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倪瓒山水画中留白技法的运用

    朱晓军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倪瓒作为明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山水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文章研究倪瓒山水画中留白技法的运用,探讨其在艺术表现和审美意境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并揭示其如何在视觉艺术与哲学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方法:文章采用对比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通过细致观察倪瓒经典作品,探讨其留白技法在画面表现和情感传达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倪瓒的山水画作品中,留白是形式上的空白,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哲理的艺术语言,其将画面中繁杂的元素简化,创造出富有层次的空间.倪瓒采用巧妙的空白布局,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逐步深入作品的细节之中.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倪瓒的山水画作品超越了纯粹的自然再现,充满了哲学思考与精神深度.结论:留白是倪瓒山水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法,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这能够为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语言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后人研究山水画中的留白技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倪瓒山水画留白意境空间

    论音乐会活动进行过程中作品讲解的方向与必要性——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而论

    童富明
    34-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音乐会活动中作品讲解的方向与必要性,以期在音乐会活动中,将经典文化项目品牌做得更加细致,体现文化活动的实际价值,将全心为民服务落到实处.方法:文章基于音乐会作品的普遍特征,分析作品讲解的必要性,介绍音乐会前十分钟的准备,总结音乐作品讲解的常规形式与做法,指出应根据具体音乐会活动主角所表达的内容、形式以及演绎者本身的特点,做好活动前综合性的设计方案,精心设计与安排讲解.结果:研究表明,采取以上措施,可以丰富音乐会活动内容,展现音乐会活动的知识涉及面、文化涵养、学术与表演技术等,让更多受众对音乐会的内容产生兴趣,深入理解演绎者的表达.同时让音乐会活动变得通俗易懂,实现音乐会活动的真正价值,从而增强听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结论:总结一线文化服务的经验与做法,深入探讨音乐会活动的作品讲解环节,深入研究听众参与音乐会活动的实际意义,能够让高雅音乐更加亲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音乐会音乐作品文化服务作品讲解

    东汉缪宇墓洞天六博图像研究

    侯启航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六博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于墓葬场域,超越了游戏范畴,与汉代的升仙思想有关.六博图像在墓葬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六博图像语境等颇具研究价值.其中,缪宇墓前室南壁横额处的六博图像比较特殊,该图成为墓中连接生死、沟通凡俗与仙境的纽带.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搜集、墓内画像位置复原等方法,围绕缪宇墓中的六博图像展开研究.以图像语境为切入点,关注六博图像的具体方位,依据"洞天"的观念与墓葬配置规律证明该墓南壁横额画像中的博者并非宾主,实为仙人,揭示该墓六博图像所蕴含的墓主人由"死亡"迈向"升仙"的叙事情节.结果:文章发现该墓中的两个博弈者,是仙人的可能性比考古报告中宾主的可能性更大.从墓葬配置看,墓中的六博图具有空间暗示的作用,融入了"洞天"思想.从画像人物走向可知,洞天六博图像具有特殊通道作用,隐喻了墓主人灵魂由"死"而"仙"的过程,体现了当时道教思想和神仙信仰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结论:墓中六博图像以"洞"为叙事对象,为画面增添了世俗气息,暗示了洞内外的时空差异;展现了汉代人对空间秩序的想象,也观察到了墓葬配置下所暗含的灵魂升仙仪式过程和升仙时间转瞬即逝的图像化表达.

    缪宇墓六博图像洞天时空

    中国史前蛙纹演变规律及其社会文化心理探析

    彭凡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究中国史前蛙纹的演变规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以揭示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深层文化内涵.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不同阶段(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的彩陶蛙纹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并结合考古发现、民族志资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探讨蛙纹的形态演变、文化内涵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史前蛙纹的演变呈现出从写实到抽象、从具象到符号化的趋势.早期蛙纹(半坡、庙底沟)较为写实,注重对蛙形态特征的刻画;而晚期蛙纹(马家窑、半山、马厂),特别是马厂文化时期的蛙纹简化、抽象,甚至与人面纹等其他纹饰融合,形成复杂的复合图案,如"蛙神"纹样.这种演变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变迁密切相关.蛙纹的广泛出现,可能与当时人们对蛙的生殖能力、两栖特性以及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生存环境的认知息息相关.此外也与图腾崇拜有关,蛙代表着特定氏族或部落.同时,蛙纹的生殖意象反映了原始社会对繁衍生息的强烈渴望.马厂文化时期出现的"蛙神"纹样,则体现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水旱灾害的恐惧与祈求.结论:蛙纹的演变规律展现出文化符号的演变是一个动态、复杂且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它不断适应并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国史前蛙纹的演变,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精神世界变化的过程.蛙纹作为民族纹样,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和生命力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情感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深厚的民俗功能和生活意蕴.这使蛙纹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深入研究蛙纹,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供新的视角.

