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北省蔚县剪纸艺术的色彩构成与文化探析

    白雪李雪琪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民俗文化中蔚县剪纸的色彩表达,探索中国民间剪纸的色彩特征,并进一步挖掘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揭示其中蕴含的民俗思想,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方法:文章从多个维度对蔚县剪纸的色彩进行分析,以明晰蔚县剪纸艺术的色彩构成与文化内涵.首先,考察色彩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因素.通过文献综述和历史考察,对蔚县剪纸的发展历程和艺术传统进行系统梳理.运用视觉文化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蔚县剪纸作品中的色彩表达方式,揭示其在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深入研究蔚县剪纸的色彩构成,探究其蕴含的民间色彩观念.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融入分析框架,以全面解读蔚县剪纸艺术中色彩构成与文化的关系.这一多元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蔚县剪纸的色彩艺术.结果:对蔚县剪纸的色彩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主观性、地域性、象征性和模仿性等多重特征.客观因素涵盖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观因素则包括文化基因、宗教信仰及当地人民的创新性,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蔚县剪纸独特的色彩风格.结论:对蔚县剪纸色彩进行多维度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传统,而且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流行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蔚县剪纸剪纸艺术色彩构成色彩观念民间艺术

    服装设计中运用绒绣元素的策略探究

    黄秋毓
    4-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提升服装设计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推动绒绣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综合运用,从而通过绒绣元素与服装设计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装样式,不断提升服装设计水平和质量.方法: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服装设计中运用绒绣元素的策略,研究服装设计中运用绒绣元素的要点.结果: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绒绣元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服装的艺术价值,突出服装设计方案的文化特色;在服装图案设计、色彩搭配、材质选择和工艺技巧中要重视对绒绣元素的运用,包括完善整体设计方案,展现服装设计特色;做好局部细节设计,突出设计细节的精巧;科学选择服装材质,展现服装设计个性;等等.结论:在服装设计中融入绒绣元素是一种创新性的举措,在服装设计中综合运用绒绣元素可以赋予服装设计方案文化属性、艺术价值,从而彰显整体服装设计方案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切实提升服装设计水平和质量.

    服装设计绒绣元素运用策略

    清代画珐琅纹饰中的拓扑图形研究

    张佳惠廖曦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清代画珐琅凭借独特的艺术美感受到广泛关注,其种类繁多,融合了中西方特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文章从拓扑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拓扑图形特征,试图为拓扑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大量清代画珐琅器样本,系统分析其纹饰的艺术风貌,并划分不同的拓扑图形.结果:清代画珐琅纹饰呈现出多样性和独创性,从线的拓扑图形到面的拓扑图形,再到体的拓扑图形,呈现出丰富的造型语言.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清代画珐琅纹饰的多层次特征,还为拓扑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系统总结清代画珐琅纹饰的艺术风格,同时揭示其文化内涵,从拓扑学的角度剖析其潜在的设计规律,对更好地理解、传播和保护清代画珐琅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拓扑图形研究为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入挖掘其拓扑学特征,更好地把握其独特之处,能够为当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灵感,为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清代画珐琅纹饰拓扑图形

    徽州人物木雕的文化内涵探究——以志诚堂为例

    张绍洋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的志诚堂广泛运用了木雕装饰,纹样类型题材众多,在同时期的徽派建筑中十分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集中体现了徽派木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文章聚焦志诚堂的人物木雕装饰图像,挖掘徽州人物木雕的文化内涵,旨在加强大众及相关研究者对卢村志诚堂木雕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知.方法:采用田野调查法,搜集志诚堂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徽州木雕的发展脉络以及志诚堂木雕楼中人物木雕的艺术特色.梳理志诚堂中的人物木雕题材、装饰部位以及功能,比较研究志诚堂木雕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结果:志诚堂人物木雕作为徽派建筑中的构件,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兼顾实用功能.志诚堂人物木雕的主题和形象充分体现了徽州特有的文化,成为儒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结论:徽州人物木雕并不是独立的雕塑艺术作品,而是建筑装饰构件的一部分,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徽州人物木雕体现着传统儒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徽州人物木雕在形式上具有民间性,在内容具有世俗性,儒家思想的渗透使其产生雅俗共赏、亦精亦朴的文化特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志诚堂人物木雕文化内涵

    晚清梅调鼎紫砂壶的文人化设计探析

    常越崔华春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晚清文人,梅调鼎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功底,他参与制作的紫砂壶是继曼生壶之后文人紫砂的又一高峰.文章旨在探析造就梅调鼎紫砂壶成为继曼生壶之后文人紫砂壶中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尝试回答梅调鼎紫砂壶如何呈现出文人感,其文人化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同时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实现的问题.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语境下,通过结合梅调鼎的生平、交友及紫砂创作经历,以其参与制作的紫砂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角度,探析梅调鼎紫砂壶的设计,分别从造型建构、铭文镌刻和文心表达三个方面加以总结.结果:梅氏紫砂文人壶造型素净光洁而又突破实用、装饰形式以书法为主、装饰方法三位一体,总体呈现出自然敦古和简素空灵的文人审美观.结论:梅调鼎紫砂壶是涉及中国传统书法、镌刻、诗词等艺术门类的典型代表艺术品之一.可以说,梅氏紫砂反映了当时一批文人内心深处对于艺术的追求.在晚清紫砂形意分离的尴尬状况下,梅调鼎依旧保持着文人壶的创作传统,并进一步突破实用性为设计第一要义的限制,而更注重以紫砂作为载体表达个人艺术理念甚至人生态度,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突破传统紫砂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如"博浪椎壶""汉铎壶"等传世名"壶".

