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井拟压力弹性二相法的推导、简化及应用

    陈元千刘洋
    317-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弹性二相法是评价气井控制原始地质储量的动态法,又称为拟稳态法(pseudo-steady-state method)或气藏范围测试法(reservoir limit testing method).该法主要用于气井初期测试,评价岩性、断块和裂缝类型气藏井控的原始地质储量.由压力平方表示的弹性二相法,在中国从1994年起,连续4次被列入国家油气行业标准(SY/T 6098-1994,SY/T 6098-2000,SY/T 6098-2010,SY/T 6098-2022).与拟压力表示的弹性二相法相比,由压力平方表示的弹性二相法是一种较好的近似评价方法.利用AL-HUSSAINY(1966)指出的拟压力关系式,经理论推导,得到了拟压力的弹性二相法,并应用WATTENBARGER(1968)对μgZ随p的变化关系研究,对拟压力弹性二相法进行了简化,分别得到了由压力一次方和压力平方表示的弹性二相法.目前,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尚看不到有关拟压力弹性二相法推导的报道.通过实例应用表明,压力一次方表示的弹性二相法评价的井控原始地质储量明显偏低,而由压力平方表示的弹性二相法评价的结果明显偏高.

    气井拟压力压力一次方压力平方弹性二相法推导简化应用

    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气驱适应性研究

    李中超齐桂雪罗波波许寻...
    324-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层低渗凝析气藏由衰竭开采转变为气驱开发过程中适应性不明确的问题,综合采用PVT(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仪、长岩心驱替物理模拟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注CO2、天然气(伴生气、CH4)、N2对凝析气体系高压物性影响与提高凝析油采出程度情况,明确了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气驱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CO2在凝析油中的溶解度和溶解气油比最大,具有较强降低凝析气藏饱和压力和露点压力的特点,提高凝析油采出程度的效果最佳.同时,采用长岩心物理模拟技术针对CO2驱进行了注入时机、注入方式、注气速度优化研究,明确了在露点压力以上脉冲式注气效果更好,为注气开发技术政策及现场方案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凝析气藏深层低渗注气介质气驱适应性参数优化

    苏北盆地页岩油基质与裂缝流动能力实验研究

    段宏亮谌廷姗孙敬洪亚飞...
    333-34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油藏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超低渗透能力,合理评价储层基质和压后不同类型裂缝流动能力对制定合理工作制度和有效开发页岩油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采用巴西劈裂方法模拟不同裂缝形态,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构建了一套评价基质和裂缝流动能力方法,并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页岩岩心为基础开展了基质和裂缝导流能力评价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页岩储层最小流动孔隙尺度为10 nm,应力条件下流动规律表现为非线性、线性两段式;影响裂缝系统导流能力因素包括裂缝类型、开度、应力大小和驱动压差等;应力越大渗透率损失越大,最高可达95%,缝网越复杂开度越大,渗透率损失越大;生产过程中需要依据裂缝发育情况、上覆岩层有效应力特征来合理控制地层流体压力与井底流压的差值,保障油井能稳定生产,压力均匀向外传播;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井有效应力介于7~10 MPa、流动压差介于10~15 MPa为合理下泵时机或进行地层补能时机.研究成果对完善页岩渗流机理理论和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油裂缝类型流动能力有效应力核磁共振

    页岩凝析气受限空间相态及开发特征研究

    汤勇陈焜胡小虎方思冬...
    343-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涪页10井的钻探获取了东岳庙段典型陆相页岩相关特征参数,其页岩储层介孔和大孔发育,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孔隙分布在10 nm左右.纳米孔中受限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使得受限空间下凝析气的流体性质与常规室内实验测试结果存在差异.为更合理地开采页岩凝析气,结合室内相态实验、受限流体临界参数偏移计算和数值模拟,开展页岩凝析气相态特征分析和开采特征研究,明确凝析气的相态变化规律和开采特征.考虑临界参数偏移的凝析气相态特征计算表明:随着孔隙半径减小,体系组分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降低,相图向左下收缩,露点压力降低,气相黏度降低,偏差因子增加,反凝析液饱和度逐渐降低.通过机理模型分析了临界参数偏移对衰竭开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隙半径减小,天然气采收率基本不变,凝析油采收率逐渐增加,孔隙半径减小至10 nm,凝析油采收率增加9.93%.研究结果对页岩凝析气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页岩凝析气陆相页岩受限空间相态变化临界参数偏移开发特征

