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方式研究

    许海燕康卫东王玲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文环境瓦解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根基,原有的传承主体锐减、传统艺术内涵丧失、传承路径单一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严重挤压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使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高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丰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品质大幅提高,"时髦"的文化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则越来越少,不少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因此需要认识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和困境,着眼于现代视角,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具有创新性的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方法:虽然当代文化呼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融合,但是随时代发展的流变,民间艺术面临枯竭、遗失、衰微等问题.因此,探索多样的传承与发展方式依然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重大任务.结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凝聚了地方民众的智慧和情感,它既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又是追寻传统记忆、丰富人文生活的载体.传统民间艺术于普通民众之中形成、发展、成熟,是一种极具广泛性和地方特性的文化形式,对塑造地区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民间艺术必须在把握根本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属性.除了通过政策法规保护传承之外,还需要构建数字化传承路径和其他创新型传承发展之路,凝聚各方传承主体力量,拓宽民间艺术发展空间,使其持续绽放光彩.

    传统民间艺术现代传承困境创新发展

    缠枝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刘梦娇徐蓉蓉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我国经典装饰纹样之一,缠枝纹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为探究中国传统图案在当代创新设计中的更多可能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具有独特艺术性的缠枝纹融入现代纺织品中,使其升华为更具创新性的纹样.文章通过分析明代缠枝纹样在各种载体上的应用及其艺术特征,总结如何将传统的缠枝纹样与现代服饰相融合,并结合实际案例研究缠枝纹样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方法:文章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样本收集法,梳理传统缠枝纹样的发展演变,分析不同时期缠枝纹样的构造及应用.其次,通过对比归纳法,比较不同载体上传统缠枝纹样的不同应用形式,发掘缠枝纹样在现代服装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及规律.结果:研究发现,要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就要对缠枝纹进行创新性的提炼和转化,并紧密贴合现代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中国审美品位的现代设计作品,从而引领市场潮流.结论: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引起重视,创新性结合不同的文化要素、创作风格与当下大众的审美,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挖掘更多的创作思路.缠枝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要巧妙结合时尚潮流、元素和风格,使其更好地为现代服装设计服务.

    缠枝纹样传统纹样现代服装

    论女性陶艺家话语的确立

    王欣张芊芊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但其中竟然少有关于女性劳绩的记载.直至 21 世纪,越来越多的女性声音经由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女性陶艺家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她们以女性天生的直觉去感悟生活、生理以及社会,并通过有别于男性的艺术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这一话语体系的成型之路曲折且泥泞,文章探析其话语体系建立之由然.方法:文章从我国的陶瓷教育体系、现代陶艺运动、女性艺术思潮三个方面探析女性陶艺家话语确立的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女陶艺家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并在多元文化场域中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结论:研究表明,女性陶艺家当代话语体系的形成源自我国当代陶瓷教育体系的深化演变,以及女性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的增多.同时,现代陶艺运动带来的新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了女性陶艺家更多的创作路径选择.此外,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想的冲击使我国女性艺术家萌生出女性意识,掀起了本土化的女性艺术热潮.女性艺术家在这段时期以群体的形式积极投身陶艺展览、参与艺术讨论,关注度极高.女性陶艺的发展为我国现代陶艺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了现代陶艺的新发展图景.结果:如今,女性陶艺创作领域笙歌鼎沸,艺术形式和关注视角各有千秋,女性陶艺家已然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在中国现代陶艺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女性陶艺女性陶艺家现代陶艺

    论现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文脉重塑与人文之美

    王璇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当今雕塑师创作的优秀雕塑艺术作品,揭示其中蕴含的对文脉重塑与人文之美的思考.方法:分别从与实用器物的结合再生、传统雕塑的执着追寻、新型材料的别出心裁这三个方面梳理总结我国现当代雕塑艺术所取得的成绩与创新,列举糕点师周毅、水果雕刻师颜奋、微雕艺术家陈福、木雕神像雕刻第三代传承人曾德衡、雕塑大师周德民、雕塑设计师夏航等人的中国现当代雕塑作品,并分析这些风格迥异、材质多样,充满艺术之美与历史文化韵味的作品.结果:我国的现代雕塑最初学习法国,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我国的雕塑艺术家们努力引进、消化这些外来的形式与思想,使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立足于传统文化,结合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技术材料,我国现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于世界艺术舞台大放光彩,收获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结论:与传统雕塑多与实用器具融合不同,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现代雕塑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如今充满文化自信的独特创造,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与思想逐渐觉醒与复苏.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通过对民族性、本土化加以深耕,在吸取中西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中国式的独特道路,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现代雕塑艺术新成就文脉重塑古文字

    探析河南地方戏曲及板头曲元素在传统筝曲中的运用

    任艳柳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河南地方戏曲及板头曲元素在传统筝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河南地方戏曲、板头曲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方法:研究河南地方戏曲及板头曲,对《闹元宵》《陈杏元落院》《苏武思乡》《高山流水》四首传统筝曲进行分析.结果:总结四首传统筝曲所运用的河南地方戏曲、板头曲音乐元素,筝曲《闹元宵》主要运用了曲剧、豫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曲元素;筝曲《陈杏元落院》主要运用了河南豫剧、曲剧、板头曲等音乐元素;筝曲《苏武思乡》《高山流水》主要运用了河南板头曲音乐元素.结论:探析河南地方戏曲及板头曲元素在传统筝曲《闹元宵》《陈杏元落院》《苏武思乡》《高山流水》中的应用,得出其对教学产生的影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教学内容与作品传递的情感、价值观等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学习传统筝曲《闹元宵》《陈杏元落院》《苏武思乡》《高山流水》等,不仅可以传播河南优秀地方戏曲、板头曲音乐文化,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河南地方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河南地方戏曲板头曲传统筝曲

