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石矿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侯增谦

双月刊

1000-6524

yskwzazhi@sohu.com

010-68328475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路26号地质所

岩石矿物学杂志/Journal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岩石矿物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属地质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秘鲁粉色蛋白石的物相组成及颜色成因

    钱雪雯李净净杨丽徐娅芬...
    49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以及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不同深浅的秘鲁产粉色蛋白石样品进行了物相组成及颜色成因的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粉色蛋白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Opal-CT、坡缕石、石英和水,且水的类型较为丰富,包含了结晶水、结构水和沸石水.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及电子探针分析认为粉色蛋白石的颜色与坡缕石有关,且通过XRD定量分析坡缕石的含量,认为其与颜色呈正相关.综合紫外-可见光光谱、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结果分析,粉色蛋白石的颜色与坡缕石结构中的有机物醌和β类胡萝卜素及Mn2+有关,且Mn2+含量越多,颜色越深,同时提出了 Fe3+对颜色的影响,发现Fe3+只出现在了深色样品中.

    物相组成粉色蛋白石秘鲁颜色成因

    热处理对黝帘石颜色的影响及其致色成因探讨——以坦桑尼亚黄色和蓝色黝帘石为例

    杨淑淇刘迎新
    50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坦桑尼亚的天然蓝紫色黝帘石(也被称为坦桑石)产量稀少,储量较低.然而,通过热处理优化改色后,黝帘石的经济价值会得到显著提升.但多年来,关于热处理后黝帘石的蓝紫色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天然的坦桑尼亚黄色及蓝色黝帘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00℃、400℃和500℃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并利用L*a*b*颜色参数对样品的颜色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热处理前不同颜色黝帘石的宝石学特征具有一致性,热处理后结果表明,500℃左右的温度是浅蓝-蓝色黝帘石的最佳改色条件.经过热处理黝帘石的蓝紫色调明显增强,通过调整温度可有效调控样品中的黄色或褐色调.黄色黝帘石在热处理后展现出从黄褐色到蓝紫色的独特变色效应,而400~500℃是这一颜色变化的临界温度范围.结合EDXRF、LA-ICP-MS及UV-VIS等多种分析手段,认为天然黝帘石的蓝色主要由V3+和Ti3+导致,黄色则主要由Ti3+引起,V/Ti值在天然黝帘石的成因机制中起辅助作用.此外,热处理后黝帘石蓝紫色调的产生与增加以及黄色→蓝-蓝紫色的转变与Ti3++V4+→Ti4++V3+的电荷迁移密切相关.

    坦桑尼亚黝帘石热处理颜色致色成因

    缅甸抹谷紫方钠石光致变色效应脱色效率研究

    汤峻陈洋铃郭颖贺晴...
    518-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致变色效应是紫方钠石最显著且极具价值的光学特征.本文通过EDXRF、FTIR、UV-VIS-NIR、D65标准光源、照度计以及色度学方法,对缅甸抹谷紫方钠石光致变色效应脱色效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紫方钠石的主量元素为Na、Al、Si和O,此外含有少量Cl和S,微量元素可含Ca、K和Fe,UV-VIS-NIR光谱存在472、540和667 nm的3个吸收峰,其中以540 nm吸收强度最大,脱色过程中,其光谱吸收峰峰位不变,但强度随时间逐渐减小,540 nm吸收峰面积在0~80s与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2=0.99);脱色过程中,当照度从5 000 lx升高至30 000 lx时,紫方钠石脱色效率明显升高,明度L*升高,彩度C*降低,色品a*降低且色品b*升高,色调由紫色向粉色调轻微变化,是电荷转移导致F中心被破坏的直接结果.