    页岩油水平井组压裂动态应力场研究

    赵海峰王腾飞李忠百梁为...
    352-363,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平井组开发页岩油是基于水平单井压裂局限性提出的新型压裂方式.在水平井组压裂过程中,由于存在多口井和多条人工裂缝,且裂缝周围应力变化和井间地应力分布复杂,这种复杂的应力变化将进一步影响裂缝的扩展形态.因此,深入研究水平井组中不同压裂方式下应力场的变化机理和规律对于控制裂缝形态和提高裂缝复杂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应力分布问题,通过构建水力压裂数值模型,系统地研究水平井组不同压裂方式下应力场的变化机理和规律以及裂缝扩展后的应力场变化规律,并基于裂缝的形态特点进行了压裂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同步压裂布缝方式可以有效影响井间地应力的变化,相较于正对布缝方式,交错布缝方式在井间产生的诱导应力提高了24%,并在相同井距下更容易引起井间地应力转向;②交错布缝方式下所形成的裂缝形态更为优越,压裂效果更为显著,交错布缝能有效提高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使裂缝表面积和体积增大了4.6%和21.1%;③拉链压裂所形成的裂缝形态更为优越,压裂效果优于同步压裂,进一步增大了裂缝长度和宽度,使裂缝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增大了1.3%和0.1%.

    水平井组压裂水力压裂应力场同步压裂拉链压裂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测井评价研究

    王欣韩建强昝灵李小龙...
    364-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含油性、储集性及可压性进行有效评价,是苏北页岩油规模化开发亟需解决的生产难题.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实验资料,采用最优化、拟合、正反演数值模拟等数学手段,建立起总有机碳含量、有效孔隙度、层理缝密度、矿物组分含量等参数的计算模型,对页岩沉积构造和岩相进行分类研究.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泥页岩以富有机质层状或纹层状泥岩、富有机质块状泥岩为主,有利岩相为富有机质层状或纹层状泥岩,有利岩相纵向上与非有利岩相交互出现.采用文中所导出的模型识别的"甜点"层段与采用特殊测井分析的层段位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该方法和技术已应用于苏北盆地页岩油储层地质工程"甜点"段的选定工作,对苏北页岩油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苏北盆地页岩油常规测井岩相地质工程"甜点"段

    渝东南地区南川区块膝折构造模式解析

    倪锋朱峰孟庆利
    373-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南川区块逆冲推覆构造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底,南川区块已完钻170 口井,累计产气量51.6×108 m3.随着滚动开发的逐步推进,开发区域也由主体构造简单区向两翼构造复杂区过渡,前期的构造解释方案将南川区块各构造单元解释为大断距逆断层夹持的断背斜,并没有深入分析整个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因此,近年部署的几口扩边评价井存在较大的井震矛盾,造成了多口井的钻探失利,限制了页岩气开发产建的进程.综合前期钻探认识及正演模拟分析,认为南川区块龙马溪组地震剖面上显示的大断距高角度逆冲断层多为构造假象,断裂区多为高陡膝折构造,断距小、地层陡.通过高陡构造假象分析与识别,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完善解释成果,井震联合构造建模逐步落实了南川区块龙马溪组气藏的构造特征,进而提出了高陡膝折带是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有利目标,在此基础上部署的5 口评价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

