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Z世代"人群的智能手环情感化设计策略探究

    童迎茜
    157-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消费群体,"Z世代"人群的情感需求受到广泛关注.情绪问题不仅影响"Z世代"个体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引发与情绪相关的多种疾病,对社会和个人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可应用智能科技,对情绪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和调节,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文章以智能手环为研究对象,针对"Z世代"人群的情感需求,探索如何通过情感化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带来情感化正向反馈,并提供面向该群体的智能手环设计策略.方法:文章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以"Z世代"用户情感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手环的双向互动特性,结合其实际功能与应用场景,提出适用于"Z世代"人群的具体情感化设计策略.结果: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对智能手环的外观设计、功能设计、交互体验、情感共鸣、社交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可显著增强"Z世代"用户的情感联结,提升使用体验,并有效支持情绪管理.结论:面向"Z世代"的智能手环情感化设计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需从多维度出发,通过满足该群体的情感需求,实现功能性与情感性的结合,为智能手环情感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Z世代"智能手环情感化设计

    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数字化表现的应用研究

    孙铭钰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表现中的应用,以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首先简要阐述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从 1936 年英国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图灵机模型开始,经历了图灵实验、达特茅斯会议等关键节点,人工智能逐步发展为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随后,分析非遗数字化表现的现状,指出当前非遗数字化在艺术体验、文化传播、创意展览、文创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最后,详细阐述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化采集、AI生成内容及交互式设计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包括利用高清摄像和 3D扫描技术进行高精度采集与重建,运用深度学习算法生成非遗图案,以及通过图像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交互式设计等.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表现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非遗数据采集的精度和效率,还丰富了非遗内容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深化了非遗的互动与学习体验,为非遗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可能.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表现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未来,应继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非遗数字化表现生成式AI

    舞台设计中现成品的运用研究

    张静娴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分析现成品在舞台设计中如何被选择和呈现,以及如何丰富和展现舞台设计的表现力,以揭示使其成为舞台设计形式的全部或唯一因素的表现方式.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回顾现成品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详细阐述艺术家在舞台设计中使用现成品时如何摆脱生活经验的束缚,形成符号化的非常规体验.同时,结合现成品在舞台上的实际应用,从机械制造的重复和量化以及生活记忆与经历的覆盖两个方面,分析艺术家如何在利用和保留现成品外观和功能的前提下,以其实在特性表现出超脱物性的特点,以及观众在观看这类艺术作品时主观意识的转变.结果:研究发现,将现成品作为主要设计因素时,往往会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属性,找到新的组织关系,从一种物理客体转化为审美客体.同时,打破观众脑海中固有的主观意识,成为一种"精神物",并给予舞台特殊的阐释.结论:随着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日常审美生活化"现象出现,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品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许多艺术家开始习惯并擅长使用现成品进行舞台设计.现成品作为现代舞台设计的一种重要媒介,其选择和呈现对展现戏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发展,现成品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舞台设计现成品机械制造

    数智化时代红色动漫传播研究

    孙玉萍
    16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数智化时代背景,探讨红色文化如何通过动漫形式进行传播和表达.深入研究数智化时代红色动漫传播的现状、不足及未来发展路径,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推动红色动漫创新发展,旨在激发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绽放新的光彩.方法:首先分析数智化时代红色动漫传播的特点,如多平台传播和社交化传播;其次指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如受众范围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需求小等;最后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借助线上平台提供服务、开展数智化技术赋能的线下活动.结果:数智化时代,红色动漫传播呈现出多平台、社交化等特点,但面临受众有限等问题.社交媒体等新路径可吸引更多关注,增强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同时为红色动漫提供商业机会,促进产业发展.结论:数智化时代为红色动漫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应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创新红色动漫发展路径,以增强红色动漫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红色动漫传播数智化时代

    IMDb中藏族题材电影数据可视化分析

    朱太菊张炼
    16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成熟,影像视频的制作和传播逐渐大众化和国际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文章对藏族题材电影国际传播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效力、完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借助Python语言爬取网络信息和数据分析的功能,爬取国外主流电影评分网站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所有与藏族题材电影相关的信息,通过数据清洗分析其年度数量变化、投票数、评分和题材类型等情况,了解藏族题材电影对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藏族题材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既有内部因素,如电影类型单一、缺乏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观等,也有外部威胁,如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差异导致受众较少等.结论:要改变以藏族题材电影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电影的生存困境,提高少数民族电影在国际上的曝光度,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注重提升影片质量,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要重视电影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题材电影传播可视化分析

    社交媒体时代游戏化思维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应用探究

    代紫庭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索社交媒体时代游戏化思维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其如何通过提升用户参与度、强化品牌效应来促进营销活动的成功,以帮助品牌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当前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游戏化营销实践,总结出选择性会聚、参与式体验、场景式再造三种典型的游戏化思维模式,并探讨这些模式如何通过游戏元素和机制来吸引和留住用户.结果:游戏化营销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品牌忠诚度,从而增强营销活动的影响力.结论:游戏化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策略,在社交媒体时代具有显著的潜力和价值,能够为品牌带来积极的市场反响和较好的商业效益.

