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岩土分层对中深层U型对接井换热性能的影响

    高小荣李红岩任小庆孙彩霞...
    703-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深层U型对接式换热井出水温度高、取热能力大、井内流动阻力小,是理想的中深层地热能换热形式.基于热阻串联理论,建立了中深层U型对接式换热井地下换热的分层解析计算模型,并采用实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建立解析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关中盆地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地下3 000 m以浅深度范围内的岩土导热系数和体积比热分层变化对中深层U型对接式换热井整个采暖期内出水温度和取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土导热系数分层对地下换热特性有较大影响,根据平均导热系数计算会高估井口出水温度和取热量,偏差值介于6%~15%;岩土体积比热分层对地下换热特性影响较小.在中深层U型对接式换热井的设计和传热性能分析中,应考虑地下分层的影响,建议分层数量不低于8层.

    中深层地热U型对接式换热井传热性能岩土分层解析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热资源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北省曹妃甸地区中深层水热型砂岩储层为例

    何东博任路郝杰刘小平...
    713-725,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评价目标区域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品质,以沉积盆地内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地热资源品质评价为主要内容,深入分析地热地质条件、地热资源量和地热流体质量3个部分.选择对地热资源影响较大的16项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每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将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划分为三级7类.Ⅰ级区域为资源优势区,可进行高效开发;Ⅱ级区域为资源富集区,满足工业开发要求;Ⅲ级区域为资源不富集区,最终形成一套可量化评价的资源评价体系,为地热资源是否可进行利用提供数据分析结论.通过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地热供暖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作为案例,验证了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

    地热资源评价中深层水热型层次分析法砂岩热储曹妃甸地区

    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提升途径

    张育平杨潇刘俊刘博洋...
    726-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层地热可被用于路面融雪除冰,建筑供热、制冷等.闭环垂直地埋管是浅层地热资源利用最常见形式,其在终端负荷作用下与岩土体进行热量交换.单根地埋管获取地热资源能力有限,多根埋管组合形式(地埋管群)被广泛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然而,地下温度场受管群与岩土换热性能影响,在设计、运行等不合理条件下可导致岩土体温度场不平衡,进而造成地源热泵系统能效降低,甚至失效.因此,管群设计、运行等方案优化是解决地温场不平衡问题的必要途径.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管群优化设计方法、储能和去能方法、辅助热源和冷源方法、运行控制策略.其中,管群优化设计方法主要聚焦管群间距设计、排布方式等;储能和去能方法主要介绍利用太阳能、工业废热等外部热源和冷源对地下岩土体进行加热和降温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辅助热源和冷源部分重点介绍太阳能、冷却塔等在地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运行控制策略主要分析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控制方案,包括峰点冷热负荷运行、间歇性运行、分区运行、系统控制策略等方案.总结了管群优化设计方法、运行控制策略等,剖析了各方案的优点与不足,可为管群岩土体温度场不平衡解决方案与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提升途径提供参考.

    地热能地埋管群地温场储能辅助热源和冷源运行策略

    大民屯凹陷沈水501中深层地热田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丛淑飞周宏赵艳靳海龙...
    741-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热开发的不断深入,持续高效开发地热资源,实现地热资源的采灌均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Petrel(勘探开发一体化软件平台)这一石油行业地质建模软件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地热地质建模的应用.应用多种地热地质资料在Petrel软件建立地学平台,开展地热地质要素研究,最大限度地集成多种资料信息,提高了地热地质要素的研究水平.将规模比较小的油气藏建模拓宽到建立大规模热储层模型,不但保证建模精度,在规模上也满足地热地质的需要.能够根据地热地质概念,利用多种信息,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方式,建立热储层温度场模型、压力场模型和有效热储层模型,形成了用Petrel软件建立热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利用三维地质模型计算有效热储层资源量,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较小,更符合地下真实情况.准确的热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及资源量评价,为辽河大民屯凹陷区热藏数值模拟及热藏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扎实的地质基础,为科学开发利用该地区地热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有效热储层热储层地质模型随机模拟序贯高斯模拟有效热储资源量

    长庆油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储量评价

    郭路夏岩段晨阳高文冰...
    749-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热能作为一种稳定持续的清洁能源,未来将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及"双碳"目标实现发挥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内地热资源丰富,但其储量及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勘查开发程度总体较低.以长庆油田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在成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内地热地质特征,应用单元容积法估算了地热资源储量,并根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分区.研究表明:区内地层构造相对简单,地温梯度介于2.2~3.0℃/hm,主要热储为传导型中生界砂岩热储,除洛河组外,其他热储层富水性较差;区内地热资源呈西高东低分布,总量为79.91×1017kJ,可采量为6.39×1017kJ,地热流体储量为2.47×1012m3;区内红柳沟镇—大水坑—姬村—山城区块、张沟门—流曲镇—三岔镇区块和庆阳市附近区块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可以优先考虑将废弃油气井改造,建设中深层套管式换热系统进行开发利用.

