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怪诞艺术的审美形态及其功能研究

    郑可彤
    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怪诞艺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荒诞和超现实描绘,为人们带来审美享受,并引发人们对社会、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文章探讨怪诞艺术的审美形态及其功能,展现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方法:通过对怪诞艺术的审美逻辑、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怪诞艺术的审美形态功能,展现其全新的审美体验、独特的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结果:研究发现,怪诞艺术具有以"变形"和"抽象"为方式构成深层的象征意蕴、以"冷漠"和"间离"为手法构成特定的悲喜泯灭、以"悖谬"和"震扰"为思维实现一定的心灵震撼等审美逻辑.陌生化、反常化、丑恶化是怪诞艺术的三大审美特征,怪诞艺术具有以反常式"极端"破除严肃和制造吸引、以冲击式"残忍"隐藏隐喻和揭露隐喻、以嘲讽式"叙恶"展示丑恶和否定丑恶等审美功能.结论:怪诞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但是,怪诞"叙恶"的嘲讽程度模棱两可、不够彻底,其本身扮演"恶"的"恶榜样"也存在一定危害性.怪诞艺术家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突破怪诞艺术的局限性.

    怪诞艺术审美形态特征功能

    生物塑料在服饰中的运用研究

    张缈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生物塑料作为新型材料在服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促进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旨在降低传统纺织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方法:分析当前生物塑料种类以及生产与降解机制,结合其在服饰中的具体应用案例,讨论生物塑料对推动时尚产业环保化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结果:各类生物塑料服饰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也使服装产品更加多样化,这些服饰在生命周期结束后可自然降解,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结论:生物塑料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展现了时尚行业的绿色转型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加上政策的支持,生物塑料服饰有望成为未来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服饰新风尚.

    生物塑料服饰可持续可降解

    零陵花鼓戏中大筒的特殊音高现象研究

    王玮
    8-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研究零陵花鼓戏中大筒的特殊音高现象,并探讨其在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价值.方法:聚焦零陵花鼓戏中的主要伴奏乐器——大筒,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探讨特殊音高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揭示了零陵花鼓戏中大筒特殊音高现象的特点和意义,为理解这一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视角.零陵花鼓戏大筒伴奏中出现的与十二平均律音乐理论不符的特殊音高现象并非偶然,其既与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技巧相关,又受到唱腔模仿和演员表演风格的影响.结论:大筒在零陵花鼓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产生的特殊音高是传统民间音乐独特魅力的体现.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加深对当地戏曲文化的认识,促进其传承与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艺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殊音高现象在现代演出中逐渐消失,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认知变迁的结果.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认识到特殊音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魅力.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更好地弘扬湖南地方戏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同时,需要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创新性的传播方式,确保大筒特殊音高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得到传承和发展.

    零陵花鼓戏大筒特殊音高现象

    基于白素贞形象塑造的豫剧常派《断桥》演唱艺术研究

    任瑞雪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声音塑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白素贞.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演出片段或特定场景,深入分析演员如何通过声音塑造角色形象,以及声音如何与肢体语言、舞台布景等其他元素相互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豫剧常派表演艺术家在《断桥》一剧中的演唱艺术,揭示声音如何成为传达角色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重要媒介,并深入剖析豫剧《断桥》中白素贞一角的塑造及艺术理念.结果:豫剧常派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音色变化以及精准的节奏控制,成功地将白素贞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深度呈现给观众.豫剧常派的唱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流派风格,能够准确捕捉并展现白素贞的内心世界.演员们通过对声音的精准控制和丰富变化,使白素贞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声音与舞台动作、表情管理等非语言元素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戏剧体验.结论:豫剧常派在《断桥》中的演唱艺术展现了声音在塑造舞台形象方面的强大力量.通过细腻的声音处理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豫剧常派成功塑造了白素贞这一角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不仅反映了声音在戏剧表演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未来的戏剧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断桥》豫剧白素贞唱腔演唱常香玉

    德彪西音乐中的"水"——从音响形式到形象与意义的联觉分析

    康霁昀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厘清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与印象主义绘画、象征主义文学之间的区别,揭示其中的音乐因素与非音乐因素的关系,进而更合理地理解其音乐作品的内涵.方法:文章聚焦于德彪西关于"水"的音乐,并选取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引入联觉心理机制,梳理德彪西音乐中"水"与其他感官印象的关系、"水"的不同形态及同种形态间的异同.结果:德彪西有关"水"的各类音乐作品中既包含视觉印象,又包含象征意义.德彪西作品中独特的音乐音响组织形式能与其音乐的"模糊"特质构成联觉对应关系,然而是否能够引申出"水"的画面与意义,需要非音乐因素的引导.结论:文章研究发现,以联觉反应为基础理解德彪西音乐中的"水"的画面感和象征意义,再结合标题、创作背景、故事情节等非音乐因素,才能更合理地推断音乐的画面与意义.

