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毕赣电影中的作者·观者·角色三重梦境建构研究

    吴贯豪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究毕赣导演的作品,分析毕赣导演如何利用银幕构建梦境空间,拍摄出带有强烈主观情绪的、极其私人化的作者电影,同时探寻如何将其个人体验加上梦境的叙事空间,使电影展现出一层又一层梦境,使观者获得如梦如幻的观影体验.方法:依托精神分析中梦的理论和人格理论,将毕赣电影中的梦境空间分为作者梦境、观者梦境、角色梦境三种空间,分析导演的超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与银幕、现实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分析导演各个作品中的梦境空间发现,导演有意识地运用梦的机制和意象为文本角色塑造梦境,有意识地运用奇观和碎片化的结构为观者创造梦境,同时电影文本后涌动的潜意识为导演塑造了一场自我疗愈的白日梦.其创造的电影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是三种层次的梦境空间的融合,给予观者如梦如幻般体验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结论:毕赣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梦境空间的建构是有意识的创作,同时融入了潜意识.导演通过银幕梦境的建构,将自己深层的潜意识情感展现给观者并感染观者,引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体现了毕赣导演对自己内心世界与人类潜意识世界的深入探索.

    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潜意识超现实主义毕赣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电影美术设计探析

    张合澐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 年暑期热映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演绎了精彩纷呈的权谋博弈和人伦悲剧,蕴含华夏民族的心理变迁和精神内涵,被誉为东方神话史诗,而鲜明又和谐的美术设计为这部巨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分析影片的场景塑造、道具设计和角色服装造型,冀望为现代影视美术设计提供启发和借鉴.方法:文章采用视觉分析法,结合相关学术文章、导演访谈、美术指导采访、幕后纪录片等,了解导演和美术指导的创作理念,分析《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人间、妖界和仙界三个美学体系中的场景、道具和服饰,探析影片的东方美学风格.结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通过布景等叙事手段描绘出龙德殿的邪气、鹿台的妖气以及昆仑山的仙气,同时通过契合角色身份及场景的各种道具,如武器、乐器等,以更具象化的形式诠释王权、神权、人情,并在服饰中融入商王、妲己、神仙等角色的属性和情感.结论:影片以虚实相生、古今交融的表现方式将东方美学和当代视觉技术完美结合,精心雕琢人物、道具和场景,赋予了神话故事更深刻的内涵.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电影美术东方美学场景塑造道具设计服装造型

    从影视艺术的特性分析Sora的艺术局限性

    李夏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分析影视艺术的特性,具体包括真实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同时指出这些特性的呈现需要人的参与.作为一款自动生成视频程序,Sora虽然可以根据已有资料学习和理解现有世界运行规律,但这些艺术性是作为程序的Sora不可模仿的,影视艺术创作也是Sora不可替代的.方法:分析影视艺术具备的特性,指出作为艺术的电影电视,本身是社会存在及人类社会意识的反映,具有不可模拟的真实性;影视创作需要人的参与,是艺术家情感和创造性的体现.结果:文章分析发现,由于影视创作本身具有的艺术性,Sora的出现不会颠覆当下的影视行业,因此无须过分担忧.结论:Sora的出现并不会对当下的影视生态造成巨大影响,更不会取代现有的影视创作工作和岗位.同时,应乐观看待Sora带来的积极效益,如Sora生成的形象的视频可以帮助内容创作者高效传播信息,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当下的社会.

    影视艺术创作特性Sora

    论影视艺术与数字化城市地标的视觉文化转换

    饶鉴余晓峰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剖析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以北京国家大剧院与西雅图亚马逊球形温室两个数字化城市地标为例,探讨影视艺术在数字化城市地标发展中的角色及其对城市文化内涵和视觉表现的影响.方法: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内容分析探讨影视艺术与数字化城市地标的关系.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影视艺术视角解读城市地标,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地标的文化和视觉表现变化.结果:影视作品展示城市地标,增强观众对城市文化的感知和情感联系,影响城市国际形象.数字化城市地标通过互动体验和创新性的展示方法,为城市文化传播和空间体验提供新维度.未来研究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地标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及其对城市全球形象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改变城市地标设计和功能,值得关注.结论:影视作品中的城市地标展现了文化和情感深度,现实中的数字化城市地标则通过技术和互动设计展示了城市文化.二者相互作用,不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还为城市规划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影视艺术数字化城市地标文化内涵视觉表现

    论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语言风格的优势——以朱广权为例

    荣蓉李雅琦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数字化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与主持领域的渗透日益加深,AI主播的兴起对传统主持人职业生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涵盖技术适应性和平台转型的需求,还触及内容创新与观众互动模式的根本转变.在新媒体浪潮中,传统主持人遭遇的困境主要源自当代观众偏好的演变以及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然而,挑战中蕴含新机遇.与传统主持人的职能相比,新媒体时代要求主持人具备实时互动、即时响应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这不仅考验着主持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还推动他们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媒体环境,以为自身职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不同的主持风格将吸引不同的观众,而与观众需求相契合的主持风格可以显著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观众的忠诚度.主持人需要依据节目的内容、观众的特性以及自身的特质灵活调整主持风格,以不断优化观众互动和信息传播效果.方法:文章以主持人、新闻评论员朱广权为例,探究其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将传统的语言风格与创新的语言风格融合.结果:通过分析朱广权参与和主持的传统及创新节目中展现出的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等,总结朱广权语言风格的优势,并据此为传统主持人提供面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建议.结论: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持人必须抓住时代机遇,敢于创新,保持终身学习,以实现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职业转型与发展.