    油田地热储层温度分布特征地热资源储量单元容积法废弃油气井改造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岩溶热储对井回灌示踪试验

    薛宇泽张玉贵麻银娟薛超...
    757-764,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灌对维持地热储层压力、延长地热田寿命、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韩城地区广泛发育岩溶裂隙型地热资源,但其开发利用规模较小,为进一步评价该地区岩溶热储开发潜力,依托某地热工程,选取硫氰酸铵作为示踪剂开展对井回灌示踪试验,采用热突破模型预测长期回灌可能引起的开采井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采灌井之间水力联系密切,有1个主通道与之直接相联,也可能存在其他次级通道.主通道上可能有溶潭发育,开采井温度100 a内下降了 8.31 ℃,该对井回灌系统在服务期内未引起热储温度剧烈下降.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热储对井回灌示踪试验开采井温度

    中深层砂岩回灌井成井工艺优化及效果分析——以天津市明化镇组为例

    赵艳婷沈健赵苏民闻爽...
    76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市沧县隆起内的明化镇组砂岩储层具有泥质含量高、成岩性差、胶结疏松、易出砂的特点,回灌困难的情况普遍存在,制约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现有滤水管填砾成井工艺利于保持地层的稳定性和过水效果,但其回灌效果有待提升.从钻井口径、钻井液、钻具组合和洗井等方面对现有滤水管填砾成井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大口径填砾成井工艺,在保证原有的挡砂和支撑效果的同时,扩大了成井口径,增加了地热井取水段的过流面积,通过优化钻井液配方和钻具组合,减少了钻井液对储层的污染,钻井施工后的联合洗井将部分堵塞成分带出地层,起到了疏通地层的作用,减小了对渗流通道的堵塞.应用该工艺施工的2眼明化镇组热储回灌井分别进行了 3组回灌试验,试验中最大回灌量分别为32.0 m3/h和58.0m3/h.与周边同层明化镇组回灌井相比,回灌量分别增加了 3.48倍和2.00倍以上,证明优化后的大口径滤水管填砾成井工艺有效提升了明化镇组储层的回灌效果.

    明化镇组砂岩储层地热回灌大口径填砾成井工艺

    提高水井分注测试成功率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许国晨刘晓文
    773-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苏北复杂断块油田同心分层注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测试仪器遇阻、分层注水量调配不到位等问题,创新采用空心杆冲洗清管,研究应用防返吐配水器、化学防砂技术来保持注水管柱清洁;设计聚合物冻胶调剖体系来缓解层间矛盾,避免层间级差影响测调效果.各项配套技术累计应用13井次,矿场试验证明其在避免测试仪器遇阻、降低分层注水量调配难度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年度配套措施井测试成功率达100%,同心分层注水井整体测试成功率由74.4%提升至84.4%,做优精细注水工作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同心分层注水测试成功率低空心杆清洗防砂防返吐配水器聚合物调剖

    中国石化地下储气库一体化综合平台研发与应用

    糜利栋曾大乾刘华张广权...
    78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储气库(下称"储气库")涉及的环节多,运行周期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储气库全生命周期包括选址评价、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经营优化直至废弃,一体化是储气库安全建设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亟需一套完整的"管理决策—监测预警—模拟分析—生产操控"系统实现储气库的全流程一体化应用.围绕中国石化储气库建设规划,落实中国"两化"融合工作部署,将储气库管理、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解决储气库选址—设计—运行—分析全过程面临的管理和技术难题,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设计并研发了以"生产监控、跟踪分析、远程调控、辅助决策"为核心内容的地下储气库一体化综合平台.研究表明:该平台实现了对储气库库址优选、地质研究、注采调控、调峰优化及全节点的数字化提升,精准掌控生产流程节点,智能分析生产运行趋势,科学做出生产管控决策,实现了对储气库选址优化、方案设计、生产运行、动态分析的一体化管理及研究.

    地下储气库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管理智慧化运行一体化平台

    雅克拉区块潜山储集体类型动态量化表征及自动识别

    任宏李伟奇虢中春杨小腾...
    789-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原油储量丰富,受构造及岩溶作用控制,储集体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不同类型储集体具有各自的开发特征,准确识别储集体类型是后续生产措施制定和油藏有效开发的基本前提.针对塔河油田雅克拉区块潜山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判别的实际需求提出一套储集体类型动态识别方法,基于塔河油田生产井动态数据分析,在单井开发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取与储集体类型相关性强的弹性驱初期产油量、弹性驱时间、弹性驱累计产油量、弹性驱产量月递减率4项动态参数作为判别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形成动态参数量化标准,最终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基于动态资料的储集体类型自动批量识别,获得的储集体识别结果与钻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确定的储集体类型吻合度达80%以上.该自动识别方法具有参数明确、识别结果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辅助地质资料对储集体进行更准确的判定,更可应用于地质资料较少地区的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研究,为油藏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塔河油田雅克拉潜山储集体类型动态识别生产阶段划分神经网络缝洞型储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