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工程
有色金属工程

朱穗玲

双月刊

2095-1744

ysjsgc@bgrimm.com

010-63299751/52

100070

北京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有色金属工程/Journal 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涉及重、轻、稀、贵金属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材料、环保、设备和过程控制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和交换28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主要报导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技术方向等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焙烧氰化尾渣中有价金属梯级分离回收工艺

    王建军郭建东欧海涛薛希刚...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梯级分离回收焙烧氰化尾渣中的有价金属,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消解氰化尾渣危废对冶金行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焙烧氰化尾渣为原料,采用一级酸浸浸取金铜锌、二级还原焙烧—磁选回收含金铁精矿、三级浮选回收金的梯级分离回收工艺方法,焙烧氰化尾渣中的金、铜、锌、铁的综合回收率分别达到 63.07%、80.5%、70.31%、80.64%.该技术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焙烧氰化尾渣中金、铜、锌、铁的综合回收技术难题,实现了焙烧氰化尾渣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同时将焙烧氰化危废转化为二次高价值资源,解决了焙烧氰化危废无害化处置的冶金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焙烧氰化尾渣梯级分离回收酸浸浸取还原焙烧磁选回收

    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计算和扩展的DLVO理论在浮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赵海平刘志伟刘敬智胡学平...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把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时,经常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浮选研究,尤其是纯矿物研究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浮选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化学原理,还需要对浮选所处的化学环境(溶液条件、伴生矿物)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近年来,随着矿物浮选配位化学模型的提出和溶液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给实现理论研究指导实际生产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收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矿物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计算和扩展的DLVO理论在矿物浮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从理论内容、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加以评论,以期对将来的浮选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扩展的DLVO理论浮选机理

    机械研磨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中稀土赋存形态的影响

    李学彪施意华付伟王爱林...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一类稀土元素呈水合或水合羟基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的风化矿床.首次发现了这类矿石中在干法研磨条件下会导致稀土相态发生变化,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机械研磨对矿石中离子相稀土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相态转变路径.结果表明,研磨后矿石中减少的离子相稀土主要转换为碳酸盐结合态,少数转换为铁锰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其中,离子交换稀土减少 53.48%,而碳酸盐结合态稀土增加 36.05%.XRD和 FTIR表明,机械研磨过程会导致黏土矿物发生结构性损伤,晶体结构受到变形,引起黏土矿物晶格破坏,出现了无序化特征.机械研磨伴随发生的机械力化学过程,可能是导致机械研磨后离子相稀土减少、稀土赋存状态变化、形态间发生转移等变化的关键原因,对于制定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规范、矿石加工工艺、标准物质的研制流程、分析测试及黏土矿物的机械研磨机理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机械研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石导致离子相稀土减少是这类矿床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发现.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机械研磨结构损伤稀土赋存状态碳酸盐结合态

    小样本下基于改进ACGAN数据增强的X射线矿石图像分类方法

    王文何剑锋朱文松李卫东...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工业领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矿石进行在线分类时,矿石样本稀少导致的模型过拟合、分类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X射线透射成像技术的矿石数据增强分类方法.该方法基于改进辅助生成对抗网络(Enhance-based Classification ACGAN-gp,EC-ACGAN-gp),采用卷积和连续残差块构建判别器和生成器,引入注意力机制捕捉矿石细节特征,生成高质量样本扩充原始数据集,同时使用带梯度惩罚的 Wasserstein距离重构判别器的损失函数提高对抗训练的稳定性,避免模式崩溃.通过增加辅助分类器重建样本标签信息,最终实现矿石样本的类别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矿石品位分类的精准预测,准确率可达 89.62%,比现有传统方法提高 3.98%.该模型生成的矿石样本泛化性良好,能够显著提高小样本数据集的泛化性,在SVM、LeNet5、VGGNet、ResNet上测试,精度分别提升了 2.83%、2.36%、1.89%和 3.74%,可进一步用于提升其他分类模型在矿石品位预测方面的性能.

    矿石分类小样本数据增强辅助生成对抗网络X射线成像自注意力机制

    锥段结构对旋流器内部流场和分级性能的影响

    梁志涛李峰韩虎王延超...
    133-13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常规旋流器分级精度低、运行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旋流器锥段的方法用于提高旋流器分级性能,通过数值计算法呈现了直线型、抛物线型和双曲线型锥段结构旋流器对内部流场特性和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抛物线锥段可使其旋流器的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减小,降低乱流的发生概率,流场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双曲线锥段内部流场不稳定,不利于颗粒的平稳运行.抛物线型旋流器零速包络面外移,细内旋流空间变大,细颗粒得到充分分离,分级精度得到一定提升.相比于常规型和双曲线型,抛物线型旋流器具有较小的湍流强度,颗粒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抛物线型旋流器的陡度指数从 0.61 提升为 0.72,旋流器分级精度得到大幅提升,由于其分离空间的变大,切割粒径稍有增大.

