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人物服饰审美演变研究

    任诗雨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对不同时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人物服饰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服饰风格如何随时代变迁而发展,以及这些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文化趋势和科技进步的关系,揭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服饰审美的演变轨迹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并对比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人物服饰,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策变化、文化趋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探讨服饰审美演变的原因和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人物服饰的风格从早期的单一逐渐发展为多样化和个性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服饰开始呈现出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特点,服饰设计也变得更加活泼;进入 21 世纪,服饰风格更加国际化、潮流化,同时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体现了文化自信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教材插图中的服饰设计更加细腻逼真,视觉效果显著强化,更加注重个性表达.结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人物服饰的审美演变,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政策导向、文化趋势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还体现了教育理念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的转变.未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材插图中的服饰设计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人物服饰审美演变

    现代化背景下手工艺创新性传承模式探析

    薛梦瑶
    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传承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全面分析其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教育推广中的价值,揭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方法: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入手,梳理其面临的技艺失传、市场脱节、传承渠道单一、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探讨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市场导向创新机制、优化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关键路径,系统总结出实现手工艺现代化传承的具体方法与策略.结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介入,可实现技艺的全面保存与传播;与现代设计、科技结合,能提升手工艺品的多样性与市场适应性;市场导向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能显著增强手工艺的经济竞争力;教育与培训体系优化培养了新一代传承人才;完善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体系为手工艺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论: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创新性传承不仅是文化保护的核心任务,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手段.文章提出的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策略,可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实现文化价值延续与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传统手工艺市场需求创新性传承现代科技

    从姚惠芬的创作看苏绣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周欣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姚惠芬创作的个人案例,探讨苏绣与当代艺术深度融合的种种可能,探讨苏绣艺术之于当下或未来人类文化生活的独特价值.方法:文章追溯姚惠芬早期的艺术探索之路,分析她在针法层面的不断探索、在图像层面的大力拓展和自我更新,以及与邬建安、汤南南等当代艺术家们的广泛合作.结果:姚惠芬在早期创作生涯中已经展示出极强的创造力,在针法层面展现出"化古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能力,在图像层面展现出不断吸收、拓展和转化的能力,展现出与今日先锋艺术语境之间所存在的细密、丰富、微妙、生动的联系,同时展现出苏绣这一古老工艺所具有的无限可能.结论:姚惠芬凭借自身旺盛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了苏绣在当代的转型和深入发展.同时,苏绣可以与当代艺术、当代生活产生丰富、密切且不断延伸的联系.

    姚惠芬苏绣当代艺术针法图像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亲情书写探究

    彭一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使用了双线交织的情节发展模式,呈现出两条互为补充、相互照应的亲情关系叙事线.这种亲情书写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个人、家庭与时代面貌充分展示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展现了英国新历史时期伦理纲常的破灭、人与人天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张扬与堕落.文章旨在研究《李尔王》剧作中的亲情书写,揭示生活的本质,诉说和评判现实生活,阐述人与人之间天然关系的破灭,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李尔王》亲情书写背后的内涵、成因以及价值,揭示莎翁对"人性善恶"这一永恒命题的关怀,以及剧作深远的社会启示意义.结果:分析亲情书写的内涵不难看出,《李尔王》中由两种亲情关系所呈现的对家庭伦理、王权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错误定位与要求,是导致剧中人物悲剧的主要原因.伦理关系对亲情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和王权伦理、社会伦理都推动着亲情的异化.结论:将家庭叙事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通过对亲情悲剧的刻画,以异化、变质、扭曲的亲情关系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恐惧,引发人们对家庭、亲情、人生等的深入思考,使其重新审视现实生活,探索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李尔王》亲情书写人性善恶家庭

    从字里行间寻找舞台阐释依据——从《海鸥》看契诃夫戏剧的事实事件分析

    温粤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契诃夫经典戏剧作品《海鸥》中的事实事件,从字里行间挖掘舞台阐释的深层次依据.研究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细致解读剧本中的事实事件,理解契诃夫戏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发展的逻辑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从而为导演的舞台阐释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与分析方法,对《海鸥》中的事实事件逐一进行梳理和解读.首先界定事实事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事实事件对人物性格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表达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对剧本中的事实事件进行更为全面的解读.结果:《海鸥》剧本中的事实事件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基本框架,更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深入分析事实事件后发现,契诃夫巧妙地运用这些事件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表达对艺术、爱情和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结论:剧本中的事实事件分析是舞台阐释的重要依据.深入解读这些事件,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发展的逻辑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因此,导演应充分重视剧本中的事实事件,呈现这些事件的内在含义和深层意蕴.