    德彪西音乐联觉印象象征

    中国钢琴改编曲民族性分析

    吴彤彤李楠楠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钢琴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刻交融.在长期的创作与演奏实践中,钢琴家们不断探索与尝试,对西方钢琴音乐作曲技法、艺术表现进行取舍和调整,并在钢琴艺术创作中融入民族元素,将大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传统乐曲改编为独具特色的钢琴作品.文章分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性,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方法:文章以中国钢琴改编曲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脉络,分析钢琴音乐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的差异,结合具体的钢琴改编曲作品,从音乐标题的文学性、音乐的线性特征、音乐的渐变性、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四个方面,阐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性.结果: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钢琴曲改编,可以借鉴和吸收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丰富自身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这种改编方式不仅可以让钢琴音乐更加符合听众的审美需求,也可以为钢琴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结论:分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丰富钢琴音乐创作手法与风格、促进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中国钢琴音乐的国际影响力,也能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中国钢琴改编曲钢琴音乐创作民族性线性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的异同对比

    郑颖雯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戏曲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如今仍在迸发无尽的活力.作为中华文化璀璨明珠的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传统戏曲的精髓.文章探讨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在艺术表现、功能和审美追求上的异同.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古典舞和传统戏曲的经典剧目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表现方式的异同,并据此对中国古典舞身韵与传统戏曲身段在艺术表现上的微妙差异进行探究.结果:戏曲表演身段更侧重于对故事的叙述和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动作设计会紧紧围绕剧情展开;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则更注重舞蹈本身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其动作设计更多是表现舞蹈的美感和韵律感,而不是展现具体的故事情节.结论: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在起源和发展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功能、内涵和审美追求上各有侧重,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舞蹈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戏曲则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继续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宝库.文章旨在深化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戏曲身段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古典舞身韵戏曲身段艺术表现审美追求

    《母亲的手》与《游子吟》意象对比探究

    康雪雪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母爱是诗歌中永恒的母题,古往今来留下了不少描写母亲、赞颂母爱的诗歌.《母亲的手》和《游子吟》都是以母爱为主题的诗歌,但是它们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范式,《母亲的手》情感外露、奔放、热情,《游子吟》情感含蓄委婉.意象是诗歌的主要构成要素,不仅能体现诗歌情感表达的特点,也能反映出诗歌的文化内涵.方法:文章采用平行研究法,探究《母亲的手》和《游子吟》在意象使用上的不同,对比分析意象对诗歌审美风格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结果:《母亲的手》有"重象轻意"的特征,意象以人为主,具体而准确:而《游子吟》有"重意轻象"的特征,意象以物为主,往往脱离物象本身而直指诗人的情感.结论:中美诗歌意象使用的差异与两国文化背景、哲学思维以及文学书写传统紧密相关.

    母爱意象中西对比《母亲的手》《游子吟》

    《塞莱斯蒂娜》的话术魅力探究

    修一宁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塞莱斯蒂娜》通过精巧的话术设计,不仅使角色栩栩如生,还在无形中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表达.文章探讨该作品话术的独特性,分析其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话术魅力吸引读者.方法:剖析《塞莱斯蒂娜》中角色对话的独特风格和精巧设计,展示丰富多样的角色语言;研究话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关系的变化和矛盾的激化,从而增强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探讨话术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语言展现社会现实、道德冲突和人性的复杂;结合现代视角,重新探究《塞莱斯蒂娜》的话术魅力,分析其对当代文学创作和读者审美的影响.结果:话术不仅是《塞莱斯蒂娜》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的重要工具,还是揭示深层主题的有力手段.结论:《塞莱斯蒂娜》中设计精妙的话术,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深化了主题表达,展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话术不仅使角色更加立体生动,还展示了人性、命运和社会的复杂性.现代读者在阅读《塞莱斯蒂娜》时,依然能被其话术魅力所吸引,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和思考.作品中话术的多样性和深度,使《塞莱斯蒂娜》成为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塞莱斯蒂娜》话术魅力情节发展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方法探析

    汪懿婷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重点探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有效处理方法,以确保译作能够精准呈现原作的表达方式、情感深度、思想内涵及文化精髓,同时保留原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归纳总结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四大处理方法:一是深入探究作者背景与风格,明确写作目的;二是注重语境与文化差异,实现艺术语言的有效传递;三是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译文的艺术表现力;四是注重细节与整体协调,确保译文与原作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一致.结果: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采取上述方法,能够帮助译者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确保译文能够保留原有的艺术韵味;同时应用合理的处理方法,能确保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免出现文化不适应的情况;有效处理译文中的艺术语言能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帮助读者更轻松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结论:采用合理方法处理艺术语言,能显著提升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因此,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应立足读者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多种处理方法,以充分呈现原作的艺术特色.同时,为了持续发挥自身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译者需要不断提升翻译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有效调整翻译策略.

    艺术语言处理方法英语文学作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