    新媒体主持人语言风格朱广权创新转型

    视频化阅读推广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探究——以B站读书类视频为例

    付心怡
    149-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网络视频的迅速发展,一些创作者选择以视频这一表现形式来呈现图书推荐、知识分享等内容,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网络视频已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探究视频化阅读推广的创新实践,发掘阅读推广的新赛道,助力全民阅读实现.方法:B站作为年轻人聚集的热门网络社区,已成为助力全民阅读推广的创新阵地.基于此,文章以B站读书类视频为例,分析其特有的阅读推广模式,并从主体参与、内容生产、推广渠道三个方面探讨其进行视频化阅读推广的实践,以此为延伸,探究视频化阅读推广的发展路径.结果:B站读书类视频的阅读推广模式主要包括深阅读推广、同趣性推广、利他性推广.就阅读推广实践而言:自媒体创作者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力量;内容生产类型丰富,文学经典类图书成为热门推广对象;推广渠道从公开视频转变为私有社群.结论:在视频化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传统阅读推广机构应积极作为,打造视频化阅读交流社区;仍需聚焦内容创作,提供共鸣性的阅读推广内容,以增强受众阅读兴趣.最后,应重视引导受众阅读,推动自发性阅读分享实践,使其实现从视频观看者到阅读主人翁,再到阅读分享者的转变,实现自发性的阅读推广接力.

    阅读推广读书类视频B站

    农村电影放映员传播研究——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

    傅竹燎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作为现代宣传媒介大规模进入农村,放映员发挥着巨大作用.与之相适应的幻灯媒介出现,同时结合传统文艺表演,对新中国早期旧观念的剔除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着眼于电影地方史、人物史研究,搜集整理全国各地的电影史料,旨在完善电影地方史、事业史等.从浦江县流动电影放映员这一缩影大体可以窥见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过程中这一群体的面貌和历史作用.方法:文章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结合口述史和档案分析放映员在传播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将放映员与另一电影史上特定的弁士作类比,分析放映员对推动流动电影发展的作用.结果:电影放映通过幻灯媒介互动,放映员承担多重角色,幻灯媒介充分发挥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流动电影最初出现时与当地文艺形式"道情"相结合,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表演形式,更有利于农村电影传播.结论:农村电影放映员在中国农村电影传播发展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是知识科普、文化传播者,还是宣传模范,其本身就是传播内容.

    流动电影放映员传播农村电影

    隐匿的边界:平台区隔与舆论分化

    蒋雨
    15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影响着现实的话语分布结构,社交媒体取代大众媒体成为舆论发酵的主要场域.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同一时间段、同一话题下网民的讨论,探究平台本身与舆论发展趋势的关系.方法:选取国内两个头部社交平台——抖音和微博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俄乌冲突这一具有鲜明政治性的议题.爬取抖音、微博平台同一时间段俄乌冲突话题中的受众评论,对两个平台的讨论内容进行分析.运用LDA主题聚类模型比较两个平台的核心主题,同时用内容分析法对评论内容进行编码,对比不同平台受众的意见分化程度.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平台的受众对环境的感知、议题的关注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平台的相互区隔,处于两个不同环境中的用户感知到了不同的意见环境,形成多重意见气候.并且不同平台的话语表达、意见内容、态度立场存在较大差异,平台整体的叙事逻辑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受众对意见的表达、对事件的思考也不同,从而造成两个意见场的分隔.结论:由于平台本身的不同,舆论也在平台力量的介入下出现多层次的分化,不同的平台分离为不同的舆论场域,平台作为一种隐匿的边界性力量形塑了不同的意见气候,从而对受众的意见具有隐蔽的引导作用.媒介自身逻辑影响用户的思维方式,从而造成同一话题下平台区隔,使舆论呈现出多层分化.

    平台边界平台区隔舆论分化意见气候

    网络公共领域品牌化的理想与现实——基于"上海发布"抖音评论区的文本分析

    陆烨杰
    159-16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中国特大城市治理与发展的先锋,上海很早就开始了政务新媒体的布局,先后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开设了以"上海发布"为核心的一系列政务新媒体账号,形成利于网民参与城市公共治理的议题型网络公共领域.文章对"上海发布"抖音评论区文本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政务新媒体账号在网络公共领域呈现的特性,以及实现品牌化以反哺城市品牌建设的可能性.方法:文章从达尔格伦提出的公共领域研究的结构、表征与互动分析框架入手,使用质化分析软件Nvivo11,对"上海发布"抖音账号中有关防疫政策议题的评论区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以特定政策议题为主题,政务短视频账号评论区具有鲜明的网络公共领域特征.相关议题通常由官方发布内容衍生而来,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强互动性,并且感性意见多于理性建议.结论:以"上海发布"为代表的政务短视频账号评论区能聚集起大量网络公众的观点讨论,存在现实地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品牌的可能性,是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和促进城市公共治理的现实进路.

    网络公共领域品牌化"上海发布"短视频

    元宇宙视域下媒体对虚拟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方法研究

    韩卓璇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元宇宙已成为新的技术热点,为媒体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旨在探讨元宇宙视域下,媒体如何有效融合与应用虚拟技术,以增强内容创作的丰富性、互动性和沉浸感,进而推动媒体行业创新发展.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元宇宙与虚拟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媒体应用现状,接着选取并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案例,探讨虚拟技术融合与应用的策略与效果.结果:研究发现,元宇宙视域下媒体融合与应用虚拟技术,能够显著增强内容的创意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新闻现场或游戏世界;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媒体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真实场景相结合,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而且,用户对元宇宙视域下的媒体内容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参与度.结论:元宇宙激活了媒体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媒体应积极拥抱虚拟技术,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实现内容的多元化、互动化和沉浸化.同时,媒体也需要关注用户需求与反馈,持续优化虚拟技术应用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和高质量的媒体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元宇宙视域下的虚拟技术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元宇宙媒体虚拟技术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