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工程
有色金属工程

朱穗玲

双月刊

2095-1744

ysjsgc@bgrimm.com

010-63299751/52

100070

北京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有色金属工程/Journal 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涉及重、轻、稀、贵金属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材料、环保、设备和过程控制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和交换28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主要报导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技术方向等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色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态势

    柴立元颜旭王云燕张克...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色金属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军工建设及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石,对提升我国整体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然而,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正遭遇资源、能源及环境多方面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有色金属冶金绿色发展的主要瓶颈.清洁冶金是创新有色金属冶金发展的模式,采用清洁的能源、资源进行"无废"的全生命周期生产,是有色金属冶金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本文系统分析了有色金属冶金发展现状、绿色发展成效,全面梳理了清洁冶金对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有色金属清洁冶金发展路径,详细阐述了资源替代、能源替代和全生命周期下的有色金属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态势,并展望了未来有色金属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有色金属清洁冶金污染控制技术发展前景

    Co-MOFs及其衍生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及应用

    刘富亮董尚海杜晓晓梁越...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钴基金属有机框架(Co-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结构可调等优势,因此在能源储存与转化领域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导电性较差是Co-MOFs大量应用的主要障碍.对Co-MOFs进行修饰、制备衍生材料不仅可以弥补电导率低这一缺陷,还具有孔隙率高、形态独特以及通道丰富等优点.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Co-MOFs及其衍生碳材料、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和氢氧化物及相应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研究者了解Co-MOFs及其衍生材料的结构设计,为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钴基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

    镍石墨涂层酸性盐雾腐蚀后的组织结构与性能转变

    房永超李姝刘振解维涛...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热喷涂制备镍石墨(Ni-C)可磨耗封严涂层,并进行酸性盐雾192 h腐蚀.对酸性盐雾腐蚀前后涂层的组织结构、硬度、结合强度与可磨耗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酸性盐雾腐蚀192 h后Ni-C涂层表面形成厚度约为200~300μm腐蚀区域,平均硬度由(34.4±3.2)HR15Y提升至(41.1±2.4)HR15Y,平均结合强度由(14.6±0.7)MPa下降到(13.3±0.6)MPa.这主要是由于酸性盐雾腐蚀过程中腐蚀区域内石墨等软质材料出现流失,导致了涂层的表面硬度出现增高趋势.同时,涂层腐蚀区域与下部未腐蚀区域的结合性较差,造成结合强度出现降低,且在可磨耗刮削过程中硬化的腐蚀层易发生剥落,避免对偶叶片因涂层硬度升高而磨损加剧.涂层的整体磨损机制并未发生明显转变,仍为塑性变形与黏着态磨损的混合磨损机制.

    热喷涂封严涂层可磨耗性能刮削

    铝单晶扭转变形行为及静态再结晶机理

    付永杰陈宇强陆丁丁宋宇峰...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123>取向铝单晶进行了不同应变量下常温单向扭转变形及后续退火处理,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退火前后试样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铝单晶不同应变量与退火条件下微观组织演变与静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铝单晶常温扭转变形过程中发生晶格旋转,其形变基体内部由平行于活化滑移平面{ 111}的变形微带组成.位错在扭转变形中形成并通过相互作用而导致位错堆积,从而诱发铝单晶晶格旋转和取向散射.退火温度为500 ℃时,晶界迁移速率增加,形变铝单晶中取向差在20°~45°高能晶界的二次再结晶晶粒优先生长,导致其晶粒尺寸持续增长至1 mm左右.随着应变量和退火温度的增加,再结晶晶粒由相邻形变基体围绕<111>、<123>和<122>方向旋转20°~60°形核产生,30°~50°<111>型取向关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铝单晶扭转变形退火处理静态再结晶取向关系

    不同凝固条件下Fe-Sn合金的组织形貌及相组成

    彭银利张柳英李梅闫基森...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频感应加热和单辊急冷技术分别制备了纽扣状和薄带状的Fe-Sn合金试样,并利用OM、SEM、EDS、XRD等分析手段,对Fe60Sn40和Fe40Sn60合金在常规凝固和快速凝固条件下的相分离组织及物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规凝固条件下,纽扣状Fe60Sn40和Fe40Sn60合金的凝固形貌差异显著,但物相组成相同,包含α-Fe、(Sn)、Fe3Sn2、FeSn和FeSn2五个相.Fe60Sn40合金呈界线明显的球-冠包裹式结构,而Fe40Sn60合金形貌按组织特征分为上部枝晶-中部小尺寸粒子-下部大尺寸粒子三个区域,且彼此界线不明显.相反,快速凝固条件下合金条带的组织形貌相近,球形第二相粒子均匀分布于基体内,物相由 α-Fe、(Sn)、FeSn和FeSn2组成.常规凝固形貌的差异性归因于不同的第二相液滴运动特性,合金条带中Fe3Sn2相的缺失可能是高冷速抑制了Fe3Sn2相的生成.

