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石矿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侯增谦

双月刊

1000-6524

yskwzazhi@sohu.com

010-68328475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路26号地质所

岩石矿物学杂志/Journal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岩石矿物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属地质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那阿钨矿床中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吴明锴张刚阳陈友良陈曦...
    787-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那阿钨矿床是藏东地区代表性的矽卡岩型钨矿床,发育多期次的石榴子石.依据蚀变矿物组合和交切关系,石榴子石由早到晚可划分为BR型(棕红色)、DB型(深棕色)及B型(棕色)石榴子石等3类.本文运用EPMA和LA-ICP-MS技术对石榴子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BR型、DB型及B型石榴子石端员组成分别为Gro72.63And26.31~Gro49.36And18.21、Gro52.58And45.63Spe31.99~Gro14.12And25.90Spe5.61、Gro41.69And38.10Spe38.79~Gro15.74And20.56Spe22.23,均属钙铝-钙铁-锰铝榴石系列.3类石榴子石镜下均发育典型八边形和环带特征,具有高钙、低锰和低镁成分的特征,显示典型的热液蚀变成因.BR型和DB型石榴子石钙铝榴石端员含量高,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B型石榴子石钙铁榴石端员含量增加,反映热液流体向氧化环境演化的趋势.3类石榴子石的∑REE与Fe3+/(Fe3++Al)值呈弱负相关的关系,表明热液流体总体处于相对还原环境.3类石榴子石均表现出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和负Eu异常的特征,表明热液流体为相对中性的酸碱环境.3类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类质同象替代机制主要为[REE3+]Ⅷ+[Z3+]Ⅳ→[X2+]Ⅷ+[Si4+]Ⅳ及[REE3+]Ⅷ+[Y2+]Ⅵ→[X2+]Ⅷ+[Y3+]Ⅵ.不同金属类型矽卡岩矿床中石榴子石W、Sn含量对比显示,含W矿化的矿床中石榴子石W、Sn含量显著高于不含W矿化矿床,表明石榴子石矿物中的W、Sn含量对成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元素U和Eu能反映矿物生长的氧化还原条件,故石榴子石的W-U及W-δEu关系特征可用于指示区分不同类型的W矿化矽卡岩矿床.

    矽卡岩型钨矿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意义

    西藏南木林地区达那古火山机构中花岗岩大地构造意义

    韩飞宋元宝李峥黄永高...
    803-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现的西藏南木林地区达那古火山机构为探讨陆相火山机构岩相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提供了窗口.本项研究对达那古火山机构开展了地质剖面测量、岩相学研究,并对期后侵入的斑状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54.0±1.4 Ma,具有高硅(SiO2=71.03%~75.88%)、高钾低钠(K2O/Na2O=1.45~1.79)、富碱(ALK=8.97%~9.67%)、低钛(TiO2=0.17%~0.37%)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5~1.00之间,里特曼指数(σ)介于2.45~3.38之间,属于准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LREE/HREE=7.60~9.78),且分异特征明显,(La/Sm)N=2.85~4.21;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表现出具有典型的俯冲带弧型或者壳源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综合上述地质信息表明,达那古火山机构形成于54 Ma之前,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期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在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中下地壳发生熔融,之后岩浆分异上升侵位于火山通道结晶而成.

    达那古火山机构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背景西藏

    崂山早白垩世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机制

    杜娟于胜尧高翔宇蒋兴洲...
    821-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崂山花岗岩出露于胶东区域,目前对其花岗岩的类型划分、源区、成因仍存在争议,而对高分异花岗岩成因、演化过程尚缺乏研究.本文以崂山早白垩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与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及稀土元素、锆石U-Pb定年与Lu-Hf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长石成分分析.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崂山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28.6±2.7 Ma、122.8±2.5 Ma~118.6±1.2 Ma、121.5±2.7 Ma~121.3±1.2 Ma和114.5±1.2 Ma,指示它们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不同程度的贫铝、镁、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亏损Ba、Sr,显著Eu负异常.崂山花岗岩锆石eHf(t)值介于-21.0~-15.1之间,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2 482~2 149 Ma之间.结合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为Ⅰ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结合胶东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崂山早白垩世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来源的岩浆底侵,诱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后期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

