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爱情解读

    李钦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从张爱玲 1943 年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出发,探索在以"爱"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中,女主人公受到时代和家庭影响时的固守与觉醒,通过对其自我心灵之隐晦的深入剖析,了解 20 世纪女性作家融入文本的个人自由意志及其对性别平等的呼唤,体会作品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感受女性主义文学永恒的艺术魅力.方法:结合《倾城之恋》中主角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爱情与婚姻的探索与追求,考察女性主体"自恋"目光中表现出的极具先锋意味的新女性姿态,深入探究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倾向和写作形态,发隐显微地明晰其成因,从而认识作家从文本延伸到现实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而观照自我命运的追寻.结果: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的反叛是近现代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生长于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作家张爱玲,将目光聚焦乱世中女性的颠沛流离、爱与恨、彷徨与挣扎.其笔下以白流苏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角色体现了她对革新、反叛与平等的认知与追求,展现了其对欲望本原的回归、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对爱和生命的意义的执着.

    《倾城之恋》白流苏爱情人物形象女性关怀

    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艺术及其东方主义倾向探析

    吾文泉杨荟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瓷器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对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英国的社会风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查尔斯·兰姆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 33 年的会计工作,因此在其散文中,常常能看到对 19 世纪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瓷器的书写.文章旨在探究兰姆散文中通过对中国瓷器艺术的书写所体现出的当时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倾向.方法:文章以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视角,通过收集散落在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描写,从瓷杯带来的社会新风貌、英国人对瓷器的女性化欣赏以及怪异瓷器画下的东方形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讲述这个在中西方贸易文化碰撞中独一无二的瓷器故事.结果:由兰姆散文及书信可知,中国瓷器在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以及社会风貌进步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兰姆在散文中提及对中国瓷器的女性化偏爱,映射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为英国人提供审美欣赏价值的低位层面.同时,文中对中国瓷器绘画技艺的消极评价,批判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与无知,侧面烘托出西方高超的艺术与科技水平.结论: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艺术书写,阐述了大英帝国当时的审美习惯,侧面衬托出帝国艺术和审美的优越感,体现并鼓吹 19 世纪英国的帝国侵略扩张行为,具有鲜明的东方主义倾向,由风靡一时的中国瓷器为起始,逐步拉开中西方两大帝国之间矛盾与斗争的帷幕.

    查尔斯·兰姆散文中国瓷器中国形象东印度公司

    论颓废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变化

    魏宇凡
    102-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颓废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精神概念之一,并不只是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产物,"颓废"一词早已出现,用来描述社会精神衰颓的现象.而颓废主义则是继承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学风格,是浪漫主义内在精神的必然演变结果.文章试图找到浪漫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从精神内部探寻其发展脉络,厘清颓废主义对人类精神的深刻影响以及带来的文学风格的巨大变化.方法:梳理启蒙时期人们对浪漫主义与颓废主义的态度,通过其概念及其演变过程来抓住颓废主义的内涵,结合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质,分析颓废主义面临时代困境必然发生的改变.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浪漫主义和颓废主义,揭示了颓废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自身的发展变化,主体从对无限追寻的热情,转化为对现实的消极反抗.结论:浪漫主义对无限的追寻、对精神的高度肯定、对情感的重视与强调,导致古典主义宣言永恒不变的神圣价值破产.在保守主义者眼中,浪漫主义即颓废,浪漫主义在反对之中继续发展,波德莱尔进一步深化了颓废主义对情感和表现方式的创新,从痛苦与丑恶之中发掘新的文学风格,但面对法国大革命的破产,颓废主义者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理想,转为了对现实的消极反抗,对情感与自我的高扬变为了对外界的拒绝和对自我的沉沦.

    浪漫主义颓废主义波德莱尔美学

    《鹤林玉露》人物形象分析

    谢卜玥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宋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罗大经的笔记体代表作《鹤林玉露》为切入点,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罗大经的创作理念,探究其对世风的关切与议论,概括宋代理学士大夫的整体形象,为宋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为了全面梳理《鹤林玉露》中的人物形象,文章采用文本细读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归类、分析与讨论书中人物.同时,结合罗大经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深入挖掘《鹤林玉露》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意图,进一步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结果:研究发现《鹤林玉露》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包括帝王、贤臣、文人、隐士、小人等.其中,记述两宋时期人物的篇幅占比较大,反映出作者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在性别分布上,虽男性形象占主导地位,但优秀女性形象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体现了罗大经对性别平等的认可.从社会地位角度看,该书以帝王、贤臣、文人为主,辅以隐士和小人,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多样性.结论:通过对《鹤林玉露》中人物描写的系统性研究,文章揭示了罗大经的创作理念,展现了其作为理学家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研究还从罗大经身上概括出宋代理学士大夫的整体特征,为深入了解宋代文人提供了有力依据.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鹤林玉露》的学术价值,拓展宋代笔记的研究领域,同时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鹤林玉露》罗大经人物形象

