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复合理念在烟台中亚文创园改造与再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杨昕蒙靖莹陈虹甫
    18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烟台作为山东首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存留了大量近代民族工业遗产园区.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价值的重新认识,各地掀起了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热潮.中亚文创园项目是烟台市于 2020 年对现存制药企业中历史最久的药厂——烟台市中药厂的旧址进行改造与再利用,但其改造与再利用存在功能分布不合理、文化缺失、与当地居民互动较少等诸多问题.文章基于功能复合理念,探究其在中亚文创园改造与再利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弥补周边社区的功能缺失、构建周边新旧社区文化链接节点,使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不仅能保护工业遗产建筑本体,还可以紧密结合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既保留工业遗产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又实现经济、社会价值转化.方法:文章以烟台中亚文创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口述访问等方法,针对园区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园区发展现状以及周边老旧社区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结合功能复合理念对中亚文创园的发展进行思考,以摸索出一条较为合理的改造与再利用设计思路.结果:在尊重遗产建筑历史价值、传承城市记忆的基础上,针对烟台地区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提出思路与建议.结论: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应结合周边环境与社区居民需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使建筑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成为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契机,以实现工业遗产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烟台地区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设计研究

    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评判机制的量化策略研究

    王慧杨蓓
    19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动关中地区村落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发展,对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可以为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色和优秀元素.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探析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评判机制的量化策略.结果:得出设计时要考虑的指标并计算出权重值,分别为历史沉淀(0.208)、自然环境(0.187)、社区文化(0.167)、交通便利(0.143)、功能布局(0.119)、建筑风格(0.101)、景观设计(0.075).结论:关中地区的村落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为了保护和传承其特色,须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可以规定村落的新建房屋必须采用传统材料和建筑风格,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时,鼓励居民修缮和保护传统建筑.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村落的公共活动、社交活动、文化活动等是否丰富多样,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设计量化策略

    贵州省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测度及障碍因子诊断——以贵州省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常艺缤
    196-198,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程度的冲击和考验,且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对于防止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发挥着关键作用.为防止生态系统受到过度开发、极端污染或其他破坏性活动的威胁,重视生态安全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至关重要.方法:文章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选取贵州省的六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旅游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并应用障碍度模型来分析其限制因素.结果:大多数地级市的旅游生态安全级别从敏感级别转变为临界安全级别,甚至提升至一般安全级别,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 年至 2019 年,贵州省的旅游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距实现均衡发展仅有一小段距离;各地级市旅游生态安全维护面临的障碍因素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相似之处体现在地区障碍因素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人数(R4),而不同地区间障碍因素又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结论:贵州省应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并增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文章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以缩短地区之间的差距,确保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协同发展.

    旅游生态安全熵权-TOPSIS法障碍度DPSIR模型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灵魂基因"研究

    解悦李明术
    199-20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当前面临严峻的传承困境.文章挖掘并提取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使之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受环境、时间等因素影响,保留建筑最本质的特征,为今后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与引导,最终对其实现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提升恩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方法:文章引入生物学基因概念,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为研究对象,此处吊脚楼指传统民居建筑,不包含公共建筑,以此探讨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等方法,整理并总结不同时期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特征,分析其演变过程,并提取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结果: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不断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萌芽、初步成型、成熟定型、自发改造四个时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结论:文章挖掘出了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 4 个"灵魂基因".首先,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属于决定性因素,在设计中起关键作用;其次,建筑结构对内部结构进行调节,以满足设计所需;最后,建筑细部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体现本民族特色.这四者由大到小,共同作用,凸显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特色,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向.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灵魂基因"

    公园城市背景下黄河沿岸湿地生态修复探究——以兰州市银滩湿地公园为例

    陈佩绮蒋倩
    20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社会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文章阐述公园城市的概念,分析生态修复的意义,并以兰州市银滩湿地公园改造项目为例,探讨公园城市背景下黄河沿岸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策略.结果:经过规划设计,主要采取三项措施来改善公园生态环境:恢复栖息地,打造多样景观;保护水环境,统筹水系调蓄;突出湿地公园的主题,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度.公园城市和生态修复的指导,改善了该区域的景观,恢复了自然生态,并且在保护湿地的同时,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结论:文章旨在为兰州银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同时为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设计和后期维护管理提供借鉴.

