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性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杨舒涵常伟廷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我国油画有关民族性的表现仍存在不足.文章据此提出具体发展建议和规划,旨在使中国油画中的民族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方法:笔者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从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艺科建设、中国油画民族性发展历程、中国油画民族性发展现状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建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梳理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中有关民族性表达的部分,并结合油画发展现状,总结出需要改进之处.借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理念,搭载国家教育创新的发展平台,解决相关问题.结果:新文科建设是促进中国油画民族性发展的良好契机.结论: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创作应立足国情,固本正源,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下树立学术观念、丰富知识储备和完善思想体系,使其与时代价值相统一.深化民族精神意识,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实践,还要精于求变,在传承中创新,跨学科借力现代信息手段,顺应时代发展.要让中国油画既保持传统民族风貌,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又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创造新纪元.

    新文科中国油画民族性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探究

    王靖涵徐文生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沈周是明代中期活跃在苏州地区的画家,也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研究国画,沈周不可忽视,其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在画作中有良好的体现.通过研究沈周及其山水画,可以了解沈周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沈周的生平背景、绘画作品、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同时仔细分析《庐山高图》《幽居图》等山水画,感受沈周在创作时的用笔、用墨、构图以及心境.结果:在山水画方面,沈周的作品可分为"粗沈"与"细沈"两大时期,"细沈"时期的作品以《庐山高图》最为著名,画面细腻俊秀,线条运用高超."粗沈"时期的作品则用笔粗简,墨色豪放,强调书法用笔.在花鸟画方面,他也有很高的造诣,其笔下的花卉鸟禽栩栩如生.沈周晚年的作品则将吴镇、王蒙和黄公望的笔法融为一体,形成了浑厚、苍茫、劲润的风格.在书法方面,他推陈出新,集诸家之长,变革创新.结论:中国古代山水画有千年的历史,沈周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其山水画的设色、构图、笔墨技法不仅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对后世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沈周的山水画历久弥新,永恒不泯.

    沈周明代吴门画派山水画细沈粗沈

    黄土高原题材油画研究——以丁方为例

    祝幸益
    103-10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专注于黄土高原创作的丁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油画创作中图像选择的深意与技法创新,阐述其作品的内在精神特质和文化意图.方法:文章采用图像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法等方法,梳理黄土高原油画发展情况.丁方作为高原油画创作的先锋,文章从技法、题材、构图、用色等多方面分析其油画作品《城》系列、《剑形的意志》系列,并探讨丁方绘画作品中的悲剧性精神内核及文化意图.结果:丁方的艺术创作源于有根源性的精神文化涌动,从画面结构、叙事手法、选材偏好都可以看出其久远深厚的古典精神.其艺术是走在前沿的,表现出艺术创作者对"真、善、美"的高度追求,同时包含了对生命终极价值的独特理解.结论:基于丁方对时代的感受,从大地情愫、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分析其作品中的文化意图与当代意义.大地情愫与自我意识是密不可分的,黄土地及在高原上生长的生灵万物,是民族历史反思的起点,在赭石、土黄、炭黑杂糅的粗粝土地中,深蕴着自我感知与力量的进现.丁方将黄土高原坚厚的意志及人文关怀用综合材料的反复方式表现,重塑了"天人合一"的哲思,为中国艺术界增添了一抹亮色,使黄土高原成为毋庸置疑的华夏精神载体.

    黄土高原油画丁方

    东山魁夷绘画中静谧风格的生成研究

    肖旋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画家,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极具影响力,他一生以风景为题材作画,其绘画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中西方绘画特色并加以重构,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以及画家自身独特画风的作品.文章对东山魁夷静谧的绘画风格展开研究,并结合东山魁夷以及其他作者的著述,分析其绘画中静谧风格的生成缘由.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随笔,主要是画册、图书馆藏书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等与东山魁夷相关的文章.二是美学分析法,文章通过美学分析法并结合日本本土美学思想传统,对东山魁夷绘画的静谧、幽寂风格进行分析.三是比较分析法,文章将东山魁夷绘画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画家进行比较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东山魁夷绘画静谧风格的形成.结果:东山魁夷绘画静谧风格的生成原因主要包括:日本本土禅宗思想和"物哀""幽玄"美学意识的影响、东山魁夷个人人生经历的陶染以及跨文化的交接与融合.结论:在经历了西方艺术的冲击、战争的洗礼与对自然的沉思后,东山魁夷实现"精神的还乡",最终塑造出静谧悠远的艺术世界.

    东山魁夷静谧绘画风格

    闫平作品中原始倾向的表现形式研究

    赵双双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为艺术向前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借鉴学习原始艺术可以获得新的创作语言.方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艺术界的一批艺术家借鉴与吸收原始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原始意味的绘画风格,确定了高更、马蒂斯与毕加索对原始艺术的表现性.文章首先对原始艺术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原始艺术倾向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家高更、马蒂斯与毕加索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与分析,指出具有原始主义倾向的绘画的突出特征是线条野性与色彩纯粹;其次,从闫平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修养出发,发现闫平作为中国当代画坛杰出的女画家之一,其创作受到西方现代画家的影响,借鉴与吸收了高更、毕加索与马蒂斯的绘画语言;最后,从线条与色彩的特点出发,发现闫平的绘画与原始社会的绘画具有相同的特点.结果:闫平作品中同样存在原始艺术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简约概括的线条与强烈鲜活的色彩等.结论:原始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一种倾向,许多现代艺术家借鉴、吸收原始艺术风格,由此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现代绘画中的原始倾向为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闫平原始倾向表现形式

