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成本旧粤剧影片数字修复探究

    崔伟全李永亮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以后,保护修复老旧粤剧影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海量的老旧粤剧影像因储存制式和规格不统一规范、储存介质老化、影像老旧失真而出现的修复成本高、普通版本的粤剧难以有足够预算实现数字修复的问题,探究出高效率、低成本的旧影像修复和保存的技术手段和流程,以及时有效地保护粤剧.方法:分析老旧影像传统数字修复和AI工具修复的技术手段及流程,总结出核心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影像分析、低质提升、影像损坏与失真修复、色彩修复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结果:以1959 年的粤剧《帝女花》的一段影像资料为例进行测试数据,提出基于AI修复的技术手段实现影像低质提升,结合传统人工辅助的数字修复流程,从实践中总结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具体实施方案.结论:AI修复技术为粤剧旧影像修复提供了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修复方案.但目前的AI修复技术还在持续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以AI修复为基础,配合传统人工数字修复的技术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技术手段的优势,还可以满足低成本的需求,这对粤剧影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粤剧视频数字修复AI数字修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下露营产品可持续设计研究

    张蓓蓓周先硕李路恒
    38-4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变得愈发重要.文章聚焦于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露营产品设计,强调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户外产品创新设计考量之中.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以及选择可持续材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破坏与干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设计创新让用户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增强用户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方法:通过使用环保材料,采用节能电器工具等,减少污染排放;通过设计细节实现无痕露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产品结构实现物种生境的优化.结果:露营产品可持续设计研究强调材料选择、废弃物管理、生态教育、用户行为等关键因素,以确保产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用户的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结论: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帮助制造商在产品可持续方面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同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推动露营产品市场持续繁荣.露营产品市场的潜力巨大,消费者的环保需求不断增长,制造商要尽可能满足这一需求,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以此推动露营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环保材料可再生材料可持续设计露营产品

    东盟国家媒体报道中的贵州区域形象研究——以旅游文化形象为例

    李静张炼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东盟共同体的中心地位和域内各国的统一性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的深层次推进,国家形象、区域形象逐渐受到重视.而媒体对区域形象的塑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众对某一区域的印象与评价.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贵州区域形象进行研究是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方法:文章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对 1997 年至今东盟国家(新加坡、泰国)关于贵州区域旅游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规模倾向、报道主题、报道的出版物类型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分析,然后结合LancsBox对新闻文本本身进行数据化分析,从中发现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现状,准确定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贵州区域形象,进而探讨塑造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新研究模式和视角.结果:研究发现,在东盟国家的媒体报道中,贵州区域形象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充满经济活力但过于单一的区域形象;第二,拥有优越自然资源但特色不鲜明的区域形象;第三,拥有独具特色、丰富的人文资源的区域形象;第四,旅游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没有完整的服务产业链的区域形象.结论:媒体报道中的形象趋于平面化,贵州应从多方面着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对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投资,以增强贵州区域形象在东盟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东盟国家媒体报道区域形象旅游文化形象贵州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高校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田媛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让阅读形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丰富了阅读内容,推动了阅读领域的深刻变革.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是国家层面对文化数字化建设开展的统筹规划,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提供了有力指导.方法:在把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理论的基础上,从以技术为手段呈现个性化文化表达、以师生为中心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以资源为抓手打造特色化阅读推广品牌、以评价为导向优化数字环境下阅读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探寻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结合点,在盘活校内资源的同时,加强校内外文化建设联动,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结论:文章通过梳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关系及其对高校阅读推广建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规划制定、战略协同,为新时期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化、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结果: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在阅读推广工作中的教育成效,强化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力量,为学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整合提供支撑,为深入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实践平台,充分展现高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

    数字艺术语境下明代婚服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梁思艺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代婚服无论是形制、纹样还是色彩,都体现出了汉族人民对织造技艺的掌控和对规则秩序的敬畏.但是明代婚服形制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在现代不具备较强实用性,又因相关宣传不足,国人对其认同感有待增强.为了避免明代婚服文化在现代陷入传承困境,文章探讨明代婚服文化如何以新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数字化传播语境相融合,从而实现有效传播.方法:首先分析明代婚服的审美价值与内涵价值,再以明代婚服发展断层、华丽昂贵以及烦琐不便为切入点,对其传播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随后基于现代数字艺术的理论研究,对明代婚服文化的传播新形式进行多角度探析.结果:针对明代婚服文化在现代传承陷入的困境,提出新的实践方案:建设明代婚服数字博物馆,以数字绘画形式革新传统的视觉语言,解决现存文物较少、难以查阅以及文化宣传不足的问题;将数字游戏与明代婚服文化相融合,引导青少年群体关注明代婚服文化;打造明代婚服系列数字藏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共赢.结论:应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明代婚服在现代虽然不再被广泛使用,但数字艺术形式能够激活其所蕴藏的精神文明,使之与现代传播语境相适应,在文化领域与消费领域创造新的价值.

