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摄像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

    朱晓寒胡琳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研究摄像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探析两者融合的重要性与具体实践,以推动更多具有艺术性的摄像作品诞生.方法:文章分析摄像技术和艺术要素,阐述摄像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优势,进而通过探析摄像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实践明确融合效果.结果:摄像中可利用稳镜头、移动镜头、合理构图、曝光正确、色彩还原等手段和方法凸显摄像主体,同时通过合理融入艺术元素,如丰富的光线、多元的构图等,彰显细节,更好地展现画面的情景、细节蕴含的情绪等,使摄像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结论:要想摄像技术与艺术实现更好的融合,不仅需要大胆应用艺术元素,还需要摄像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如此才能促进摄像艺术发展,展现摄像作品灵魂.

    摄像技术艺术融合

    贵州清镇苗绣纹样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

    晋张心筑
    110-11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聚焦贵州清镇市苗族服饰纹样与刺绣技艺,探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纹样与技艺的保护、设计与展示.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对贵州清镇苗族服饰纹样进行数字采集与整理,形成高清纹样图片资源,运用PS和AI对苗绣纹样进行数字修复与转换.总结纹样特征、构成样式与配色,构建贵州清镇苗绣纹样数字资源,并结合数字技术进行设计转化.结果:利用建成的苗绣纹样数字资源,结合AIGC技术探索纹样生成新样式,对纹样进行再设计,能够提升设计效率.将数字化纹样应用于信息可视化设计、文创产品研发、数字交互展陈中,能够服务贵州苗绣产业现代化转型.结论: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服饰纹样与"非遗"手工艺进行采集保存,可构建更便于广泛传播与高效转化的苗绣纹样数字资源体系.利用数字设计技术能够实现"非遗"苗绣信息可视化传播,让信息呈现更加直观,强化传播效果.结合AIGC技术,在遵循规范样式基础上实现纹样创新,显著提升纹样研发效率,实现个性化定制.此外,数字交互技术能够极大地丰富"非遗"展陈的形式,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实现"非遗"苗绣的创新传承.

    苗绣服饰纹样数字化创新设计文创

    人格结构视域下繁漪的悲剧命运分析

    金婕梁馨誉白光玲周海芸...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繁漪作为关键人物,其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多变的心理轨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文章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维度探析《雷雨》中繁漪内在的人格斗争以及性格特点,对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进行深层剖析,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走向,以深度理解特殊时代女性精神焦灼下的生命历程.方法:文章采用文本阅读法与精神分析法展开探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本我层面,爱欲的本能促成了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恋,而在背叛过后,爱恨之间的转化激发出繁漪自身最原始的冲动,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覆灭;在自我层面,繁漪遵循现实原则,在婚姻与恋爱中不断作出妥协与让步,一次次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救;在超我层面,在夫权秩序下,繁漪性格中带有无法根除的封建性与软弱性,她一方面厌恶夫权秩序对女性的极端束缚,另一方面又享受夫权秩序下获得的特权,其在夫权面前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结论:人物行为的构建与发展明显受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的影响.繁漪的本我体现了繁漪对爱的渴望及其内心对毁灭与死亡的冲动本能.这种占据主导性的本我的冲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繁漪的人生轨迹.

    《雷雨》繁漪人格结构女性角色

    歌唱和钢琴伴奏合作教学研究

    杨婷
    116-11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教学,通过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音乐表演的整体质量.研究旨在解决当前教学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音乐感知能力.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研和教学实践的方法,收集并分析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案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表演技巧和音乐感知能力.具体案例分析显示,通过合作教学,学生在实际表演中的协调性和表现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学习环境也得到了优化.此外,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被进一步激发.结论: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和优化学习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实施,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和感知能力显著提升.文章为未来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学生未来的音乐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音乐教育歌唱教学钢琴伴奏合作教学艺术表现

    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动漫形象设计与创新

    张钢
    119-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动漫形象设计与创新的具体实践,为动漫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从设计流程的数据准备与输入、模型选择与训练、生成与优化三个环节入手,详细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式和操作步骤.分析人工智能在动漫形象设计与创新中的三个实际应用案例,包括利用生成对抗网络进行动漫角色设计、使用神经风格转移进行动漫场景创作和应用强化学习优化动漫角色动作.结果:文章选取三个人工智能在动漫形象设计与创新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利用StyleGAN这一先进的生成对抗网络,生成高质量、多样化的动漫角色形象,提高设计效率,拓展创意空间.案例二:使用神经风格转移技术进行动漫场景创作,快速生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场景,为动漫场景设计提供新的表现手法和灵感来源.案例三:应用强化学习技术优化动漫角色动作,自动生成自然流畅、符合物理规律的动作序列,大幅提升动画质量和制作效率.综合案例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提高动漫形象设计效率的同时,激发创意灵感,拓展设计可能.结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动漫形象设计的强大辅助工具,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激发创意和拓展设计可能.但设计者需要注重人机协作,把控创意方向,重视数据质量和模型选择,充分发挥AI优势.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动漫形象设计与创新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广泛.

    人工智能动漫形象设计创新案例

    具身学习视角下的AR电子教材设计研究

    王一粟郁舒兰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互联网+教育出版"的背景下,通过纸介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设计,AR电子教材可以充分发挥纸介质教材体系完整、数字化资源呈现多样的优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文章基于具身学习视角,对AR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旨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方法:文章以身体感知、情境构成和情境交互三个具身体验要素为AR电子教材赋能,通过学习者在AR学习环境中的视觉、听觉和动觉等多模态的感知经验,构建基于具身学习的AR电子教材设计实现路径.结果:以教材《家居与人类文明》为例,通过视网么AR进行设计实践,在界面视觉设计和交互方式等方面创新,为教材提供新的设计形式,优化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结论:通过将具身学习理念融入AR电子教材设计,强调了身体感知、情境构成和情境交互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为AR电子教材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策略参考,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借鉴.