    插画中的东方韵味探究——以凯·尼尔森《夜莺》为例

    邓田田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插画艺术对东方文化形象的演绎.以童话插图为切入点,以凯·尼尔森的《夜莺》插画为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凯·尼尔森的插画风格与创作特点,探讨他在作品中如何巧妙地呈现东方文化元素,包括中国风景、服饰、人物、情感.通过分析,帮助人们了解插画艺术家如何通过视觉表达方式将东方文化之美融入作品中,并对观者产生深刻的艺术与文化触动.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凯·尼尔森的《夜莺》和埃德蒙·杜拉克的《夜莺》,发现同类型作品之间风格的差异性和对东方文化的多义性理解.结果:揭示了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插画艺术在国际插画领域的影响与价值.这些插画作品不仅仅是图像,还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桥梁,让全球观众领略东方文化之美.为东方文化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化展示途径,同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尽管两位艺术家都以《夜莺》为题材创作了美丽的插图,但二者的风格和审美差异显著,反映了艺术家对故事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视角,为同一故事带来了多样性,丰富了读者的视觉体验.结论:以凯·尼尔森的插画为例,通过深入研究插画艺术中对东方文化形象的演绎,强调了插画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这种创新和多样性不仅丰富了童话的阅读体验,还对东方文化在国际插画领域的影响与价值分析提供了深刻见解,促进了艺术与文化的交流.

    东方韵味插画《夜莺》凯·尼尔森

    从艺术原理视角探析装置艺术的特性及意义

    徐嘉悦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多元化的装置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性,使创作者、观众、作品以及空间能够紧密结合并传递感性色彩,为艺术作品打造沉浸式观感.基于此,文章从艺术原理视角分析装置艺术的现象和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装置艺术设计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装置艺术在现代艺术与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创新提供一些思考.方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总结归纳法,首先阐述装置艺术的来源、含义、发展背景,然后从艺术原理的角度对装置艺术的三种特性——空间性、融合性、趣味性进行归纳概括及案例分析,并对装置艺术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在理解艺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装置艺术,可以发现装置艺术打破了空间、专业、传统等因素的限制,使艺术更加多姿多彩,并且更加开放,呈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趋势.结论:装置艺术随着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而发展,从物与人的交流到人与人的交流,以一种新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赋予了艺术实用的意义.当前时代,要以创新的使命感面对艺术的未来,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理解、研究装置艺术,这对未来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原理装置艺术艺术特性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交互作品对受众感官的影响探究——从无界限艺术谈起

    王潇逸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沉浸式体验"是当下流行的新名词,其目的是使观者专注沉浸在目前的空间环境下,并在其中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对受众感官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体验过程中,受众可以与作品产生交互行为,从而探究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交互作品对受众感官的影响.方法:文章以无界限艺术为切入点,从沉浸式交互作品的特点入手,厘清无界限艺术作品的概念,并通过对当下沉浸式作品的分析,应用形式分析与分类学方法分类列举沉浸式交互作品对受众感官的影响.结果:随着新媒体艺术的日益发展,沉浸式艺术作品快速兴起,其互动性和趣味性强,可以为受众带来更大的乐趣和新鲜感,并且强调多感官体验和场景体验,通过创造空间、声音、图像、光影效果、气味等为参观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文章归纳出沉浸式交互作品对受众感官的影响具有多重性、体验性、传递性的特性.结论:受众在多重空间中通过体验作品及与其他受众互动来完成整个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作品—空间—观者"牢固的三角关系,三者互相牵引辅助,为作者的表达提供更具体、更全面的舞台,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

    无界限艺术新媒体艺术沉浸式交互作品感官体验

    基于依恋理论的虚拟宠物情感化设计

    居芷昕袁徐庆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宠物建立依恋关系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排解孤独的情感慰藉方式.数字技术赋能生活,作为宠物陪伴的补充和替代,虚拟宠物设计须关注用户本能的情感依恋需求,运用情感化设计思维,以达到提升虚拟宠物互动情感体验的目的.方法:文章以依恋理论的创新视角探索虚拟宠物情感化设计策略.首先,对虚拟宠物进行概念界定,阐述其研究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其次,指出依恋关系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依恋理论介入虚拟宠物设计的合理性,并扩充依恋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适用领域.最后,通过分析用户与虚拟宠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和期待,结合真实宠物特质的同时发挥数字化优势,从情感化设计三个层次入手,由浅入深,满足用户内心的依恋需求.结果: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分别满足用户感官愉悦、能力成就、自我认知三方面的需要,总结出与用户建立并延续依恋关系的虚拟宠物设计策略.结论:用户与虚拟宠物的双向交流是人机关系的一种探索,依恋理论为虚拟宠物情感化设计提供心理学层面的参考,是帮助人寻求依恋寄托的数字化新思路.

    虚拟宠物依恋理论情感化设计情感体验交互设计

    概念·历程·教育展望:虚拟现实的发展脉络

    刘月敏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加深对虚拟现实的认识,文章首先厘清虚拟现实的有关概念,其次对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相关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对虚拟现实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大致可分为初期发展、商业化尝试、技术进步、全面发展、应用开拓五个阶段,同时阐述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整个进程表明,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十分迅猛.结论:近年来,虚拟现实已经进入教育领域.一是虚拟现实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二是虚拟现实可以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更多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三是虚拟现实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真实且更安全的环境;四是虚拟现实在全球化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是虚拟现实让职业培训变得更加便捷,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终身教育.结果:运用虚拟现实加快教育方式的转变,克服虚拟现实的种种弊端,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实践的重要内容.

    虚拟现实发展脉络教育领域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