    胶东地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岩石成因岩浆分异古太平洋俯冲

    江西金滩岩体花岗岩的侵位深度——来自白云母矿物化学成分的约束

    陶继华杨跃贵张吉源石争...
    847-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云母是过铝质花岗岩中常见的矿物,可以用来作为限制岩体侵位深度的压力计矿物.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对金滩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通过白云母结晶压力计算获得金滩岩体的侵位压力为4.9×108~6.1×108 Pa,平均5.4×108 Pa,对应的侵位深度为16~20 km,平均18 km.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侵位深度普遍为17~19 km,且华南印支期造山加厚的地壳厚度很可能≥50 km,而在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风化剥蚀去顶作用.这一认识为揭示华南地区相对缺乏印支期火山岩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华南花岗岩金滩岩体白云母侵位深度

    滇西北河西地区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灰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杨志娟朱志军丁婷马原驰...
    85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滇西北河西地区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开展了碳、氧同位素及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洞组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符合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数值范围;微量元素Sr、Ba含量高,Co、Cu、Th、U、Ho等含量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有Eu负异常;古盐度参数Z值、Sr/Ba值、Sr/Cu值、Rb/Sr值指示干热气候下的海相咸水环境;Cu/Zn、V/Cr、Ni/Co、U/Th值指示缺氧环境;Y/Ho值、δCe及δEu值反映三合洞组灰岩沉积时受成岩作用影响小.这些特征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须家河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氧化还原环境相似,指示兰坪盆地与上扬子板块四川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可能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这些认识可为兰坪-思茅地块古环境与大地构造属性研究提供依据.

    兰坪盆地三合洞组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沉积环境

    扬子地块埃迪卡拉纪浅层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闫斌朱祥坤李津马健雄...
    871-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迪卡拉纪地球表生系统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历程息息相关,但是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争议.本文以华南三峡地区九龙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沉积序列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稀醋酸分步淋洗提取碳酸盐相稀土元素信息,建立了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Ce/Ce*值演化曲线.九龙湾剖面Ce异常曲线记录了还原/锰化-强氧化-次氧化-强氧化-弱氧化/还原的演化过程,呈现两次完整的Ce负异常事件,说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浅层水体在长期氧化的历程中出现了两次显著的氧化事件.这两次氧化事件分别与发生在632 Ma和580 Ma的深部水体阶段性氧化相契合,而且同时期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沉积序列也记录了 Ce负异常,暗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海洋可能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广泛增氧事件.基于扬子地块陡山沱组生物化石群记录的主要化石群产出层位与陡山沱期海洋氧化的沉积序列呈现清晰的耦合关系,为海洋氧化促进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多细胞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证据.

    九龙湾剖面Ce/Ce*陡山沱组埃迪卡拉纪扬子地块

    陇东太原组铝土岩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肖文同和丽安王雷王文泽...
    889-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太原组铝土岩气藏已经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勘探热点.为系统探究铝土岩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基于最新钻井岩心、岩石薄片、三维地震、测井、扫描电镜、模型正演等方法,详细研究了太原组铝土岩分布特征,进而阐述了铝土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含铝岩系纵向具有典型的五段式,其中C段是铝土岩的主要储集层段,硬水铝石含量超过80%.含铝岩系纵向岩性组合主要受岩溶古地貌单元控制,铝土岩在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及岩溶洼地分别呈点状、带状及片状分布特征,其中岩溶斜坡区铝土岩储层最为发育.铝土岩天然气富集主要受优质储层、断裂、裂缝及构造位置综合控制,其中储层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前提,早期断裂表现出建设作用,晚期断裂表现出破坏作用,裂缝能够改善储层物性,构造高部位的低幅度构造或鼻状圈闭更易成藏,岩溶斜坡区是最有利于铝土岩天然气成藏的古地貌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古地貌含铝岩系分布特征天然气富集