    Fe-Sn合金相分离形貌物相快速凝固

    铸态下Sn-Bi二元共晶焊料合金的组织特征及其力学性能

    唐玲张会孟凡莹刘艳...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四种不同Bi含量(45%、50%、55%、60%)的Sn-Bi二元共晶合金自由凝固下的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探讨了Sn-Bi二元共晶合金的晶体生长机制以及Bi元素含量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Sn-Bi二元亚共晶合金铸态下的金相组织为初生Sn固溶体相和Sn/Bi共晶层片集群构成,随着Bi含量的增加,呈树枝晶形态生长的初生Sn相数量减少,形态长大.初生Sn固溶体相内部脱溶析出大量的杆状或点状Bi相,形成杆状共晶结构;Sn-Bi二元过共晶合金铸态下的金相组织为初生Bi相和Sn/Bi共晶层片集群构成,初生Bi相中基本不固溶Sn元素,呈小平面方式生长,并在在初生Bi相周围包裹生长一层Sn晕圈相.在室温下,Sn-Bi二元共晶合金的硬度和强度随着Bi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延伸率随着Bi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Sn-Bi二元共晶合金杆状共晶晕圈相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TA1纯钛绝热剪切行为及变形机制

    刘晓燕李帅康陈文文王子轩...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装置,对TA1纯钛帽形试样进行高应变速率下的动态冲击实验,并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纯钛的绝热剪切行为及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在动态加载下,纯钛帽形试样的强迫剪切区出现明显的绝热剪切带.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绝热剪切带宽度变窄,长度增加,表现出较大的绝热剪切敏感性.纯钛绝热剪切带中心区的变形机制是由绝热温升和剧烈塑性变形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几何动态再结晶,过渡区的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为主,孪生变形辅助,而基体的塑性变形机制为位错滑移和孪生共同主导.

    纯钛动态冲击实验绝热剪切行为变形机制

    初始状态对铝锂合金蠕变时效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力文
    68-7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180 ℃、恒定应力140 MPa蠕变时效试验、室温力学拉伸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了不同初始状态对2195铝锂合金蠕变时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固溶态合金的蠕变量最大,其次是峰时效态,回归态的试样则具有最小的蠕变变形.其屈服和抗拉强度顺序为重固溶态>峰时效态>回归态.而断裂伸长率依次为重固溶>峰时效>回归态.最后揭示了重固溶态的蠕变时效合金的高强韧性机制:晶内均匀分布的细小强化相(T1相)和较窄的晶界无析出带的共同作用.

    铝锂合金热处理蠕变时效

    低品位黏土钒矿水浸渣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活性的影响

    陈云坤吴浩徐若杨马骏...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低品位黏土钒矿水浸渣(以下简称钒矿水浸渣)和氧化亚铁硫杆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钒矿水浸渣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及氧化活性的影响.按不同比例将钒矿水浸渣加入到已接种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培养液中,测定计算不同矿浆浓度下溶液的pH值、菌液浓度、Fe2+氧化率、钒浸出率.结果表明,钒矿水浸渣会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体系的pH值、Fe2+氧化率、菌液浓度产生影响,并抑制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特性和氧化活性.随着钒矿水浸渣引入量逐渐增大,体系终止pH值逐渐升高,菌液浓度、Fe2+氧化速率和钒浸出率逐渐降低.当矿浆浓度为2.5和5 g/L时,钒的浸出率相近,均为60%左右,而当矿浆浓度升高到为7.5和10 g/L时,浸出率仅为48%左右.

    钒矿水浸渣氧化亚铁硫杆菌微生物浸出氧化活性

    醋酸改质钢渣制备高钙基吸附材料及动力学研究

    成洁杨志彬朱祚峤李智翔...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钢渣的资源综合利用并减少钢铁冶炼过程排放的CO2,采用浸出-高温烧结工艺对转炉钢渣进行改质.通过浸出过程,将含钙组分制备成钙基吸附材料,同时富集回收浸出渣含铁组分.考察了浸出参数对钙基吸附剂组成的影响,为探究钢渣颗粒中钙的浸出过程,采用收缩核模型对钢渣颗粒在弱酸性溶液中的浸出速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浸出渣经高温改质物相结构变化,并分析铁元素转变规律.此外,通过使用XRD和SEM分析钙基材料的物相结构.最后,测算钙基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浸出温度和醋酸浓度对钙基材料中CaO含量影响较大.在较大的粒径下,最佳的浸出参数为酸浓度1 mol/L、固液比1∶10、浸出温度70 ℃以及时间2 h,此条件下CaO含量最高达86.3%.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搅拌条件下,钙浸出过程由内扩散控制.在40~70 ℃内,钙浸出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未发生变化,仍由内扩散控制.制备的钙基材料CaO纯度较高,且CO2吸附量随着CaO含量增加而增大,在常压条件下最高可达60.6 mg/g.对浸出渣高温改质后,Ca2Fe2O5相转变成了尖晶石相(Fe3O4、MgFe2O4),钙铁元素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和富集回收.

    转炉钢渣CO2减排钙基吸附剂金属元素回收酸浸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