    明代婚服文化传播数字艺术

    基于转译与形状文法的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再设计研究

    官亦冰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潍坊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传统纹样的寓意与艺术内涵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关传统纹样的文化底蕴.方法:首先通过图像采集法对潍坊风筝的各种传统纹样进行收集,其次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可分为动物类、神话传说类、礼俗婚俗类、年画戏曲类和其他类,然后提取出各类别典型纹样,对其象征意义与内涵进行分析,并运用转译与形状文法对其纹样进行再设计,最终将输出的新纹样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结果:文章通过对潍坊风筝纹样的创新再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不失地域特色,使潍坊风筝打破传统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结论:潍坊风筝不只是民间工艺品,也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媒介.潍坊风筝的传统纹样体现了一定的民俗内涵,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创作与设计基于民间万物,折射出其中的民俗内涵,对未来工艺品的纹样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转译形状文法再设计

    威海锡镶工艺中龙纹样的錾工研究

    熊心彤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威海锡镶工艺是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将锡与其他金属相结合,镶嵌于器物表面的一种工艺,其材料极其考究,制作工具各式各样,制作工艺较为繁复.了解、保护并传承锡镶工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錾工文化在整个锡镶文化中更是至关重要.方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法及观察法对威海锡镶工艺中龙纹样的錾工种类和特点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文章以龙纹样为例,对锡镶工艺中的錾工进行研究,系统整理纹样中所出现的錾子种类及工艺技巧,为工艺的传承奠定理论基础.结论:文章为锡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在结合现代化技术的同时,需要培养一批传统工艺的继承人,并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爱上这项传统手工艺.

    威海锡镶工艺龙纹样錾工

    "非遗"视角下浚县泥咕咕的现代保护及发展路径研究

    胡鑫
    58-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浚县泥咕咕的现代保护及传承,发现其生存困境及发展趋势,为泥咕咕的现代发展提供路径,拓展其市场空间,提供借鉴性意义,使泥咕咕等民间美术在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方法:从"非遗"的视角出发,结合文献研究法及田野调查法探究泥咕咕的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传承策略.结果:增加教育体系的政策纳入,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摒弃同质化、泛众化,同时针对形态结构及需求进行创新体量转化.结论:现代社会中应充分发挥各方效应,响应国家号召,多渠道、全方位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泥咕咕等文化遗产,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泥咕咕在保留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

    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苏绣蝴蝶纹样在新中式女装中的应用研究

    金珊珊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苏绣的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限制,也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蝴蝶纹样需要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文章探讨苏绣蝴蝶纹样在新中式女装中的应用,希望能使更多人熟知这一传统工艺,了解新中式女装的艺术特色.方法:文章梳理苏绣的发展过程以及蝴蝶纹样在新中式女装中的运用,分析每个时期的刺绣风格和艺术特色,同时简述与针法相结合的蝴蝶纹样.结果:研究发现,单纯依靠本土品牌传承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品牌参与,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与工艺,使新中式女装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结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蕴含传统元素的设计,新中式服装在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带动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发展.苏绣作为传统刺绣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因此,苏绣蝴蝶纹样与新中式服装结合,深受广大设计师、消费者的喜爱.

    苏绣蝴蝶纹样新中式女装

    琵琶左手技法与琵琶乐韵之关系探究

    何玟静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的艺术追求离不开一个"韵"字,音乐亦是如此.琵琶是我国传统民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进程中,琵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小高峰,琵琶音乐从传统文化、人文习俗中汲取精华,集风雅、自然于一体.而当代琵琶音乐经历长期的融合再加上新时期的音乐包容与改进后,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随着琵琶艺术的不断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与琵琶相遇、相知.在音乐发展系统化、具象化的今天,琵琶也紧随时代潮流,规范了大量基本功练习.如今,部分演奏者在琵琶练习过程中,认为左手的演奏技法较为简单,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另外的演奏技法,不了解左手技法的重要性,也就不了解乐曲真正的风格和韵味,没有针对性地细化训练,忽略左手演奏技法对乐曲韵味的作用.方法: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琵琶左手技法推拉及吟揉的分析,阐述左手技法对琵琶演奏、琵琶不同风格乐曲的重要作用.结果:文章通过讨论不同风格的琵琶乐曲中所运用的左手技法,对其进行演奏时的细化分析,加强对音乐风格与韵味的理解与掌握,得出"韵"是琵琶乐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琵琶文曲之魂.结论:乐曲之韵源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音乐韵味的追求不应是片面的.琵琶的左手技法正是琵琶演奏中增强音色效果和风格韵味的重要手段,能提高演奏者对乐曲的演绎能力.

    琵琶韵味左手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