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索

    张瀚仁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探索,旨在揭示中国钢琴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魅力.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钢琴作品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首先阐述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钢琴作品如何在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与融合.其次,重点梳理西南、江南、北方和东南等地域的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对音乐风格的塑造.最后讨论地域文化在中国钢琴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结果:不同地区的钢琴作品均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元素和钢琴音乐相结合,将本土音乐语言转化为钢琴独有的表现形式,能够为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结论:钢琴音乐中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通过钢琴这一现代乐器使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中国钢琴作品地域文化元素传承创新

    笛子在戏曲音乐伴奏中的运用探析

    陈登宇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不仅是伴奏工具,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文章旨在探讨笛子的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力,分析其如何通过多变音效和技法塑造人物性格、烘托戏剧氛围以及增强情感表现力.通过分析笛子在京剧、昆曲、闽剧中的实际应用,揭示其在戏曲音乐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笛子演奏技巧与戏曲音乐结合的方式,重点分析笛子在京剧、昆曲、湘剧、闽剧等戏曲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吐音、滑音、假音、气震音等技法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结合具体戏曲案例,探讨笛子如何与演员表演配合,以推动剧情发展,并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研究表明,笛子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增强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在京剧、昆曲等剧种中,笛子通过音色变化、节奏调节,精准传达人物情感和戏剧情绪,增强戏剧张力.在抒情场景中,笛子以悠扬的旋律表现柔情,与其他乐器配合,有效推动剧情发展和情感转折,增强戏剧感染力.结论:笛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在戏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展现出创新活力.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推动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笛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亦逐渐成为全球音乐舞台上的璀璨明珠,展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笛子戏曲音乐伴奏

    月琴在闽剧戏曲伴奏乐队中的应用探究

    胡胜男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月琴在闽剧戏曲伴奏乐队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增强剧情表现力、传递情感、营造舞台氛围及塑造角色形象,进而揭示月琴在闽剧中的独特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月琴的历史起源与发展,阐述其音色特点、演奏技巧及在闽剧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详细分析月琴在掌控节奏、传递情感、与其他乐器协同演奏、增强剧情表现力、展示地域文化、营造舞台氛围、塑造角色形象及引导观众情绪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具体的闽剧剧目,探讨月琴如何与其他音乐元素融合,共同构建出闽剧独特的音乐风格.结果:月琴以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在闽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精准地掌控节奏,传递角色的情感变化,还能与其他乐器紧密配合,共同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舞台氛围.月琴的演奏还能深刻塑造角色形象,引导观众情绪,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剧情和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月琴在闽剧中的应用还充分展示了福建的地域文化和音乐特色,为闽剧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结论:月琴是闽剧戏曲伴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其应用价值和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深入挖掘月琴在闽剧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闽剧的音乐表现力,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应加强对月琴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

    月琴闽剧戏曲伴奏

    轻歌剧《玉鸟兵站》选段《我心永爱》的人物形象及演唱艺术处理研究

    马燕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心永爱》是轻歌剧《玉鸟兵站》中最有影响力、最经典的一首歌曲,塑造了女主人公阿朵善良、坚定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戏剧性.文章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剧情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剖析女主人公阿朵以及剧中相关人物连长、骆驼的性格特点,结合歌曲的艺术表现,同时基于作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感受,探讨歌曲的演唱艺术处理,以期提升对该作品的演绎能力,同时为其他歌唱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搜索、查阅相关书籍,整理《玉鸟兵站》相关资料.运用演唱实践法,通过实际演唱该选段,感受其中的情感,把握演唱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演唱家们对作品的不同演绎,分析其在技巧、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为自身的演唱和研究提供借鉴.结果:在人物形象方面,阿朵是一个善良坚定、对爱情充满美好期待的女孩,连长是一个英勇无畏、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军人,骆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结论:《我心永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经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风貌.正确处理演唱技巧能够更好地诠释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取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轻歌剧《玉鸟兵站》《我心永爱》人物形象演唱艺术处理

    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究

    陈薪宇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究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以应对当前非遗音乐文化面临的传承断层、受众减少、文化价值被忽视等严峻挑战,为非遗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非遗音乐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方法:文章基于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及价值,提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路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转变传承方式,鼓励大众参与;合理利用媒体,创新传承方式;引入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融入高校;凸显民间音乐的教育价值.结果:通过分析非遗音乐文化的价值及传承路径,能够确保非遗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结论:传承非遗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可以有效促进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非遗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其作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对维系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文化传承路径

    贵定苗族长鼓舞的身体叙事研究

    董莹萱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每一个族群都有其共同的记忆,苗族的民族记忆植根于传统舞蹈仪式,是独特的苗族文化符号.苗族鼓舞作为苗族人民族群记忆的延续,以鼓传情、以鼓叙事,敲响的是与祖先对话的旋律,是苗民共同的记忆,也是民族文化的声音.苗族长鼓舞是海葩苗族群中流传下来的一支独特的苗族鼓舞,是连接生与死的桥梁,是生者与逝者沟通的使者.文章分析苗族长鼓舞的身体语言,探索蕴藏于舞蹈背后的故事以及深层的情感记忆.方法:从舞蹈人类学视角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舞畴提取等方法,探索苗族长鼓舞中海葩苗的历史文化.结果: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调研,发现苗族芦笙长鼓舞是一种由长鼓、芦笙以及女子群舞组合而成的集体性舞蹈,是当地族群的独特表征,具有独特的使命,当地人民将长鼓视为连接生死的仪具,以鼓声代替人声向逝者传递情感,为逝者指引归途.结论:通过观察,发现苗族长鼓舞在海葩苗的生活中扮演着神圣的角色,是当地民族生活的再现,是民族情感的传递,是当地族群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显性体现,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