    紫方钠石光致变色色度学脱色效率

    祖母绿产地鉴别研究综述

    郑育宇余晓艳许博郭鸿舒...
    52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祖母绿是一种名贵彩色宝石,其产地来源对祖母绿价值的评定具有重要影响.祖母绿的产地鉴别因而成为宝石实验室的重要技术,也是宝石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祖母绿的包裹体、谱学特征和化学成分是常用且关键的产地鉴别信息,但随着祖母绿产地研究数据的积累,传统的产地鉴别方法备受挑战.文章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了全球各产地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包裹体信息、谱学特征和主微量成分数据,在综述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目前祖母绿产地鉴别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产地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和包裹体特征,划分了紫外-可见光-近红外(UV-VIS-NIR)光谱类型,揭示了各产地祖母绿的成分指纹信息,并以案例的形式阐明区分祖母绿常见重要产地的方法.全球尺度的对比虽然表明不同产地祖母绿包裹体种类多数雷同、光谱趋同、成分含量范围重叠明显,但也从包裹体出现频率、UV-VIS-NIR光谱样式类型、重水吸收样式和成分投图参数的选择上提供了产地鉴别的新思路.综上所述,文章旨在促进祖母绿鉴别技术的发展,为祖母绿的产地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祖母绿产地鉴别包裹体谱学主微量成分

    浅析歙砚纹理的成因及发墨机制

    唐甘宇赖勇
    562-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及艺术价值.为探究歙砚特有纹理的成因和歙砚发墨机理,对江西婺源的歙砚样本进行了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能谱等的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歙砚原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绢云母、石英和绿泥石;歙砚的不同纹理形态受控于原生矿物的变质作用程度以及原岩的应力变形作用.结合镜下微观结构和砚锋机制,提出在发墨过程中石英提供了粗磨作用,绢云母和绿泥石提供了细磨作用.通过计算砚锋密度,认为歙砚属于高密度锋一类,从数值的角度定量评估了歙砚的实用属性.再结合自磨刃机理解释了歙砚能够长久维持"滑不拒墨"优异表现的原因.在与其他砚台的比较中,歙砚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两方面都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

    歙砚纹理成因发墨机制

    新疆阿尔泰库吉尔特伟晶岩海蓝宝石矿物化学研究

    丁志丹邹妤王蝶
    575-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蓝宝石属绿柱石族矿物,产出于花岗伟晶岩中,其结晶过程可贯穿于伟晶质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岩浆熔体和流体包裹体的重要宿主矿物.库吉尔特伟晶岩是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地区众多伟晶岩脉中产出高质量海蓝宝石的LCT型伟晶岩.本文对库吉尔特伟晶岩中产出的海蓝宝石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示,在海蓝宝石中熔体/熔体-流体包裹体(MI/M-FI)和流体包裹体(FI)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MI/M-FI主要集中在晶体的根部至中部,而FI则富集在边缘区域,说明该海蓝宝石的结晶过程经历了较为完整的伟晶岩岩浆演化阶段.测温结果显示,M-FI的均一温度>550℃,FI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20~400℃,盐度介于0~14%之间,密度为0.6~0.9 g/cm2,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在结晶学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基础上确定出海蓝宝石晶体代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的部位,进行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结果显示海蓝宝石为Fe元素主导致色,在海蓝宝石生长过程中Fe2+以Na++Fe2+→Al3+的通道-八面体替代模式进入矿物晶格使其呈现蓝色.在伟晶岩演化早-中期,海蓝宝石中碱金属(Li、Na、K、Cs)与过渡族金属元素(Fe、Mg、Mn)含量变化稳定,进入晚期这些金属元素含量陡增.结合该地区板块运动长期处于挤压俯冲环境,推测库吉尔特伟晶岩岩浆演化过程处于非封闭的状态,晚期仍然有深部岩浆房富集Fe、Mg、Mn的流体呈脉动式注入,导致原始热液流体成分发生波动.