    数值分析水力旋流器湍流强度分级精度

    矿山岩体破坏微震分异速率特征及预警

    石峰张达王平秦秀山...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矿山岩体破坏预警研究中,探究岩体损伤特征规律及给出具体预警参数值对保障矿山安全至关重要.以某金属矿山为例,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建立地压监测系统,结合该矿山某次顶板大范围冒落事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最佳统计时间窗口,对顶板冒落事件前后微震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微震事件密度云图中心位置与破坏位置相一致,在岩体破坏前微震数量有持续增多,达到峰值后又迅速下降的前兆信息.以微震数量方差表示微震分异程度,以此表征岩体受损程度,采用有限差分法得出微震事件分异速率指标,结果表明,岩体破坏过程微震分异速率分为稳定分异阶段、加速分异阶段和岩体破坏三个阶段.稳定分异阶段分异速率呈正态分布,采用Gauss Amp函数对其进行拟合,最终得出置信度为 0.99 的置信区间,将区间上限 0.306确定为分异速率预警值.该研究为采用微震监测技术的矿山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对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微震监测主成分分析分异速率时空演化预警

    AHP-Critic法正态云模型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张亚平李克钢李明亮秦庆词...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 AHP-Critic 法的正态云模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首先,选取容重γ、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坡高H 和坡角α这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然后基于 AHP 法和Critic法确定指标主客观权重,再采用乘法合成归一化方法求出综合权重;并结合正态云模型理论,确定边坡稳定性等级;最后,将该模型运用于云南某石灰岩矿山,且与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预测结果准确,可为类似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边坡稳定性分析组合赋权云模型岩质边坡

    基于多维联系云的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模型

    王政朱彬康虔
    15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地下金属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的准确性,根据工程实际,选取 5 个典型影响因素,构建了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AHP)和改进 CRITIC 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分别计算指标主、客观权重,基于博弈论思想,确定指标最优综合权重,结合多维联系云模型理论,建立了地下金属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以国内 14 条巷道工程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并与模糊综合、物元可拓判别结果及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最后,将模型应用到某金矿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中.结果表明,基于博弈论-多维联系云的地下金属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结果与现场调查结论完全一致,验证了本模型在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为地下金属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提供一种准确的、可量化分析的新思路.

    多维联系云模型围岩稳定性区间层次分析法博弈论改进CRITIC法

    混杂纤维掺量对尾砂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杜朋昊张治强杨文强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混杂纤维掺量对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选取三种纤维材料进行坍落度、单轴压缩和 SHPB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材料对充填体流动性影响较大,纤维掺量越高时流动性越弱,其中聚丙烯纤维对流动性影响最显著;混杂纤维对充填体的动、静力学性能提高幅度均受混杂纤维掺量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纤维掺量增高呈现先变大后减小的趋势,0.4%聚丙烯纤维对充填体早期抗压强度增幅最为显著,28 d 标准养护龄期时钢纤维对充填体动、静力学性能的提高均大于另外两种纤维;总纤维掺量在 1.4%~1.5%的混杂纤维对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提高最大,提高幅度大于更高或更低纤维掺量的方案;在相同的平均应变率下,随着混杂纤维掺量增加,充填体的反射能和吸收能先减小后增大,透射能先增大后减小.适量的混杂纤维可以有效提高充填体的力学性能,有利于充填开采的安全性,同时对矿山充填体材料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纤维材料尾砂胶结充填体SHPB力学性能

    核桃壳生物炭对Pb2+、Zn2+的吸附特性及机制

    安焱石晓磊花静静赵子龙...
    17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更为有效的Pb2+、Zn2+吸附材料和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核桃壳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在 600℃条件下制备核桃壳生物炭,分析了生物炭投加量、初始 pH 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初始浓度对 Pb2+、Zn2+吸附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核桃壳生物炭吸附Pb2+、Zn2+前后进行了表征.利用三种等温线吸附模型和三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桃壳生物炭吸附Pb2+的最佳pH 值为 5,投加量为 0.1 g/L,在 7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27.172 mg/g;而对Zn2+吸附的最佳 pH 值为 6,投加量为 0.2 g/L,在 48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 10.8 mg/g.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Elovich吸附动力学方程和 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说明其吸附过程是一个非均相化学吸附过程,受扩散限制;而对Zn2+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Elovich动力学方程和 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表明核桃壳生物炭对 Zn2+的吸附为非均相的多层吸附.生物炭对Pb2+、Zn2+的吸附机制主要以配合作用和静电吸引为主.

    核桃壳生物炭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