    蛙纹仰韶文化图腾演变社会文化

    绘本中单一颜色的艺术语言探析

    季颖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绘本是一种画面和文字相辅相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绘本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从文字、色彩、节奏、构图、立意、造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创作中,色彩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从视觉张力的角度来看,单一色彩的运用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创造出强烈的视觉焦点.方法:文章以多案例研究方法为基础,从国内外优秀的绘本入手,分析单一色彩的艺术语言,挖掘单一颜色运用的可能性.结果:创作者在运用单种或多种颜色演绎故事时,颜色也被赋予了生命.为更好地阐释故事内容,创作者常常在画面中加入各种巧思,对色彩进行归纳、强调或弱化,以达到图文和谐、引发读者共鸣的良好效果.单一色彩在绘本中的运用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艺术实践,不仅关乎视觉美学,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结论:深入分析单一色彩在绘本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潜力,以及其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认知.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以独特的方式讲述故事、传递情感、连接世界.

    绘本单一颜色艺术语言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吴晨
    46-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展示设计中,设计者积极引入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可以顺利推进展示设计,还可以强化展示设计效果,确保展示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文章主要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方法: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优化空间展示设计、多维度展示设计、网络展示设计、交互式展示设计,系统梳理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作用.以先进技术为切入点,对比传统展示设计,讨论不同时代的展示设计方法,凸显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相关设计者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可确保展示设计成果给社会大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让展示设计获得更好的发展,让数字媒体艺术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结论:相关设计者可通过不断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提升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广泛性,为不断提高展示设计的水平赋予力量,确保展示设计的灵活性,让展示设计在符合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具备现代化的特征,让数字媒体艺术这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科技产物推动社会大众的娱乐方式发生改变.

    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应用

    汉字形态在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价值研究

    马鹏宇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字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汉字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以及其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创新性表现.通过研究汉字的形态特征和设计潜力,探讨其在品牌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和字体设计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方法:运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方法,结合汉字的艺术性、哲理性和象征性,详细分析其在品牌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和字体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的应用,探索其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与实践.结果:汉字的形态与结构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通过笔画的动态美、力感以及对称与非对称设计的灵活运用展现出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此外,汉字的象征性和哲理性使其成为传递文化信息、表达设计理念的重要工具.汉字在品牌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其在视觉传达和创意设计中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结论:汉字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品牌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和字体设计中,汉字不仅能够传递创意,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随着设计领域对传统文化重视度的提高,汉字作为创意表达的重要载体,应用前景广阔.设计师应进一步挖掘汉字的艺术潜力,将其独特的形式美学和文化价值融入当代设计.

    汉字形态艺术设计美学价值

    用户体验视角下老年居家血糖监测产品设计探究

    王成玥卢洋阳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老年群体对居家血糖监测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文章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通过对老年用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老年居家血糖监测产品在准确性、易用性、舒适性、情感化等方面的设计要点,旨在为老年用户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血糖监测产品.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出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行为习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提取出与老年用户体验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与设计需求.结果:研究发现,老年用户因生理衰退导致操作不便,在心理上对监测结果敏感且对新产品接受度低,在行为习惯上青睐便于清洁收纳的产品.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设计要点,以切实有效地优化老年用户在居家血糖监测过程中的整体体验.结论:文章深入探究老年居家血糖监测产品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的设计要点,明确老年用户的特殊需求对产品设计的重要影响.这不仅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还能为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推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用户体验老年用户居家血糖监测产品产品设计

    数字化时代大同古建文创设计创新研究

    杜婕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大同古建文创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升大同古建筑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对古建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法:采用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字化时代大同古建文创设计现状,明确具体创新方向和方法.结果:创新设计大同古建文创产品,凸显其实用性、地域性,能够推动大同古建文化全面传播.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有效拓展大同古建文化的宣传范围,能让更多人了解大同古建筑,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结论:数字化时代,大同古建文创设计创新能够丰富产品形式,激发文化创意产品活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数字化时代大同古建文创设计创新

    基于形状文法的齐国青铜器造型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泽栋贾乐宾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齐国青铜文化在齐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探讨齐国青铜器的造型元素特征,以及如何将其融入现代餐具设计,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将其传统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从而推动齐国青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调研汇总齐国青铜器特点,并选取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兵器类、量器与货币类典型器物作为文章主要研究对象,将形状文法作为设计方法,通过对齐国青铜器的典型造型、纹饰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提炼解构,通过对特征要素的置换、增删、缩放、旋转、复制、镜像等方法进行造型推演,融入齐国青铜器特征,并结合现代餐具的功能与造型需求进行创意设计.结果:设计产出含勺、碗、盘、筷、筷枕的整套齐国青铜文化衍生餐具,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在现代餐具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齐国青铜器的独特造型不仅赋予了现代餐具设计新的艺术灵感,还能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对青铜器元素进行现代转化,设计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餐具产品,构建适用于现代餐具的设计语言,既有助于保护和弘扬齐国青铜文化,又能为现代生活增添文化和审美气息.

    齐国青铜器形状文法现代餐具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