 WALLIS模型中参数C和m的计算方法,并考虑管径、气体密度、液体密度、角度、液体表观流速、重力加速度等参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模型,新模型在预测VEEKEN文献中62 口积液气井时结果显示,准确率为91.94%,新模型的建立不仅是液膜反转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定向井积液时机的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定向井积液管径携液模型积液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