    苗族长鼓舞身体叙事

    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审美形象赏析

    田卓玉杨慧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作为 19 世纪首位为俄国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作家,巧妙地将现实的表达和浪漫的元素融入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美学形象.文章主要研究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审美形象,指出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屠格涅夫的审美形象包括人物审美形象与自然审美形象.因此,文章对人物与景物的审美特质进行精微分类,从真善美的理念以及"美即艺术,艺术即美"的哲学视角深入剖析小说中的审美风貌.结果:屠格涅夫在塑造一系列审美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富有诗意的抒情手法与哲理性的表达,使人物与景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和深刻.浓郁的文学情感不仅有效塑造了审美形象,也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屠格涅夫沿袭了俄国文学中关于"悲怆与救赎"的经典主题,并融入了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思辨性.同时,他通过对生活的理想化升华,呈现出了一幅充满俄国风情的景物画面,展现了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结论:屠格涅夫在文学创作上广泛涉猎,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成就斐然.其作品深入描绘了俄国社会的真实面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因此在文坛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屠格涅夫小说,审美形象人物景物

    石黑一雄早期小说《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中的羞耻研究

    陈媛孙雪雪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石黑一雄三部早期小说《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中的"羞耻"主题,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及情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羞耻情感的解读,揭示其如何影响人物内心世界及人际关系,并呈现石黑一雄如何借此主题展现个体的道德困境与内心挣扎.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三部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关键情节与人物言行,探讨羞耻在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和揭示情感冲突中的作用.分析对象包括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行为反应以及与他人的互动.结果:研究表明,在《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中,羞耻不仅是人物内心冲突的核心,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远山淡影》中,羞耻与失落、悔恼交织,揭示主角与过去的断裂;在《浮世画家》中,羞耻反映了人物在艺术创作与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同与挣扎;在《长日留痕》中,羞耻揭示了人物对历史责任与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考.结论:石黑一雄通过对羞耻情感的细腻描绘,揭示了人物在面对自我认同、道德困境与社会期待时的复杂心理.羞耻作为一种情感机制,不仅推动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也促进了情节的发展.文章认为,羞耻是理解石黑一雄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与成长的重要视角,为其早期作品的文学魅力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羞耻石黑一雄小说《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

    《101/2章世界史》的互文性解读

    李津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对朱利安·巴恩斯的长篇小说《101/2 章世界史》进行互文性解读,揭示其如何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以互文性手法构建起一幅真实与虚构交织的世界历史图景,进而探讨作品深刻的意蕴与内涵.方法:基于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从外互文性与内互文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外互文性层面关注作品如何对前文本进行吸收与转化,内互文性层面着重分析作品内部如何构建起一个相互指涉、彼此对话的有机整体.结果:研究发现,巴恩斯通过外互文性手法对历史事件和文本进行戏仿与改写,挑战西方文明的宏大叙事,展现历史书写的主观性与多元性.内互文性层面,巴恩斯通过意象与主题的复现,叩问历史书写本质,并在文本内部构建相互对话的互文体系.结论:《101/2 章世界史》的外互文性表现为对前文本的转化与对历史事件的改写,从"他者"视角重构多个"小历史",但巴恩斯并非意在通过"他者"叙事颠覆主流话语,而是将二者并置,消解历史书写的绝对客观性与真实性.意象及主题的复现是作品内互文性的表现,将小说各章节串联成有机整体."木蠹虫"等意象的复现,凸显了历史是由"他者"组成和推动的,也探寻了人类自我救赎之路;对历史本质的追问及"未来在于过去"的理念等主题的复现,彰显了巴恩斯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思想的高度契合,以及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朱利安·巴恩斯《101/2章世界史》互文性历史

    科尔内留·巴巴油画人物造型探究

    焦彤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 19 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科尔内留·巴巴独特的风格源于其在古典主义技法表现基础上的大胆创造.其作品剖析和解读社会现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巴巴的画传入中国后便受到大批艺术家的喜爱,学习巴巴也成为一种热潮.因此,了解巴巴的作品和思想是探索中国近代以来现实主义绘画的途径.学习现代绘画与巴巴之间风格的变迁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主义绘画,从而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审美能力.方法:文章从科尔内留·巴巴风格形成的因素入手,深入分析作品中色彩与光线的效果、视觉中有形与无形之线的运用以及人物塑造中有意味的形式,探索巴巴油画作品中对广袤无垠的土地与辛勤的劳动者深沉真挚的情感.结果:巴巴的艺术作品在 20 世纪 60 年代传入中国后,对许多艺术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当代油画注入了新的内涵.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必须不断吸收和接纳新的绘画形式和艺术语言,最终结合自己的绘画经历,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结论:科尔内留·巴巴一直坚持将古典传统的油画与本民族丰富的文化相结合,在飞速发展的当下,也应不断更新绘画方式,顺应时代发展.

    科尔内留·巴巴油画人物造型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