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布依族舞蹈的原生性与现代化传播分析

    林霞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现代化手段传承布依族舞蹈,保护其独特性和原生性.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布依族舞蹈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和特点,分析布依族舞蹈的现代价值,探索布依族舞蹈现代化传播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布依族舞蹈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融入现代传播技术后,受众范围显著扩大,传统舞蹈的精髓得以保留.布依族舞蹈原生性与现代化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强化文化生态保护,确保布依族舞蹈在现代社会繁荣发展;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加大对布依族舞蹈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结论:挖掘布依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不仅能够保护布依族舞蹈的原生性,还能促进其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

    布依族舞蹈原生性现代化传播

    镇江诗词视角下城市精神提升路径研究

    金彧吴攸赵莉吴颖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分析镇江城市精神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探索如何以传统诗词文化为源泉,凝练和宣传镇江城市精神品格,从而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展现镇江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骨.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综合思辨等方法,指出当前镇江城市精神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地域特色、缺少特色文化亮点、民众的关注度与认可度不高等.基于此,深入挖掘镇江优秀传统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现具有鲜明滨江城市特色的城市精神和城市风骨,在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的同时,提升城市精神品格和文化软实力.结果:诗词文化对提升镇江城市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彰显城市特色文化亮点,提升城市精神的影响力,还能增强文旅产业的经济转化能力.因此,镇江市应大力开展诗词文化乡土教材资源建设,加强城镇社区诗词文化宣传平台建设,推进诗词研学文旅资源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诗词云旅游平台建设.结论:以诗词讲述镇江城市精神故事,传播镇江城市精神文化,是提升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镇江诗词文化城市精神发展

    论《愚弄鸦族》中人物的身份选择之旅

    孙倩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詹姆斯·韦尔奇的代表作《愚弄鸦族》中代表性人物的成长历程,揭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部落年轻人所遭遇的身份困境.他们的身份选择暗示了印第安文化在白人文化的同化下虽经历曲折和传承困境,但仍有继续发展的希望.方法:运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萨义德的多元文化理论得知,个人身份是由文化确立的,个人身份可以被视为文化身份.因此,个人身份的选择就是个人对传统的态度的选择.小说主人公快马和白人的狗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这充分展现了二人对印第安文化传统的相反态度.结果:分析二人对待印第安文化传统的不同态度发现:快马选择远离印第安文化,把自己的身份排除在部落文化身份之外;白人的狗始终选择相信皮库尼部落传统,这表明他坚守自己的皮库尼身份.结论:通过分析二人的身份选择之旅,得出结论,即个人身份深受文化身份的影响,个人的文化身份会随着文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反之,文化身份的选择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在 18 世纪部落文化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两名主人公中的一人选择抛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丢掉了属于这种文化建立的个人身份;另一人选择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承担起了传承文化的责任.韦尔奇想借二人的身份选择对比,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反思和对部落文化的担忧.

    詹姆斯·韦尔奇《愚弄鸦族》文化身份选择

    《最蓝的眼睛》文学伦理学向度透析

    黄榆宇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旨趣,在于赋予人类以伦理视角审视社会与生活的能力,为人类的物质追求与精神寄托设立道德警戒线,并为促进人类自我进步积累伦理智慧.文章探讨《最蓝的眼睛》的伦理向度,分析各种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如何演变,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与不同后果,旨在为人类伦理关系的进步提供有益启示.方法: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框架,旨在重构关键伦理事件的历史情境.结果:以伦理意识为始、伦理身份为由、伦理选择为果,逐一解构佩克拉悲惨结局的原因,由此探寻作品内在的伦理价值.结论:《最蓝的眼睛》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强调了人与各种关系之间伦理意义的链接.跟随叙述者,读者进入一个个"伦理结",再现当时的伦理困境,同时收获伦理教诲与伦理启发.

    《最蓝的眼睛》文学伦理学伦理环境伦理意识伦理身份伦理选择

    镜像阶段理论下达利自画像研究

    靳华林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总是自我包装式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明星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指涉,其自画像更是有许多神秘之处.文章分析达利独特的人格特质,认为相比拉康式主体,达利具有特别之处.探讨达利艺术作品中自我指涉的精神理念,并分析达利自画像中关于"理想自我"观念的表达方式.同时,探讨镜像阶段理论与达利个人经历以及艺术作品三方面结合的艺术批评方式,分析达利与其作品所传达的观念,以期为理解其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分析达利自传《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探讨达利如何在自我叙述中进行形象构建.此外,还考察了达利自画像中的意象,讨论其艺术创作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达利的自我形象构建与其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反映出对他者询唤的抵抗.研究表明,达利的自传和艺术作品中存在明显的自我神话化现象.在镜像阶段理论视角下,达利将自我形象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作品展示了他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包括认同与异化的动态关系.结论:达利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误认的自我,也揭示了潜藏的真实主体,为理解其艺术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达利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更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叛与挑战.他的自画像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张力,强调了自我形象的流动性与变幻性,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其艺术及背后心理机制的理解.