    公园城市生态修复湿地公园

    基于"客群动因"的城市绿地与公共道路交通融合度研究

    胡天君董家蔚
    20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是人们日常休闲旅游、放松心情的最佳去处,其内部交通系统的便捷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的融合程度也成为衡量绿地功能性、有效性、便捷性的重要标准.以往封闭的"口袋式"城市绿地虽然在内部形成了完整的游玩观赏道路系统,但是以绿地本身为核心的内向型绿地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符.方法:通过分析"客群动因"了解游客到达场地的原因及手段,判断游客在城市绿地中的具体行为.将"客群动因"作为目的导向,在设计绿地道路时考虑其与城市道路的融合程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绿地的便捷性与使用率."以流定形"作为一种基于服务对象自身行为的统筹与分析的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绿地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文章在"以流定形"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绿地交通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结果:将"客群动因"作为"以流定形"设计方法的"流",可以使城市绿地具有便捷高效、功能良好的优势.结论:城市公共绿地的交通系统在城市总体的交通系统中的占比虽然没有城市道路大,但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感受.交通需求的产生与游客入场目的有关,"客群动因"作为设计基点与绿地道路设计相符,能够实现城市绿地收益的最大化.

    城市绿地公共道路交通"客群动因""以流定形"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路径探讨

    朱伟杰卢渊
    209-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国家和各个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路径,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特点,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并对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提出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生态效益、注重绿化配置、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的策略.结果: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明确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相应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路径

    青海湖布哈河流域牧区风土景观特质研究

    王羽佳崔文河
    21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布哈河流域两岸形成的自然景观及风土景观展现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牧区景观特质.但同时,受到恶劣、闭塞的地域环境的影响,牧区景观与村落的发展并不协调.城镇中70%的人口为青年,而青年牧民多数活动时间并不在城镇,而是在草场度过,从而引发对牧区景观环境特质及问题的相关研究.方法:文章以青海湖布哈河流域两岸的牧区风土景观为研究对象,立足风景园林学科,从布哈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村落形态切入,根据宏观视角提取其景观特质信息,通过查阅文献、景观解析并深入牧区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探讨牧区风土景观现状,并通过GIS分析研究其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结果:构建布哈河流域牧区的景观形态,得出该地区景观现有格局是受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归纳列举其影响牧区景观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通过研究发现流域内各地牧区景观的特征,归纳总结地域景观特质下牧区景观应具备的营造技艺和营建智慧.结论:通过对景观特质的提炼,提高牧区景观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抗风险能力,制定应对措施,维持其人居景观的稳定健康发展.文章对牧区风土景观特质进行深入研究剖析,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牧区景观,对青海湖地区乃至高原牧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风土景观人居景观布哈河牧区

    文化认同视角下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研究

    孙婉馨
    215-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现有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提供实证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文章以无锡特色田园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文化导向型这三种类型的无锡特色田园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布局及特点,结合文化场景评估维度分析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结果:调研发现,目前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公共空间内容及特色趋同、公共空间参与率低、公共空间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缺失及文化功能衰弱等问题.结论:不同类型的乡村在公共空间中表达当地特色文化的方式各异.文化导向型村庄手段丰富,如墙绘、建设纪念馆等.产业导向型和生态导向型村庄由于文化资源较为单一,表达方式简单,因此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较低.综合而言,文化导向型村庄在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其他类型的村庄需要在丰富文化资源和创新表达方式方面加以改进,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乡村公共空间文化认同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视角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东矾硫村为例

    赵学强张海妍司佳卉许洪瑞...
    218-220,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统古村落不仅是当地文脉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地域文化脉络、特色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是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的活态化遗存,极具传承意义.在社会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村落正面临空心化、保护与发展措施冲突、发展落后等窘境.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理念,古村落既需要保护其特有的地域文脉和历史风貌,又需要兼顾发展商业经济,改善民生.文章以东矾硫村为例,旨在研究古村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加以走访调查、文献村志资料分析等,对东矾硫村的村落概况、村域环境、传统建筑布局等进行优劣势分析,研究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结果:东矾硫村的保护与发展可以从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着手,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维护民族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有效传承和保护传统古村落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资源.结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和发展策略,才是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切实有效的手段.

    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