    社交媒体新媒体营销游戏化营销游戏化思维

    短视频平台创意劳动者的劳动控制研究——以抖音为例

    耿静怡
    175-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从事创意劳动的创作者为研究对象,聚焦短视频内容生产微观领域,指出创作者的内容生产受到平台、商业资本、用户多方主体的隐蔽控制与规训,探讨各方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创作者的影响,以丰富创意劳动与劳动控制的研究视角.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观看、记录抖音官方账号@抖音创作小助手的合集视频,筛选出176个视频作为分析样本,聚焦平台规则、商业变现、用户行为3个层面.结果:短视频创作者的创意劳动仍然处于多方隐蔽控制之中,其内容生产不是一方决定的,而是多方共谋的结果.结论:平台通过激励机制与创意灵感活动,将创作者的内容生产与平台利益绑定,创作者为了获得激励而迎合平台规则,其最终劳动成果又支持了平台的内容生态;商业资本则通过控制创作者内容创作和收益的方式,让创作者时刻服务于商家的需求,以维护自身利益;用户与创作者进行情感劳动,创作者的内容生产与行为受用户互动和用户反馈的间接监督与影响,这是用户替代平台实施隐性评判与监督的结果.厘清短视频创作者和多方的关系,以及在内容生产中隐蔽控制的方式,对创作者维护自身权益和发挥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

    短视频平台创意劳动者创作者劳动控制抖音

    情感记忆在民族工商文化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彤彤
    179-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民族工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资源,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进,城市失忆现象日益凸显,城市特色逐渐模糊,公众对民族工商文化遗产的记忆逐渐淡化,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减弱.文章旨在唤醒工商城市居民的情感记忆,分析民族工商文化的特性价值,恢复对城市的身份认同.方法:以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为例,深入探究情感记忆的感官、行为、情景、语义四要素在民族工商文化博物馆设计的应用现状,从情感记忆的四种记忆方式分别挖掘展示馆情感记忆的设计应用方式.结果:挖掘民族工商文化的实体记忆要素和非实体记忆要素,形成民族工商文化构成要素,借助数字技术唤醒情感记忆,不仅在情感层面与参观者建立联系,为其提供深刻难忘的参观体验,而且将文化传播转向数字化,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结论:文章从情感记忆视角提出民族工商文化有机转译的途径,激发情感记忆主体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提升工商文化的延续力和文化更新的原动力,共同增强民族工商文化视域下城市幸福感和地方认同感,促进民族工商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情感记忆博物馆设计民族工商文化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共通感视域下剧场沉浸式体验引发的情感共鸣探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

    周小艺陈芳
    1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更迭,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由此衍生出的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发生极大改变.文章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探讨共通感视域下剧场沉浸式体验对情感共鸣产生的作用,旨在为沉浸式体验环境下的剧场建设以及沉浸式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方法:通过实地调研等质性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沉浸式体验改变了以往的艺术体验模式,打破了观众与演员之间无形的"第四道墙",使剧场由固定化转变为动态化,剧场信息与体验者不断交互,实现了公共领域艺术的融合,优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剧场沉浸式体验能够对人类的情感产生积极影响.

    共通感剧场沉浸式体验情感共鸣"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基于整合设计思维的江永女书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付玉竹刘淑佩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大会顺利通过;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中央政府层面全面部署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自此,各地的非遗受到广泛关注,湖南江永县的女书文化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速度较为缓慢.文章旨在通过整合设计这一设计思维,从新的角度探究江永女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策略.方法:文章基于整合设计思维,探讨推动江永女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包括:政府、教育、市场的整合扶持,文化形式和数字化技术的整合创新,产品与应用的整合设计,传播与营销的整体推广.结果:将整合设计思维运用到江永女书文化创新中,可满足当代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同时,能让更多年轻一代认识到江永女书,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结论:整合各方资源,不仅可以使女书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也能为其他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与模式.

    整合设计思维江永女书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