    井震矛盾断展褶皱膝折带构造假象地震正演

    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合层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陈学忠赵慧言陈满徐华卿...
    382-390,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海陆过渡相页岩与海相页岩存在较大差异.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的特点,建立了纵向多岩性叠置储层水平井产能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岩性组合模式下的气井单段生产动态特征,研究了煤层渗透率、储层叠置关系等关键参数以及生产制度对生产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富煤型页岩储层合层开采初期气水同产,采出气主要来自砂岩和页岩储层的游离气,采出水主要来自压裂液及煤层水.煤层的渗透率越高,合层开采的累计产气量越大,累计产水量也随之提升.②含煤叠置组合类型进行合层开采最理想的空间叠置顺序为页—砂—煤,在该叠置顺序下,煤层产水对合层开采干扰最小.③煤层产气量受应力敏感的影响最大.

    海陆过渡相页岩合层开采数值模拟叠置关系

    致密砂岩气藏暂堵压裂裂缝起裂扩展实验模拟

    孔祥伟许洪星时贤陈杭...
    391-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SD区块盒8段储层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常规压裂裂缝形态单一等问题,基于断裂力学理论,考虑缝内流体压降,结合盒8段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开展暂堵压裂裂缝与初次压裂裂缝在整个接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学研究.计算分析了不同裂缝走向、井斜角、方位角等参数对压裂裂缝参数的影响规律,起裂压力随井斜角和方位角的增加而减小;起裂角随井斜角增加而减小直至为0°,随方位角先增加而后减小.通过制备人工水泥试样,利用大尺寸真三轴物模实验系统模拟了暂堵压裂中新缝起裂及其转向行为,评价了不同井斜角、方位角下新缝起裂、转向及延伸行为和起裂压力及裂缝改造面积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井斜角增大,初次及二次起裂压力呈减小的趋势,裂缝更易转向且改造面积越大.井斜角相同时,裂缝起裂压力随井筒方位角增加而逐渐减小,裂缝改造面积随方位角增加而增大.方位角90°螺旋射孔相比方位角0°螺旋射孔形成的裂缝更为复杂,定面射孔可调控水平井破裂压力及初始破裂位置,初始破裂产生于射孔井筒界面、孔道中部等不同位置,控制射孔射角介于75°~90°.研究结果为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暂堵压裂设计提供了依据.

    真三轴暂堵压裂起裂扩展破裂压力起裂角裂缝改造面积

    基于核磁共振信号标定法的致密油藏渗吸实验研究

    唐慧莹第凯翔张烈辉郭晶晶...
    402-413,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一种新的核磁共振信号标定法开展了致密砂岩岩样的油水渗吸实验,该方法可以根据回归模型将核磁信号总量换算为含油体积,相较常规方法计算更方便、更准确.研究发现渗吸过程可划分为过渡渗吸和稳定渗吸2个阶段,低黏度煤油渗吸样品最佳渗吸时间集中在68 h左右,高黏度致密油渗吸样品最佳渗吸时间集中在188 h左右.渗吸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煤油和致密油的最终换油率相差不大,但如果渗吸时间较短,则黏度越大换油率越低.同层位、同黏度的样品具有相似的渗吸动态特征;同层位、高黏油的样品达到稳定渗吸阶段无因次渗吸时间相较低黏油更短.以半径0.5 μm作为大、小孔隙的分界线,煤油渗吸样品中半径小于0.5μm的孔隙渗吸换油贡献率平均为83.93%,占据主导地位,原油动用率平均为23.54%;半径大于0.5 μm的孔隙渗吸换油贡献率平均为16.07%,相对较少,原油的动用率平均为8.50%,普遍较低,容易形成水锁.致密油渗吸样品在所有孔隙中的渗吸换油贡献率则相对均衡,半径小于0.5 µm的孔隙原油动用率平均为14.82%,相对较低;而半径大于0.5 μm的孔隙原油动用率平均为29.82%,在焖井过程中普遍会得到有效动用.

    油水渗吸焖井时间黏度压裂液核磁共振T2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