    《林泉高致集·山水训》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花玉茹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美学应运而生.文章通过《林泉高致集·山水训》的山水创作方法,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方法: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关于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以及生态美学的文献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首先,对生态美学的概念以及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其次,分析郭熙生态美学的思想渊源,分为社会制度的变革、禅宗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经历的影响;再次,从生态美学角度分析《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对于山水画绘制的观点,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最后,总结《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带来的启示.结果:通过对《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山水画创作观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体现了热爱自然、天人合一、以自然为师的生态意识.结论:挖掘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蕴含的生态美学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发挥古代画论中所提及的生态美学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郭熙《林泉高致集》生态美学自然

    数字媒体时代中国画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闫曦哲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新时期仍旧熠熠生辉,具有独特的文化与艺术魅力.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文章立足现实,探究数字媒体时代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从革新体验感受、创新传播表现、融合行业市场等方面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问卷法,总结数字媒体时代对中国画的影响,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结果:要想实现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关键要从革新体验感受、创新传播表现、融合行业市场等方面发力,切实推进中国画与数字媒体融合.结论:从现实来看,中国画创新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优化,中国画才能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媒体时代中国画创新发展

    论中西方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之差异

    来芙向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及其背后的精神谈论也日益增加,对艺术、精神和美的探索研究也逐渐深入,社会变革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中西方艺术和对美的追求的创新发展.文章通过列举分析中西方绘画作品及相关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试图论述中西方艺术背后的精神思想和表现形式的区别.方法: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分别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进行结合分析,再将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及表现形式与西方哲学思想和宗教精神联系起来,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展现中西方艺术在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特性.结果: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且在三家思想的碰撞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西方艺术精神更多受到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对宗教的崇拜及对科学世界的追求和探索,赋予西方艺术精神和绘画表现形式独有的特色.结论:中西方艺术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国传统艺术注重表现精神气势,而西方艺术崇尚科学,追求客观现实的再现;中国传统艺术以善为美,西方艺术以真为美,两者在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艺术精神表现形式差异

    自然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精神性探究

    李建文金梦非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把握自然材料的艺术语言,挖掘自然材料的精神性内涵,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丰富现代艺术的发展形式.方法:以自然材料为切入点,对其艺术语言的嬗变、自然材料的精神性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探究自然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精神表达.结果:查阅文献发现,无论是在各个社会领域,还是对艺术创作而言,自然材料都是地球给予人类的最纯粹的馈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量不加工或少量加工的自然材料被广泛运用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在艺术领域,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也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灵感,拓展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空间.然而,人类仍未善用自然界蕴含的生物密码.着眼当下,不断涌现的数字艺术品将人类牵引到喜忧参半、进退维谷的境地.放眼世界,近三年来爆发的世界性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生活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生命意义.结论:对自然材料的精神性研究不仅能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对于以艺术抚慰人心、以艺术之力承担生态责任,践行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材料现代艺术物性精神性

    宋代文化艺术发展探析

    林欣玥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经世理念、民族意识、平等观念等时代特点,诗词歌赋却典雅清新,如《水调歌头·中秋》《扬州慢》等;绘画作品主题宏大却精细入微,如《清明上河图》《采薇图》等;文人风格婉约却不失雅俗,如李清照、周邦彦等.方法:文章对宋代前后期艺术作品、艺术风格、艺术家等进行探究,赏析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及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的创作特点及展现形式.同时,对宋徽宗赵佶及其佳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结果:宋代经济繁荣发展,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赏析宋代典型的绘画、书法作品,结合诗词文字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及创作背景,对指导艺术生深入学习该时期的文化艺术具有借鉴意义.结论:宋代时局风雨变幻,人才辈出,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因而其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众多史学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宋代既是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从宋代绘画、书法及诗词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宋代大家对文化艺术的特殊表达.

    宋代文化艺术绘画书法

    基于城市空巢老人需求的移动医疗APP界面设计探析

    张雪飞朱玉梅郭晴晴
    123-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巢老人就诊问题日益凸显.移动医疗APP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为空巢老人就诊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使其生活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空巢老人就诊难的问题.文章以城市空巢老人的使用诉求为出发点,通过对邢台市部分城区城市空巢老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其使用移动医疗APP的现状,对APP加以改进,如强化人机交互、精简医疗服务、优化视觉界面等,提供更加便捷、友好、易懂的医疗界面.方法:基于城市空巢老人需求的移动医疗APP界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认知特性、思维惯性等方面.基于老年人在使用移动医疗APP过程中出现的难操作、难识别、难理解等问题,归纳出移动医疗APP的界面优化应做到如下几点:界面简洁明了,能帮助其快速定位想使用的功能;层级精简化,减少烦琐步骤;文字图片大小适中,不宜过小;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较强,可在界面设计中加入互动元素.从层级、布局、功能、交互、外观角度对移动医疗APP界面进行优化,在通用版界面的基础上进行适老版设计.结果:经研究,得到一个适合城市空巢老人使用的移动医疗APP界面设计,为其线上就诊提供更优质、便捷且个性化的移动医疗服务.结论:帮助城市空巢老人跨越医疗"数字鸿沟",提供更方便的移动医疗模式,为之后研发适老化的移动医疗APP提供一定参考.

    城市空巢老人移动医疗APP界面设计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