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沙县肩膀戏及其保护传承研究

    吕梦婕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沙县肩膀戏源自福建省中部的沙县,创始于清代,至今已有 200 余年的历史.其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闻名,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沙县肩膀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濒临消失.基于此,文章积极探索保护和传承福建沙县肩膀戏的措施,希望在提升沙县肩膀戏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同时,使其在新时期重焕生机与活力.方法:文章通过对肩膀戏发展历程、表演形式的基本论述,阐释保护传承肩膀戏的意义,并提出保护传承肩膀戏的策略.结果:研究得出,保护和传承肩膀戏既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历史传统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国民自信、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举措.因此,在当今时代,有必要加强对沙县肩膀戏的保护与传承.结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路径保护和传承沙县肩膀戏:一是创建民间沙县肩膀戏资料库,借助新旧媒体全面宣传;二是加强肩膀戏培训与教育,实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三是拓展社会活动形式,提高肩膀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四是将肩膀戏融入旅游产业,打造沙县区域发展金名片.

    沙县肩膀戏保护传承策略

    掌中木偶戏《衣衫换江山》的技术创新与舞台表演研究

    李云锋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索掌中木偶戏《衣衫换江山》在技术创新与舞台表演方面的独特魅力,以期为掌中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掌中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观看演出《衣衫换江山》,感受其舞台魅力.深度访谈《衣衫换江山》的演员及观众,收集第一手资料,全面分析该作品的技术创新与舞台表演特点.结果:《衣衫换江山》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剧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LED灯光、投影技术等,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在舞台表演方面,演员们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表演风格赋予了木偶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使整个演出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该剧剧情设计巧妙、表现手法新颖,吸引了大量观众.结论:掌中木偶戏《衣衫换江山》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注重细节、舞台呈现技术迭代升级、剧情与表现手法创新三个方面.文章从演员技艺与表演风格、舞台表演策划与实施、舞台效果的营造与展现三个方面,论述掌中木偶戏《衣衫换江山》的舞台表演.《衣衫换江山》技术创新与舞台表演的意义在于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木偶戏,丰富与拓展当代舞台艺术,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掌中木偶戏《衣衫换江山》技术创新舞台表演

    二胡曲《心香》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研究

    刘鸿雅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二胡作为一种民族乐器,拥有与琵琶、古琴、笛子等乐器不一样的发展特点,它历史短、起点高、发展快.目前二胡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越来越多人对二胡艺术有了全面认识,二胡艺术的生存环境进一步优化.《心香》是经典的二胡作品,难度适中,艺术内涵丰富.演奏这首二胡曲时,需要深入分析内在情感,使其灵活渗透二胡演奏,从而取得成功.方法:首先搜集二胡曲《心香》的相关资料,并从艺术性角度对其展开分析,探索二胡曲《心香》的艺术特征,其次结合二胡曲演奏经验,使用定性研究法进行深入探究,全面展示二胡曲《心香》的艺术特征.结果:二胡曲《心香》是奏鸣曲曲式结构,使用了协奏曲大框架,融入了传统美学文化和佛教文化,灵活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并有机融合现代音乐语言.演奏二胡曲《心香》时,需要关注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并灵活使用揉弦、滑音、长弓、快弓等技法.结论:二胡曲《心香》实现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联动统一.演奏二胡曲《心香》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技法,以展现其艺术特色,科学全面地诠释艺术作品.

    二胡曲《心香》艺术特征演奏技巧

    内蒙古地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的寻根研究

    张琢靖
    10-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内蒙古地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对内蒙古音乐语汇的分析,追溯作品风格之本源以把握其要领,为演奏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法、谱例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探究内蒙古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将内蒙古地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谱例进行对比分析,明晰共同点,最终确定构成内蒙古地域风格的主要音乐语汇.结果:作曲家基于内蒙古音乐艺术长调、短调汲取旋法和律动的典型特征,模仿和借鉴"诺古拉"和"呼麦"的演唱方法、马头琴和四胡的演奏技法,并以"非乐音"的方式构建当地人尊崇的马的形象,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内蒙古地域风格的二胡音乐作品.结论:音乐作品的风格是作曲家以音乐语言为载体塑造的气质,是演奏者通过对技法的准确把握呈现的.然而,艺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且谱面对演奏技法通常只有笼统的标记,有些甚至不作标记,因此演奏者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对内蒙古地域风格追根溯源只是把握音乐作品风格的第一步,以此为基础,将个人风格与地域风格融合,方能演奏好内蒙古地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实现民族音乐艺术的活态传承.

    二胡音乐作品内蒙古地域风格演奏技法

    王建中钢琴原创作品研究——以《小奏鸣曲》为例

    麻义曼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王建中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学界对其原创作品的分析较为稀缺.文章以《小奏鸣曲》为例,深入剖析王建中的原创钢琴作品,从音乐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如何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音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首先,通过对王建中生平、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进行系统梳理,构建其音乐创作的整体框架.其次,对《小奏鸣曲》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解读其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最后,对王建中钢琴作品创作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结果:《小奏鸣曲》完美展现了王建中精湛的西方作曲技法,同时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神.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使作品既保持了西方音乐的严谨结构,又充满东方音乐的韵味和情感.王建中的创作理念和实践,对后来的钢琴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的发展.结论:王建中作为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其音乐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建中《小奏鸣曲》中国钢琴奏鸣曲

