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叔本华与尼采两位哲学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发展及差异,分析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哲学框架理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揭示其对 19 世纪及后现代音乐美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叔本华与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重点讨论两者在音乐与世界的本质关系、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以及音乐在艺术与生命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观点.首先,分析叔本华如何通过"意志"哲学理解音乐,强调音乐对痛苦与悲剧的表现.然后,探讨尼采对叔本华思想的批判,并阐明其将音乐视为生命力与创造性的象征,主张通过音乐激发个体的自由与超越.结果:叔本华认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世界本质"意志"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触及内心的痛苦与冲突使人得到短暂的解脱.他强调音乐的悲剧性,认为音乐揭示了人类存在中的无尽欲望与痛苦.尼采则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二元对立,认为音乐是生命力、激情和创造力的体现,强调音乐应超越痛苦,激发个体的创造性与自由,帮助人实现自我超越.尼采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音乐应当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力量,而非逃避痛苦的手段.结论: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叔本华强调音乐是表现世界本质和人类痛苦的工具,具有解脱功能,帮助个体从痛苦中获得暂时的释放.尼采则将音乐视为生命肯定的表达,认为音乐应激发创造性、生命力与自由意志,帮助人们超越痛苦,实现自我超越.尽管两者都认为音乐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意义,但他们的核心思想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功能,分别代表了 19 世纪的悲观主义哲学与对生命的肯定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后来的音乐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