    契诃夫戏剧舞台阐释事实事件《海鸥》

    叔本华与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张嘉璐
    17-1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叔本华与尼采两位哲学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发展及差异,分析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哲学框架理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揭示其对 19 世纪及后现代音乐美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叔本华与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重点讨论两者在音乐与世界的本质关系、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以及音乐在艺术与生命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观点.首先,分析叔本华如何通过"意志"哲学理解音乐,强调音乐对痛苦与悲剧的表现.然后,探讨尼采对叔本华思想的批判,并阐明其将音乐视为生命力与创造性的象征,主张通过音乐激发个体的自由与超越.结果:叔本华认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世界本质"意志"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触及内心的痛苦与冲突使人得到短暂的解脱.他强调音乐的悲剧性,认为音乐揭示了人类存在中的无尽欲望与痛苦.尼采则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二元对立,认为音乐是生命力、激情和创造力的体现,强调音乐应超越痛苦,激发个体的创造性与自由,帮助人实现自我超越.尼采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音乐应当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力量,而非逃避痛苦的手段.结论: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叔本华强调音乐是表现世界本质和人类痛苦的工具,具有解脱功能,帮助个体从痛苦中获得暂时的释放.尼采则将音乐视为生命肯定的表达,认为音乐应激发创造性、生命力与自由意志,帮助人们超越痛苦,实现自我超越.尽管两者都认为音乐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意义,但他们的核心思想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功能,分别代表了 19 世纪的悲观主义哲学与对生命的肯定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后来的音乐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叔本华尼采音乐美学

    客家汉乐与潮州音乐比较研究

    丁雅晨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客家汉乐(汉乐)、潮州音乐(潮乐)与广东音乐(粤乐)并称为广东"三大(民系)乐种(器乐)".客家汉乐和潮州音乐都是岭南音乐中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代表性乐种,分别是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给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文章对客家汉乐和潮州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促进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客家汉乐与潮州音乐的代表曲目《寒鸦戏水》《出水莲》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其成因.结果:汉乐与潮乐曲目《寒鸦戏水》《出水莲》的旋律骨干音基本一致,皆属于同名同曲.地域上的联系使汉乐与潮乐在板式结构、调式特征等方面存在相近之处.而这两首同名乐曲的不同之处集中在实际演奏速度、演奏技法、演奏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这与乐种所在地的语言、音乐、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结论:岭南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乐种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有声载体,还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元素,展现了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特色.两个乐种联系密切,但独具地方特色,文章通过对两个乐种同名同曲的比较分析,总结汉乐与潮乐的风格特点,对传承与发展传统民间乐种具有促进作用.

    客家汉乐潮州音乐《寒鸦戏水》《出水莲》比较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研究

    张时俊李叶晔
    23-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声乐演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核心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注重情感表达的目的在于强化作品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将受众快速带入作品营造的氛围中,使其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方法:文章对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利用实证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分析《阳关三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黄河怨》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确保分析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文章指出,应明确并实施促进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方法,不断强化声乐演唱的情感,不断提高声乐演唱的价值,从而触动受众的心弦.结果:声乐演唱者积极探索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在竞争激烈的音乐领域脱颖而出,使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结论:声乐演唱者应积极探索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展现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增强演唱的感染力,实现既定目标.

    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情感传递的技巧与方法探析

    张煜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声乐表演中情感传递的关键要素与优化路径,帮助演唱者在舞台上实现更具感染力的情感表达.通过研究情感传递在声乐表演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演唱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从而提升表演质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方法:采用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声乐表演中情感传递的核心步骤进行分解.具体如下:解读作品的背景与情感内涵,通过分析歌词、旋律及创作背景,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与情感主旨;结合声音塑造技巧,从音色、音量、节奏与呼吸等方面探索情感的声音表达方式;研究表情与肢体动作的表现作用,通过舞台动作与视觉传递增强音乐情感;关注演唱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探讨通过舞台表现与临场调整建立情感联结的策略;通过反复练习,提升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实现技术与情感的高度统一.结果:声乐表演中的情感传递效果依赖演唱者对作品背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表现技巧的全面掌握.合理运用声音控制、视觉表现和观众互动等手段,可以显著增强表演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结论:情感传递是声乐表演的核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持续的练习,演唱者能够深化对作品的情感理解,实现声音、表情和动作的协调统一.在情感与艺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声乐表演不仅可以打动观众,还能成为情感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经典体现.

    声乐表演情感传递声音塑造

    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李思瑶
    28-3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旨在有效保护和弘扬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法及专家访谈法等,梳理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保护思路.结果:研究发现,尽管政府和民间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但由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加速以及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许多传统音乐正面临失传的风险,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结论:推进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成效: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夯实传统音乐保护基础;二是要以学校课堂为阵地,普及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三是要推进传统音乐数字化,丰富传统音乐传播路径;四是要注重传承人培养,强化传统音乐非遗保护效果.

    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