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页岩油储层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研究

    刘绪钢李国锋李雷王锐霞...
    756-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裂液渗吸驱油是当前页岩油储层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评价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对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页岩油储层压裂渗吸驱油机理.测试了处理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考察了处理剂与常规压裂液的配伍性,评价了不同孔隙尺寸岩样的渗吸驱油效率.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S(α-烯基磺酸钠)为最佳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颗粒、基质和裂缝岩样的渗吸驱油效率分别为8.17%、17.55%和37.37%.证实渗吸驱油动力包括浮力、浮力-毛细管力和毛细管力,改性剂通过改变岩石润湿性增强毛细管力提高驱油效率,较常规压裂液渗吸驱油效率提高约152.9%.孔隙结构影响渗吸驱油的主导作用力,小孔以毛细管力为主,天然、水力裂缝则以浮力为主.通过研究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对致密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页岩油渗吸驱油润湿改性孔隙结构毛细管力

    页岩油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压裂参数优化决策

    刘巍曹小朋胡慧芳程紫燕...
    764-770,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济阳坳陷页岩在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等主要产层获得重大突破,但开发时间短,存在单井产量差异较大,产量主控因素尚不明确的问题,深入分析页岩油水平井高产主控因素、优化确定合理压裂工艺参数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为明确各因素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基于矿场实际数据开展因素关联性分析和规律挖掘.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计算页岩油水平井生产90d、180d和270d的平均日产油量与压裂液用量、加砂量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页岩油产能预测模型,结合SHAP算法对压裂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压裂液用量、加砂量和破裂事件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工程参数,灰质含量、总有机碳含量和页岩孔隙性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地质参数;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地质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工程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弱;压裂参数优化分析确定了 40~45 m压裂段长,2 700 m3单段压裂液用量,180 m3单段加砂量为最佳压裂施工参数,为页岩油水平井的开发决策和压裂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灰色关联分析SHAP算法页岩油

    页岩油用压驱一体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以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为例

    王维恒郭鑫张斌夏巍巍...
    771-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苏北盆地页岩油储层在压裂过程中驱油剂与压裂液不配伍,导致压裂液黏度降低,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严重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和生产效率等问题,以马来酸酐(C4H2O3)、聚氧乙烯脂肪醇醚(HO(CH2CH2O)n(CH2)nCH3)、阴离子聚丙烯酰胺((C3H5ON)n)和白油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和物理复配的方法,研制出一种页岩油用压驱一体剂(HDFD).室内评价了其表观黏度、减阻率、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并和现场所用的"减阻剂乳液+高温驱油剂"体系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HDFD在2×10-3kg/L加量下表观黏度介于9~12mPa·s,减阻率达70%以上,油水界面张力为5×10-3mN/m,驱油效率提升40%,表明该药剂具有良好的压裂减阻和驱油性能.现场试验的2 口井日产油量分别提升了 40.6%和84.6%,表明该产品适用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压裂工艺,在页岩油压裂驱油一体工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苏北盆地页岩油压裂驱油渗吸置换性能评价

    油田三维地质多级建模策略与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整装孤岛油田为例

    束青林王亚楠韩智颖姚秀田...
    779-787,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地质建模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时,对建模的规模、精度及要求也不同.分区块地质建模在井位部署、开发调整分析上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各独立区块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实现由小模型到大模型的拼接,制约了油田的整体勘探开发及规划工作.为了更好发挥地质建模在油田勘探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精准作用,研究以渤海湾盆地整装孤岛油田为例,提出了油田—区块—储层单砂体构型的多级建模策略.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irect、M3地质建模软件,应用地质约束的地质统计学及嵌入式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实现了从大到小、整体到局部、笼统到精细.分层级刻画了油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储层内部构型及油藏空间展布,建成了中国首例油田级亿万网格节点的三维地质大模型及分级模型,为深化地质认识、油藏开发潜力评价、整体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多级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既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多学科一体化的交流平台,又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是油田数字化管理的有力抓手,更是数字化、智能化油田发展的必然趋势.