    新疆库吉尔特伟晶岩海蓝宝石LA-ICP-MS流体包裹体岩浆-流体演化

    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的研制及其在筛分天然钻石中的应用

    梁榕兰延高孔张小虎...
    592-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批量小颗粒钻石的筛查效率和准确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珠宝首饰观察鉴定仪(DDO),通过对激发光波长、工业相机等的选用和结构设计技术突破,以及对发光现象采集方式进行创新,实现了批量观察不同宝石间的光致发光现象和发光延迟现象差异等,从而实现对宝石高效检测.对20 000粒以上无色天然钻石、合成钻石和钻石相似品进行的DDO测试结果表明,98%~99%的无色天然钻石在紫外光激发光停止后的0.1~10ms内可观察到的碧蓝色磷光现象,为天然钻石典型特征,合成钻石和其他无色宝石的发光特征(发光颜色、强度、持续时间、结构分区)明显区别于天然钻石,由此建立了一种通过观测包括荧光、衰减时间在100 ms内的连续发光(磷光)特征差异性作为筛分条件快速、准确筛分无色天然钻石的新方法.本装置提高了钻石鉴定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对天然钻石的筛查通过率可高达99%,对合成钻石和仿钻石的筛查准确性可达100%.

    珠宝首饰观察鉴定仪(DDO)钻石荧光磷光

    不同种类珍珠在各种外界环境下的抗腐蚀性研究

    刘富康郭颖刘炜明赵贝...
    599-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珍珠进行加热、紫外线照射、汗液、沐浴露和防晒霜等腐蚀实验,分析了这些腐蚀手段对珍珠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对珍珠彩度降低的影响最小,而防晒霜和沐浴露的腐蚀效应最大.金珍珠在各种腐蚀手段下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彩度下降.在珍珠腐蚀前后的化学成分分析中发现,各种腐蚀手段普遍导致珍珠表面Ca含量升高、Si含量显著降低.Mn和Sr的含量变化与珍珠种类和腐蚀手段相关.探究不同外界条件对珍珠色泽变化的影响,可为博物馆展览保存、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

    珍珠腐蚀颜色成分

    内蒙古黄岗梁不同色调鱼眼石的谱学特征及高压X射线衍射光谱研究

    肖启润刘迎新
    61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内蒙古黄岗梁地区不同色调绿色鱼眼石样品的基础宝石学特征、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不同色调绿色鱼眼石的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通过高压X射线衍射(HPXRD)光谱测试,深入剖析了该矿物在高压环境下的晶体结构特征,为揭示鱼眼石在地质运动中再次俯冲进入地壳后的稳定存在深度提供了关键线索.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黄岗梁地区的鱼眼石属于氟鱼眼石,Fe3+和结晶水的含量对绿色鱼眼石的色调深浅产生显著影响.在HPXRD实验中,随着压力的升高,鱼眼石的轴长和晶胞体积逐渐减小,特别是c轴的压缩率较a轴更高.在9.0 GPa和15.3 GPa两个压力节点上,观察到压缩率的突变,伴随着新衍射峰的出现以及旧衍射峰的分裂和消失.这一发现揭示了鱼眼石晶体在高压环境中发生的两次明显相变过程.本研究为鉴定鱼眼石、寻找矿物资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为鱼眼石在地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认识.

    鱼眼石内蒙古黄岗梁化学成分晶体结构谱学分析

    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宝石矿物学及包裹体特征研究

    陈仪方金雪萍刘子琪周征宇...
    619-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电子探针、单晶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包裹体特征.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呈完好的八面体晶形,强玻璃光泽、半透明,相对密度为4.48~4.61,折射率为1.792~1.794,紫外荧光灯下呈惰性.通过电子探针测试,计算其化学式为Zn(0.87~0.92)Fe(0.06~0.07)Al(1.98~2.01)O4.单晶X射线衍射揭示其为立方晶系、空间群Fd(3)m,晶胞参数a=8.089(2)Å,四面体键长T—O=1.953(4)Å,八面体键长M—O=1.912 9(19)Å.锌尖晶石的特征拉曼吸收峰位于418 cm-1和659 cm-1,分别对应Eg模式、高频T2g(3)模式.包裹体研究显示锌尖晶石含有多种矿物包体,包括闪锌矿、钠长石、白云母、石英、绿柱石、锆石和硅铍石,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形成于富Li、Cs、Rb、Be和Ta等元素的花岗伟晶岩中.

    锌尖晶石宝石学矿物学包裹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