    镜像阶段理论达利自画像

    塞尚静物画中的艺术语言探析

    张志强贺月月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保罗·塞尚是后印象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被誉为 20 世纪艺术变革的先驱.塞尚将人物、静物、风景等题材与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其中,静物画作品无疑是其艺术成就不可忽视的部分.静物画作为西方绘画史上的重要题材,一直受到艺术家的青睐,而塞尚的静物画作品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独特的创作风格彰显了塞尚作为艺术家的典型特征.在后印象主义盛行的时期,塞尚摒弃了单纯再现和技巧追求,注重创造具有意味的形式,以探寻事物本质为创作宗旨,激发观者的美感体验.文章研究塞尚静物画中的艺术语言,旨在深入理解塞尚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和对绘画最朴素真挚的情感,拓宽人们对后印象派绘画的认知视野,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启迪.方法:文章以塞尚的静物画为切入点,从构图、色彩、笔触、空间等方面,深入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展现这位画家突出的艺术成就.结果:塞尚对事物的观察并不浮于表面,他试图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展现事物的本质.结论:塞尚在静物画创作中所建构的独特艺术语言,不仅颠覆了传统静物画的表现模式,更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 20 世纪及其后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探析塞尚静物画中的艺术语言,对理解绘画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塞尚静物画艺术语言构图色彩笔触空间

    《张迁碑》碑额的艺术风貌形成与"汉"字字法研究

    韩洪羽杜舸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张迁碑》碑额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字法角度梳理《张迁碑》碑额所蕴含的艺术风貌.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东汉碑额的研究现状,并以《张迁碑》碑额的"汉"字为切入点,对比《说文解字》、《隶辨》、汉印、汉瓦当、汉隶等书史图像资料中的"汉"字形态,讨论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环境中汉字形态的变化与书法风貌的关系.结果:《张迁碑》碑额的"汉"之字法有明显的隶化、装饰性特征,这类现象在汉印、汉瓦当中比较常见.随着篆书远离日常,隶化、装饰性逐渐成为汉代以后篆书的"样板特征".结论:《张迁碑》碑额的"汉"字之特殊写法,是汉代篆隶并行、以古为尊的综合产物,是一种有意义的书法现象,其艺术风貌与时代背景、形制、篆隶并行的字体环境、装饰性书体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此碑额所体现的隶化、装饰性、样板化在汉代之后的篆书中均比较常见,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有利于高效梳理、了解篆书风格体系的渊源与流变,有利于启发当代的书法研究与书法创作相关思考.汉字形体与书法风格关系密切,在进行书法研究时,要重视汉字字法研究,多关注书法之外的相关材料,如印学材料、砖文、瓦当等.

    篆书《张迁碑》碑额东汉艺术风貌"汉"字

    论印象派画家莫奈油画的意象美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美

    周祎凡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阐述印象派画家莫奈油画意象美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美,分析两者的相互影响,从而探讨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旨在为推动世界艺术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启示.方法:文章通过梳理印象派油画的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人物莫奈在吸收东方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独特艺术语言,详细阐述莫奈油画作品中的中国水墨画写意性艺术审美特点.结果:研究发现,被誉为"印象主义之父"的莫奈敢于突破学院派传统束缚,强调对生活和自然的主观印象与感受,表现大自然的光与色.同时,莫奈从中国水墨画流畅灵动的笔触中得到启发,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呈现出具有东方韵味的朦胧美和意象美.莫奈作品的色彩和笔墨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技法,这标志着西方绘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结论:近现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西方绘画与东方美术之间的交流频繁而深入,艺术家们突破地域限制进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积极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和尝试各种表现手法,促进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使绘画艺术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包容性.

    印象派莫奈油画意象美中国水墨画写意美

    克孜尔壁画之表现语言探究——以第171窟《乐神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为例

    廖健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孜尔壁画是我国壁画的起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克孜尔第 171 窟《乐神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留存较好,在造型上极为考究,艺术价值较高.文章对此幅壁画的表现语言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人物绘画创作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图像研究与壁画临摹实践研究等方法.结果:《乐神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是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独树一帜的题材,在语言表现上,画师使用了质感坚挺的"屈铁盘丝"描,通过塑造人物动态、体形美以及面部表情特征达到神形兼备的目的;使用几何形体组成画面结构,人物以椭圆形、圆形和圆柱体进行概括;服饰造型富有想象力,结合人物的动态进行塑造;设色方面主客观均有,总体色彩趋于平面性,人体塑造使用"凹凸法",人物肤色以一黑一白为组合.结论:《乐神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有极强的画面张力和浓郁的西域风情,画面既有东方单线平涂,又有西方的立体感概念,凸显了克孜尔壁画独特的趣味性.

    克孜尔壁画《乐神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平面性几何化"凹凸法"

    基于产品语义学的文创产品包装设计分析

    张颀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文创产品包装存在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为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同时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通过优化包装设计,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产品与包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出纪念意义与使用功能.方法:文章基于产品语义学理论,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以往设计经验,明确产品语义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优势,结合近年来优秀的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案例,学习设计方法,总结设计要点.结果:基于产品语义学的文创产品包装设计融合了产品语义、文化创意、传统元素、视觉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充分凸显产品鲜明的文化特色.合理搭配、运用传统文化、图案色彩、材质纹样等元素,能提升包装的视觉吸引力,使包装兼具文化内涵与设计美感,获得消费者的喜爱.结论:基于产品语义学的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是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消费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明确产品语义、提取和概括设计元素、融入深层次文化语义等方法,加深包装设计与产品的联系,突出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特色,并深入挖掘产品功能语义内涵,有助于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不断创新优化,推动文创行业不断发展.

    产品语义学文创产品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