    油田级区块级储层构型级三维地质建模策略与方法

    储气库多周期运行井控参数预测模型

    张思远杨佳坤宋丽娜周栋梁...
    78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气库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储气库多周期运行井控参数预测对储气库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文23储气库目前注采运行动态规律认识不清,难以制定有效的储气库优化调整方案的问题,使用产量不稳定分析法为主的方法,建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井控参数预测模型,剖析井控参数随储气库开发的变化规律.首先,对文23储气库气井生产动态数据进行预处理,与储层参数一起输入至RTA软件中完成基础的数据整理及加载,并建立注采气组分相态模型,计算天然气高压物性参数;然后,根据气井压力恢复试井资料分析储气库地层渗流特征,建立及筛选最优井筒管流模型,用于计算气井井底压力;最后,使用Blasingame图版分析方法拟合井控参数建立基础模型,并通过拟合储气库气井生产数据,调整基础模型从而获得储气库多周期运行井控参数预测模型.使用所建井控参数预测模型对文23储气库气井多周期运行后井控参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可根据气井生产动态及井控特征将文23储气库气井分为3类,3类气井占比分别为39%、34%、27%;根据所建模型进行多周期井控参数变化分析,随着多周期注采运行,储气库多周期井控半径整体表现为初期增幅大,后期增幅减缓的趋势,储气库平均井控体积不断增加,3个类型的气井所控制储层的有效渗透率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

    储气库产量不稳定分析井控特征井控参数参数预测

    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多因素库容复核新方法

    胡俊杨佳坤胥洪成周栋梁...
    795-804,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气库库容复核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何从多因素角度优化储气库库容,达到储气库设计各参数全局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东濮凹陷W23储气库为例,从地层水侵入、结盐、应力敏感以及产出液等多方面开展储气库库容动用影响因素分析,建立适用于W23储气库的库容复核新模型,并论证W23储气库库容复核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低孔、低渗、纵向上非均质性强但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弱的特点,为弱边水驱动气藏.原始储气体积、结盐、应力敏感、纵向动用程度、地层水侵入、产出液对W23储气库库容动用均有一定影响;综合地层水侵入、产出液、结盐、应力敏感、纵向动用程度等因素对储气体积的影响,最终复核有效储气体积为3 679.51×104m3,和原始储气体积相比,降幅3.9%.从区域上来看,一期复核有效储气体积为3 013.47×104m3,为原始储气体积的97.3%;二期复核有效储气体积为666.04×104m3,为原始储气体积的91.1%.复核结果偏低的原因主要为受应力敏感、地层水侵入、纵向动用程度等影响,致使有效储气体积降低.

    W23储气库多因素库容复核预测模型有效储气体积

    苏北盆地刘庄储气库密封性评价研究

    朱子恒任众鑫王照周郭尚涛...
    805-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储气库密闭性进行评价是其建设与运行的重要任务,苏北盆地刘庄储气库属于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边水储气库,通过岩石力学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盖层和断层2个方面综合评价刘庄储气库的密封性;从宏观、微观和力学方面评价盖层密封强度;从侧向和垂向评价断层密封能力.研究表明:阜宁组二段一砂组与阜宁组三段二砂组泥岩为研究区内的巨厚盖层,该盖层全区分布且区域分布稳定,岩性组合优越,其黏土矿物含量在30%以上,储气库盖层杨氏模量和脆性指数整体相对较低,杨氏模量普遍小于20 GPa,脆性指数普遍小于45%,黏土矿物组成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遇水易膨胀,盖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封堵性.刘①断层断距和倾角均较大,结合研究区内断层面正压力法和上覆地层埋深的经验得出控藏断层垂向密封;砂泥对接定性方法和泥岩涂抹因子定量方法均证明刘庄控藏断层具有较强的侧向封堵性.

    苏北盆地刘庄储气库阜宁组断层密封性盖层密封性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气库地应力变化特征及力学完整性研究

    郑鑫赵昱超赵梓寒唐慧莹...
    814-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集空间结构和渗流关系复杂,为地应力分析、注采参数选择、力学完整性评价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为进一步明确缝洞型碳酸盐岩储气库运行过程中的地应力变化、保证储气库运行过程中的力学完整性、提高上限压力,建立机理模型,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储气库应力分布特征及四维地应力变化规律,同时评价不同介质力学完整性.结果表明:①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相较于均质储层在缝洞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尤其溶洞边界易出现应力的极小值;②缝洞处孔隙压力及应力变化更为剧烈,储气库运行过程中溶洞边界更易发生剪切或张拉破坏;③在采气过程中,溶洞边界沿最小主应力方向更易发生剪切破坏,注气过程中,溶洞边界沿最大主应力方向更易发生张拉破坏;④缝洞型储层整体相较于均质储层更易在注气过程发生张拉或剪切破坏,采气过程缝洞型储层整体较为安全,但洞周围更易发生剪切破坏.研究成果可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气库地应力分析和力学完整性评价工作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撑.

    缝洞型储气库流-固耦合力学完整性循环注采四维地应力

    本期导读

    何发岐
    封2页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