    具身学习AR电子教材数字化阅读设计

    论20世纪中后期英国舞台美术设计的转向

    鲁宁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英国舞台美术 20 世纪中后期至今的发展演变,特别是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及对全球舞台美术设计领域的影响.方法:分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舞台美术设计的关键转折点,重点关注莫特里戏剧公司、乔瑟琳·赫尔伯特、约翰·伯瑞等先驱如何通过教育及实践,将舞台布景设计从传统的装饰功能转变为富有隐喻的艺术表达.并进一步研究拉尔夫·科尔泰、约翰·纳皮尔、玛丽亚·布江森、理查德·哈德逊和艾丝·戴芙琳等当代设计师如何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突破设计原则,融合剧场性与跨学科特性,促进舞台美术设计的现代化.结果:文章揭示了英国舞台美术设计从注重装饰性向深层次剧场性和跨学科合作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手法,还深刻影响了国际舞台美术设计的风格与趋势.舞台美术设计师们的工作不仅限于视觉创造,还应是与导演理念的深度整合,如此共同推动舞台艺术的边界拓展.结论:英国舞台美术设计自 20 世纪中后期的革新以来,经历了从设计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到实际操作的技术性突破,这一系列转变不仅映射了艺术与技术进步的互动,还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通过对这一历程的梳理,可以明确看出英国舞台美术对全球舞台美术设计领域的显著贡献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凸显了设计师作为思想者与创新者在此种艺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舞台美术设计英国莫特里戏剧设计公司"现代"时期

    论唐俑文化的审美观念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呈现——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涂焰
    128-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逐步崛起,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愈发丰富,而中式审美对角色造型设计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唐代艺术重要代表的唐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特征.研究唐俑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动画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还能让唐俑在现代艺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唐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方法:文章追溯唐俑的起源和基本概念,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唐俑文化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和审美观念,并以《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电影为例,分析唐俑文化在角色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唐俑文化蕴含的民族审美在动画中的体现路径.结果:在《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中,唐俑文化开放兼容、丰腴英武、明丽浪漫的审美观念在角色的身材、服饰、色彩纹样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不仅有利于观众深入了解唐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还能为学者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审美风尚提供宝贵的资料.结论:深入挖掘唐俑所呈现的唐朝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唐俑的民族美感,可以赋予动画角色独特的生命力和张力,强化动画作品整体呈现效果,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唐俑文化审美观念《长安三万里》动画角色设计

    论国产玄幻题材动画的同质化审美突围

    周静文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产玄幻题材网络动画是国产网络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推出的数量众多.然而,大量同题材动画的上线也伴随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并且类型化样态易呈现出同质化倾向,不论是视觉层面的角色形象、场景设计,还是剧情层面的叙事发展、主旨内涵,多数作品缺乏个性化特征,辨识度不高,导致国产玄幻题材动画失去了动画应具备的艺术性,商业价值不突出.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推动国产玄幻题材动画乃至整个动画行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国产玄幻题材动画为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国产玄幻题材动画的主要问题及突围路径.结果:国产玄幻题材动画的同质化问题主要表现为角色形象固化、玄幻意象单薄、叙事模式单一、故事缺乏内涵等.制作者应活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扎根优秀文化土壤,融入人文精神,映射当代国人生存属性,秉持质量和内容至上的理念,让国产玄幻题材动画回归艺术本性,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结论:借助玄幻小说掀起的海外玄幻热潮,国产玄幻题材动画能提升海外影响力,打破文化壁垒,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实现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价值,从而稳健发展.

    玄幻题材国产动画同质化审美突围

    媒体融合视域下动画IP创新传播策略研究

    罗彤欣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年是中国动画百年诞辰,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与哔哩哔哩联袂出品百年献礼佳作——《中国奇谭》.原创动画已在艺术文化产业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和诸多好评,但若想扩大传播覆盖面,使其上中下游市场均有所突破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基于此,文章以动画IP作为切入点,从创作和传播两个层面展开探讨,旨在完善我国动画IP创新传播路径,补足当代动画IP文化产业短板.方法:文章梳理动画产业相关文献,选取《中国奇谭》为研究案例,提炼出《中国奇谭》动画中古典美学的创作灵感并总结其IP传播创新思路.结果:古典美学动画IP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市场规模较小,现代市场体系结构亟须深化;二是动画IP创新拘泥于经典名著IP的改编;三是动画IP产业中缺乏有深度、广度和影响力的优质作品;四是动画IP高度依赖用户购买力与用户黏性,市场活力未被充分激发.针对上述情况,文章从创作结构、视听、动画文本等方面提出建议.创作结构方面,在动画中融入剪纸、水墨等国风元素,凸显动画古朴的东方韵味;在视听层面,因地制宜地加入在地性方言与民族乐器,使人声与音乐随着影片节奏共同参与叙事;在动画文本层面,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从《山海经》《续齐谐记》等古籍中提炼神话元素,彰显东方古典美学意蕴.而针对线下市场,可以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完成粉丝身份符号建构;依托拥有一定用户黏性的动画IP,举办相关的系列展览等,达到扩大动画IP传播覆盖面的目的.结论:动画作为泛媒介领域的传播轻量化资产,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叙事效果,还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的标志性、跨媒介性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其能够通过跨领域整合来提升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为做好文化输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媒体融合动画IP《中国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