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边水小断块油藏聚驱后期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张磊贾兰张道连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双河油田强边水小断块油藏聚驱后期递减持续增加的问题,研究了影响聚驱后期开发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边水能量强,边部油井见效率低;②聚驱井网不规则,聚窜严重;③地层堵塞油井的产液量降幅大等.为了改善聚驱后期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展了强边水小断块油藏的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不同注采参数条件下边部井组聚驱驱替效果,界定强边水油藏边部井组合理注采比,拟合小井距聚驱井网不同注采方式对单井点窜流的抑制作用,明确了抑制单井点聚窜的最佳方式,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不同聚驱阶段油井堵塞半径,提出聚驱后期堵塞油井治理对策,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强边水聚合物驱数值模拟改善开发效果小断块油藏

    适用于双河油田聚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王正欣张连锋杨璐刘艳华...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了驱剂优选、热稳定性评价及注入方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高黏弹、超低界面张力的优异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储层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同时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模拟油藏条件下,采用P/PPG与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合驱替的方式,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7.8%,从而为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聚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

    双河油田Ⅳ1-3层系非均相复合驱井网调整研究

    张连锋梁丽梅薛国勤龙卫江...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均相复合驱是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而合理的井网调整是提高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井网调整的井网形式、井距大小、流线转变角度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体系与原油的黏度比、地层的非均质性对井网流线调整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双河油田Ⅳ1-3层系,在充分利用老井的前提下,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井距150~300 m,较大幅度地调整流线角度,能够进一步提高非均相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效果.

    井网形式注采井距流线转变数值模拟非均相复合驱

    基于聚合物驱的多级非均相调驱研究

    张小静卢军张卓梁丽梅...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王集油田王17断块中低渗断块油藏非均质严重,注入水沿高渗透条带突进,采出程度低,水驱提高采收率能力有限的问题,开展了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评价筛选了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应用物模技术对复配形成的非均相驱油体系段塞结构、驱油效率及分流率进行评价,应用数模技术,优化了段塞量及结构,预测王17块采用多级非均相调驱段塞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8.25个百分点,现场应用已初见成效,该技术成果已在下二门油田B238块聚合物驱项目借鉴推广应用.

    聚合物驱多级段塞非均相驱物理模拟数模优化

    双河油田高耗水条带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可行性研究

    刘博张荣达张伊琳卢云霞...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油藏高耗水条带发育,导致注水效率降低.为了明确高耗水条带发育的影响因素,以南阳双河北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注入速度、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地层系数四个因素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比较四个因素的影响因素相对大小.研究得出渗透率高、注入速度小、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渗透率级差高,更容易发育高耗水条带并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变差;在地层系数、注入量一定的情况下,渗透率高,更容易发育高耗水条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渗透率变异系数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最大,渗透率级差以及地层系数的影响次之,注入速度影响最小,为油田后期生产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耗水条带数值模拟正交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注入水水质对SN-1井区油藏采收率影响研究

    杨兆中李扬饶政何帆...
    103-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准噶尔盆地SN-1井区油藏存在的油井普遍高含水、部分井注水受效差以及清污混注后油水井渗透率下降等问题,开展了SN-1井区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开展水质对岩心的伤害、岩心驱替及注水水质指标分析等室内实验和注水优化数值模拟,分别从微观尺度、岩心尺度和宏观尺度,对注入水造成的储层伤害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导致油水井渗透率下降的伤害机理,认识到注入水中固相堵塞造成的储层伤害是导致水驱采收率低的主控因素,发现固相堵塞不仅影响微观驱油效果,还会使流度比增加,降低波及效率.因此,SN-1井区油藏回注水质不达标是注水受效差的主要因素,应将悬浮固体质量浓度作为首要水质控制指标.多尺度评价方法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提高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性,可为油田稳产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准噶尔盆地储层伤害岩心实验水质多尺度评价采收率

    近绝热条件下稠油低温氧化热效应研究

    潘竟军蒲万芬赵帅坎尼扎提...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热跟踪补偿仪器开展了吉七稠油在近绝热条件下的低温氧化实验,分析了初期温度、石英砂、岩屑和介质比表面对油样低温氧化热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原油低温氧化放热的重要因素,随着初期温度的增加,耗氧能力显著增加,氧化放热量增加,系统压力降低.在初期温度为160℃时,前26 h内温度升高10.7℃,系统压力降低2.26 MPa,产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仅为2.5%,这表现出稠油明显的低温氧化热效应.介质比表面的增加与石英砂和岩屑的加入均能有效促进油样低温氧化热效应,但介质比表面效应对稠油低温氧化放热的贡献较小.

    近绝热条件稠油低温氧化热效应比表面石英砂

    塔河强底水砂岩油藏CO2驱机理实验研究

    刘学利郑小杰谭涛窦莲...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井间剩余油难动用,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不适用的难题,探索开展了强底水砂岩油藏CO2驱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利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常规油藏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底水砂岩油藏CO2驱机理研究,确定了塔河底水砂岩油藏CO2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9.6 MPa,初步明确了CO2驱具有膨胀作用、扩大横向波及作用等主要机理.CO2在油水中的溶解分配比为4:1左右,CO2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2.5%,明确了底水砂岩油藏CO2驱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塔河底水砂岩油藏CO2驱先导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撑.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CO2驱可行性研究

    QT地区层间多次波识别与压制方法

    刘田田薛野唐新媛王海峰...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QT地区层间多次波发育,干扰有效信号,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降低,影响成像精度.该区层间多次波与一次地震波的波组特征相似,且剩余时差较小,导致其压制困难,因此,成为制约精细勘探的难点之一.基于层间多次波与一次波的差异,首先从CMP(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叠加剖面等方面综合分析多次波的特点,确定其来源、速度及存在范围,然后采用高精度Radon变换法对多次波进行压制.实际应用表明,高精度Radon变换法对QT地区地震资料中的层间多次波具有较好的压制效果,对提高该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层间多次波识别压制高精度Radon变换QT地区CMP道集

    煤层气松耦合自动化排采控制技术研究

    葛静涛叶新民陶文雯宋关伟...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煤层气自动化控制容易出现超调和滞后的现象,使煤层气开采自动化控制技术停留在数据采集和简单远程控制.讨论传统PID控制算法在煤层气自动化排采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超调和滞后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煤层气井筒流动规律模型与PID控制算法相结合的松耦合自动化排采控制技术,在上位机采用数字模拟多参数耦合降低自动化控制难度,初始化用户指令,在松耦合算法中引用数字模拟的参数作为误差范围值,提高PID控制效率有效地弥补了传统PID控制算法的不足之处.松耦合自动化控制避免单参数控制破坏性开发,适用于煤层气的定套压缓慢降流压、定产量缓慢降流压、稳流压缓慢降套压等多种煤层气独特生产方式.在煤层气自动化排采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煤层气井筒流动规律松耦合PID控制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