    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探究

    赵邦劳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旨在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方法:采用文献综述与艺术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重视理论探讨,也注重实践中的观察与体验.局部形态原理注重每个肢体动作的精确度与美感,整体动律法则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和整体的和谐性,而哲学范畴原理深入文化哲学层面,子午阴阳之衡和虚实相生之体展现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哲学思维和宇宙观.结果:这些原理不仅塑造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身韵美,还反映了中国古典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审美特征方面,圆游回转的形态美体现了无穷的变化与循环,行云流水的动态美呈现出自然与灵动的效果,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美则揭示了情感与力度的控制艺术,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舞独特魅力的体现.结论: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舞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层价值.它不仅追求肢体的美感,更在于通过身体语言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这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平衡、和谐、循环与变化的哲学追求,是对生命本质与宇宙秩序的深刻体现.通过这些动作原理和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传递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学追求,不仅丰富了世界舞蹈艺术的宝库,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朵独特而灿烂的花朵,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思想.

    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审美特征

    从中国传统人物画叙事性角度解析唐代仕女图

    王孜悦尹美英
    19-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繁荣的一个朝代之一,在绘画题材、构图形式、绘画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熟,造就了众多优秀的叙事性绘画作品.因此,文章以唐代仕女图为研究主体,从传统人物叙事性绘画角度解析唐代仕女图的叙事特征,将我国古代绘画和叙事性绘画理论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中国绘画的叙事传统和特点,为进一步传播和演绎中国叙事艺术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传统人物叙事理论,以唐代仕女图中叙事性绘画的发展形式、题材选择、叙事特点为出发点,从叙事性绘画视觉表达三要素——内容题材、画面构图、画幅形式等方面解析唐代仕女图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手法.结果:中国绘画历史上有众多经典的叙事性绘画,但现代对叙事性绘画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文章将唐代仕女图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并延展出对现代有关唐代仕女图艺术作品的思考.结论:叙事性绘画不仅通过画面呈现戏剧化的内容表达故事,也通过特殊的视觉元素来引起观者对绘画主题和故事内容的想象.这种绘画形式除了具有呈现故事内容的基本功能以外,也是传达艺术家情感和社会信息的一种媒介.

    叙事性绘画唐代仕女图视觉元素传统人物画

    罗伯特·劳申伯格丝网版画创作思想研究

    宋佩伦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罗伯特·劳申伯格丝网版画作品,并查阅相关资料,透过画面分析劳申伯格的创作形成的艺术语言.探索图示选择背后的道理,并给当代艺术创作带来启发.方法:分析《追溯》与《自传》这两幅艺术作品,由此探讨劳申伯格与波普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他在行动绘画的存在主义方向的深耕.介绍大型艺术项目ROCI,强调作品对后现代主义的体现以及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探讨劳申伯格的丝网版画作品对当代丝网版画创作的启发.结果:通过学习劳申伯格的作品和技术手法,可以深入了解丝网版画的制作过程和技术细节,掌握丝网版画的制作技巧.结论:劳申伯格的丝网版画作品运用绘画、摄影、拼贴等多种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劳申伯格经常在作品中反映消费文化、文化交流、社会身份、社会责任等主题.他深入思考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文化的观察和反思.通过分析劳申伯格实验性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手法,可以了解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过程和表现特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劳申伯格的丝网版画作品也可以启发对审美观念和艺术观念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突破传统艺术的边界,颠覆观众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在分析其作品是如何重新定义艺术形式和美学标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丝网版画波普艺术劳申伯格行动绘画

    国内学者对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理论的研究综述

    马紫羽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罗杰·弗莱在形式主义批评领域的贡献及其对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艺术的影响,强调弗莱形式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的不足,并呼吁加强对其观点的研究与运用,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现代艺术的复杂性.方法:通过对弗莱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历史背景、核心观点和影响范围进行综合分析和阐释,借助学术界对弗莱观点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探讨其在西方后印象派、现代主义以及中国艺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通过引用相关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对弗莱形式主义理论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述,指出其对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启发和挑战.结果:文章分析弗莱形式主义理论在后印象派、现代主义和中国古典艺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指出其对艺术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意义.指出国内弗莱形式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呼吁加强对其观点的研究与运用,以推动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结论:罗杰·弗莱在形式主义批评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观点对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杰·弗莱形式主义艺术批评

    中日建筑装饰悬鱼的变迁史研究

    刘羽虹
    28-32,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建筑装饰中的悬鱼元素,探究中日文化交流历程.方法:通过广泛收集有关悬鱼的史料、文献等,分类整理绘卷中描绘的悬鱼形象,并绘制变迁图,归纳悬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样式.随后,深入研究悬鱼在中日两国间的传播轨迹及其变迁.通过对比研究,明晰两国悬鱼艺术风格的异同.此外,进一步论证悬鱼与佛教、儒教、道教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宗教文化对悬鱼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结果:中日两国建筑装饰悬鱼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上的差异.早期,两国的悬鱼文化有明显的重叠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悬鱼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结论:悬鱼在隋唐时期可能从中原地带直接传入日本.在中国,悬鱼最初是礼制产物,后逐渐普及至民间,尤其在明清时期不再限于宫殿使用;日本从平安时代至江户时代都可见悬鱼装饰,悬鱼虽在江户时代被禁,但仍有少数存在.日本悬鱼样式受国风运动影响,并可能因宋日贸易引入中国悬鱼的新样式;近代,日本梅钵悬鱼减少,而民宅使用悬鱼的比例增大.

    悬鱼建筑装饰中日比较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