    《听铃声响得多美妙》作品分析

    罗平平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久不衰,是歌剧中剧情与音乐结合的完美之作.该剧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她使军人班长唐·何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的情人——温柔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何塞因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卡门却死在了唐·何塞的匕首下.作曲家的 3 首咏叹调将热情奔放、豪迈洒脱的卡门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使演唱者对咏叹调《听铃声响得多美妙》有深入的了解和更好的演绎,文章从不同层面对其展开分析.方法:从音乐特点、语言技巧、演唱处理等方面分析咏叹调《听铃声响得多美妙》,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演绎.结果:通过对咏叹调音乐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分析,使演唱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作品,更准确地展现卡门的情感变化.结论:通过对《听铃声响得多美妙》的分析,了解到卡门放荡不羁、崇尚自由的人格特征,根据歌剧咏叹调创作背景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助推了卡门对不被拘束的生活的追求.

    《卡门》《听铃声响得多美妙》法语音乐特点

    论美声音乐表演中如何做到声情并茂

    马义艺朱亚禄
    85-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美声源于欧洲,在持续的传播和发展中,各个地方的美声都有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表现方式,对歌唱者的要求十分严格.演唱者逐步确立自己的演唱风格,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状态,能够使演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声演唱声情并茂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许多美声演唱者都无法声情并茂地演唱,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更倾向于研究美声表演的形态和演唱技巧,对表演过程中情绪投入的关注较少,难以为观众呈现出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结果:演唱者之所以不能声情并茂地演唱美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应该从文化、动作、表情、技巧等方面提升演唱者的综合素质.结论:在美声演唱中,只有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一首歌的意境.每一首歌的情感,都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和表情来传达的,美声也是如此.演唱者应注重优化自己的演唱技术、情感表达等,深入研究作品节奏,才能让观众体会到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

    音乐声乐美声音乐表演声情并茂

    抗战歌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刘婧瑜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浅析抗战音乐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传承至今的抗战歌曲的发展走向、生存境遇,深入分析抗战歌曲的历史演变、现代价值,旨在深化人们对描绘妇女抗战歌曲的理解,并借助对这些音乐的改编重绎将其传承下去,促使年轻人通过歌唱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方法:文章广泛搜集信息,运用列表统计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文献梳理等方法,对女性形象的研究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结果:通过搜集抗战歌曲研究资料,发现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歌曲材料的整合,或从音乐分析的视角出发,对文字和构图进行深入分析.目前,对妇女参与抗日救国运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对各个地区的信息搜集也已经相当详尽.尽管学术著作和文献十分丰富,但基本着重探讨女性在抗战救亡中的英勇事迹和记忆,视角比较单一.结论:描写女性的抗战歌曲多数以新女性独特的历史形象进行创作,以歌之力表现女性抗战与解放的历史,对后来的女性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女性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反日歌曲中得到了真实的记录与反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抗战歌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

    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性与优秀文化传承探析——以《新疆随想曲》为例

    谭雅之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钢琴作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富有独特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因此,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日升月恒的景象,作曲家们喜欢运用民族元素创作音乐作品.而在 56 个民族极其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中,新疆音乐尤其受到作曲家们的喜爱,由此创作了较多体现新疆音乐元素的钢琴曲,如孙以强的《春舞》、丁善德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以及储望华创作的《新疆随想曲》.方法:文章对新疆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在节奏、节拍、旋律、音乐结构上,《新疆随想曲》与新疆民间音乐歌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除了描绘新疆的风土人情、大好河山外,也体现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结果:新疆民族音乐特点在钢琴作品《新疆随想曲》中有深刻体现,能够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呼吁更多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结论:通过对《新疆随想曲》的研究,分析作品中的民族性元素,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疆随想曲》

    基于舞台剧叙事呈现的《聊斋志异·画壁》叙事艺术研究

    郭家慧郭勇
    93-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聊斋志异》的 491 个短篇故事大多是把花妖狐魅由至幻之境引入凡俗人间,而《画壁》却与之相反,是将现实人物引入梦幻的壁间世界,向读者呈现一场舞台剧的表演.方法:文章从叙事角度出发,分三部分论述,认为蒲松龄让《画壁》中的凡俗之人进入幻境,和佛经中的散花天女一同上演了一场诡谲奇幻的舞台剧表演.结果:文章第一部分从寺庙空间切入,分析蒲松龄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带领读者观看朱孝廉的进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论述重点,蒲松龄将叙事焦点聚集在主角朱孝廉一个人身上,对叙事视角实现了如摄像镜头般的精准调度、操控和把握,为读者呈现了一出精彩的壁上舞台表演;在最后一部分,文章认为《聊斋志异·画壁》在表现主角退场时,不单单是渲染人物的恐惧情绪,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情境,具体来说,这种恐怖情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重叙事视角与时空界限的打破,二是非对称错时性.结论:从寺庙到壁画,《画壁》横跨了两个空间,不同的人物活动由此对应三种人物状态,展现出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因此,主角朱孝廉从上场到退场,从入幻到出幻,其间的壁上表演也呈现出巨大的叙事空间,使得小说《聊斋志异·画壁》产生了真幻难辨、虚实难分的叙事效果.

    《画壁》舞台剧观看进场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