    江陵凹陷西南部始新世盐湖卤水演化和钾锂来源——来自石盐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颜开王春连陈仁义刘雪...
    905-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陵凹陷中部和北部发现了富钾锂卤水的存在,而西南部地区则以不含钾锂的固体蒸发岩为主.本次研究旨在通过ZK0303井石盐流体包裹体中的化学成分来揭示凹陷西南部古盐湖卤水的演化和钾锂的来源.根据镜下观察,在始新世的3个石盐层中找到了具有人字形和堆积形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技术测试了石盐单个原生流体包裹体中Li、K、Mg、Ca、Br的浓度.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凹陷西南部始新世石盐流体包裹体中卤水为Na-K-Mg-Ca-Cl型,其中K的浓度最高达到3 362.15 mg/L,Li的浓度最高达到15.10mg/L.ZK0303井3组石盐层中Mg-Ca-2K之间的关系表明,凹陷西南部盐湖卤水达到钾石盐沉积阶段.3个石盐组中各离子浓度的变化说明,盐湖卤水的蒸发程度经历了由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根据前人的研究,卤水中钾锂的来源与凹陷内的玄武岩密切相关.但是凹陷西南部地区离玄武岩分布区较远难以获得足够的物质补给,该地区始新世盐湖卤水中的钾锂元素除蒸发外,还可能来源于早期岩盐的溶解.

    江陵凹陷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钾石盐沉积岩盐溶解

    勐野井钾盐矿床中自生黏土矿物特征及其意义

    沈立建彭强
    918-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中含有不同类型的碎屑物:与钾盐脉共存的灰绿色泥砾("绿钾")、与钾盐脉共存的棕红色泥砾("红钾")和浅黄色泥岩.本文对不同类型碎屑物中黏土矿物进行了 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通过SEM和TEM观察到黏土颗粒为薄片状六边形,晶型较好,自形程度较高,认为其为自生成因.XRD结果表明,"红钾"中黏土矿物主要由绿泥石和伊利石组成;"绿钾"和浅黄色泥岩除了伊利石和绿泥石外,还含有"似累托石"型黏土矿物."红钾"中伊利石结晶度指数(°Δ2θ)介于 0.327~0.452之间,而"绿钾"和浅黄色泥岩则介于0.221~0.283之间,表明"绿钾"和浅黄色泥岩中伊利石结晶程度要比"红钾"中伊利石高."绿钾"和"红钾"物质来源和所经历的地质过程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碎屑物中的黏土矿物组合和伊利石的结晶度差异表明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并非只受到温度和压力影响.其他研究表明"绿钾"还原性更强,pH值更低并且细菌活动更活跃,很可能促进了自生伊利石的形成.

    勐野井钾盐矿床自生黏土矿物pH值氧化还原条件细菌作用

    矿物解理/断裂规律与晶面间距的弱相关性及证明

    王纪镇张佳祺闫荣禄陈友良...
    931-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断裂键理论和晶体化学性质,定量研究了矿物解理/断裂的晶体化学机制以及与晶面间距(或面网间距)的关系.归纳发现,矿物常见解理/断裂面并不总是与晶面间距最大的晶面相对应,体现为弱相关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矿物常见解理/断裂面对应于表面能最低的晶面,而表面能与面网密度及晶面原子平均断裂键数τ正相关.晶面间距与面网密度正相关,意味着当晶面间距大的晶面成为常见解理/断裂面时,需通过降低晶面原子平均断裂键数τ值以降低表面能.然而,通过分析发现,晶面间距与晶面原子平均断裂键数τ的关联性差,从而使得晶面间距与矿物解理/断裂规律无直接关联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矿物解理/断裂规律以及表面性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晶面间距矿物解理/断裂表面能断裂键参数弱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