    晚清梅调鼎紫砂壶文人化设计

    琵琶独奏曲《龟兹舞曲》的演奏技法及音乐表达探究

    朱林平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琵琶这一在西域诞生,在中国发展的乐器,历经千年的变化后,其形制仍保留着品相弦结合的特点,但发音习惯与技法使用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许多改变.西域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将少数民族特色元素运用到琵琶演奏中,极具民族表现力.文章围绕技法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如何运用指法变化进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琵琶化表达,将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乐曲提供理论分析.方法:文章分别从创作背景、技法定义、技法分析、技法选择、技法使用、技法对比、音乐表达等方面进行阐释.从技法运用的角度进行分类讨论,并结合琵琶触弦的发音特点分析《龟兹舞曲》的音乐表达.结果:乐曲中融合了新疆音乐元素,尤其在变化音的使用上,利用琵琶可做保留过程音的技法特点完成"活音"元素的表达,利用琵琶多同音的结构特点完成通奏低音的演奏,利用轮指与内线分挑的方式完成点与线的结合.通过探讨相同指法的不同演绎方式,给予"旧"指法"新"定义,在旧的基础上发现其新的可能性.结论:琵琶凭借自身声音特点以及丰富的技法变化,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器乐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法为手段、音乐为交流方式,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琵琶仍承担着东西方交流媒介的重要作用.

    《龟兹舞曲》琵琶技法音乐表达

    钢琴伴奏艺术在声乐表现艺术中的魅力研究

    潘金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钢琴伴奏艺术在声乐表现艺术中的重要性及其所展现出的魅力.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深度访谈.通过梳理和分析大量文献,总结出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和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深度访谈揭示了声乐表现艺术的需求和挑战.结果: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钢琴伴奏艺术在声乐表现艺术中的魅力展现,包括钢琴伴奏对声乐表现艺术的衬托与引导、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个人风格的塑造等方面.钢琴伴奏能够通过音色与情感的互补、节奏与旋律的引领、和声与结构的支撑等,为声乐表现艺术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同时,钢琴伴奏还能深化和呈现音乐主题,营造和渲染音乐情境,从而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此外,钢琴伴奏对声乐表现艺术的个人风格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和推动演奏者的个性化演绎,强化演奏者的艺术个性,启示和引导演奏者进行艺术创新.结论:研究表明,钢琴伴奏艺术在声乐表现艺术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声乐表演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和深度创作,同时也能促进演奏者的艺术发展和创新.

    钢琴伴奏艺术声乐表现艺术艺术特点魅力

    蒙太奇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严一宸史珂宇
    22-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蒙太奇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策略,进而为创作出更精彩的舞蹈作品打下基础.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蒙太奇手法相关的文献,了解其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著名舞蹈作品的分析,探索蒙太奇在舞蹈创作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方式;采用实践性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舞蹈创作验证相关策略的可行性.结果:通过研究探讨,发现蒙太奇手法能够在舞蹈创作中发挥多方面作用:一是能够使舞蹈动作呈现出新意,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动态效果;二是影响舞蹈的时序和节奏感,通过剪辑和连接不同的舞蹈片段,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三是改变舞蹈的空间表现形式,通过多层次的叠加与转换,打破空间限制,增强舞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四是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层次的主题和内涵,通过不同元素的对比和关联,引发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思考和解读.结论:蒙太奇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价值已经得到证明,然而关于该手法的研究和实践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只有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发掘出更多蒙太奇手法的应用策略,并使其在舞蹈创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因此,要鼓励舞蹈创作者和研究者继续推动蒙太奇手法的研究和实践,以进一步丰富舞蹈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蒙太奇手法舞蹈创作应用

    论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体现

    杨柳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傣族民间舞蹈是一种经典的舞蹈形式,同时也是凸显傣族民族特色、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合理把握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有效展现傣族民族文化,文章着重对傣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及其民族文化体现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傣族经典舞蹈剧目来分析傣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再通过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鱼舞来分析傣族民族文化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结果:研究发现,傣族民间舞蹈在音乐、服装、手形、体态以及动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鱼舞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傣族民族文化.结论:傣族民间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不仅凸显了傣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极具艺术吸引力,还让观众对傣族民间舞蹈以及傣族人民的实际生活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推动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傣族民间舞蹈的演绎中得以不断升华,从而促进傣族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傣族舞蹈民间舞蹈风格特点民族文化

    《应物兄》叙事艺术研究

    肖璇怡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物兄》是当代著名作家李洱的长篇小说,李洱以儒学大家程济世先生回国任教为叙事主线,从济大教授应物兄的视角切入,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地点、时空,文中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却能有条不紊地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发人深省,这与其叙事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文章旨在研究《应物兄》的叙事艺术,以期对该小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方法: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预述的叙事手法,提前告知了读者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并为后续情节发展和小说的大致走向埋下了伏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自由想象和独立思考的文学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回溯性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使小说中不同时空相互交织,完善了小说的叙事表达和内在蕴指;雪、兰花、黄河、坟这几种独特的叙事意象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幽默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叙事等叙事艺术,凸显了李洱独到的叙事技巧,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伦理观念和生活画面,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结论:通过对这几种叙事手法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领悟《应物兄》所蕴含的文学魅力,获得文学启迪.

    《应物兄》叙事艺术李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