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石矿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侯增谦

双月刊

1000-6524

yskwzazhi@sohu.com

010-68328475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路26号地质所

岩石矿物学杂志/Journal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岩石矿物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属地质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虎峪沟长城系底部富硅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其中富铁钛熔体包裹体的发现

    孙嘉婧谢玉玲于超曲云伟...
    1235-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古宙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对该时期岩石记录的研究为理解前寒武纪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岩石成因的正确解读是岩石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也是基于岩石记录揭示地球环境变化的前提.华北克拉通长城系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富硅的层状岩石,被认为是一套由裂谷沉积形成的海相石英砂岩和硅质岩浅变质而成.本文以北京昌平虎峪沟出露的长城系底部常州沟组富硅层状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典型样品的岩矿相、SEM/EDS(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CL(显微阴极发光)成像分析、石英原位LA-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以及石英中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马弗炉加温-淬火实验和包裹体成分的SEM/EDS、EPMA(电子探针)、LRM(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提出了长城系底部富硅层状岩石的火山成因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底部富硅层状岩石包括碎屑结构(前人定义的石英砂岩)和镶嵌结构(前人定义的石英岩)两类,其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钾长石,另外还含有少量锆石、金红石等.碎屑结构岩石中石英、钾长石碎屑可见棱角-次棱角状,且钾长石未见黏土化的边缘.两类岩石中石英的CL多显示蓝紫色的发光特征.另外,据石英钛饱和温度计估算的形成温度集中在550~650℃之间,也显示了高温石英的特征.两类岩石中的石英和钾长石中均发育有富铁钛的两相熔体包裹体.熔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熔体包裹体在加温过程中至1 000℃后,不混溶两相的成分持续变化,并在1 050℃发生颜色深浅的反转,在约1 350℃左右临界均一.马弗炉加温淬火实验也证实,在加温至1 350℃淬火后的样品中的两相熔体包裹体发生了均一.SEM/EDS和EPMA结果表明,熔体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铁、钛的氧化物,暗色部分相对富铁,而浅色部分相对富钛,熔体包裹体两相的Fe/Ti值变化较大.LRM分析结果表明,熔体包裹体的两相均为非晶质.综合岩石的结构特征、石英的CL发光特征、石英的形成温度估算和石英中熔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等,笔者认为,长城系底部的富硅层状岩石应为富硅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表明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曾存在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大规模富硅火山活动.这一发现为华北克拉通元古宙地质演化提供了新证据.石英中富铁钛熔体包裹体的发现也为解释前寒武纪岩浆成因铁矿床、铁钛矿床的形成,特别是岩浆过程中铁、钛的富集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华北克拉通长城系富硅火山岩熔体包裹体熔体不混溶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中新世岩浆作用

    吴建亮廖芝华白云王波...
    1251-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萨地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该地块西部发育有较多的新生代尤其是中新世岩浆岩.本文以拉萨地块西部昂龙岗日地区新发现的中新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岩石类型、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昂龙岗日地区中新世花岗岩由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内部发育少量的暗色包体.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9.95±0.14 Ma,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0.68±0.2 Ma,均为中新世.二者都具有高硅(SiO2=72.35%~74.74%)、富钾(K2O/Na2O=1.15~1.45,均大于 1)、高铝(Al2O3=14.35%~14.83%)和弱过铝质-过铝质(A/CNK=1.08~1.14)的特征,CIPW刚玉分子数均大于1%.其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十分明显,具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Hf、Zr等高场强元素,Sr、Ba、P、Ti等则表现出明显的负异常,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S型花岗岩.两者具有相对低Sr、高Sr/Y、La/Yb值,极低的Y、Yb含量.研究区花岗岩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环境下,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综合区域研究成果,昂龙岗日地区中新世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印度板块北向俯冲至北拉萨地块下发生板片撕裂后,高热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

    S型花岗岩北拉萨地块昂龙岗日中新世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

    红杂色沉积建造中铀矿化的特殊岩石矿物特征——以库车坳陷新近系吉迪克组铀矿点为例

    郭强肖菁刘念王强强...
    1268-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在中新生代红杂色沉积建造中不断取得找矿突破,但关于红层中的铀成矿作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库车坳陷新近纪红层中发育大量铀矿化露头信息,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分析红杂色层中铀富集机理.通过系统的沉积学、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对吉迪克组红杂色层铀矿化点进行解剖,发现了较为特殊的铀矿化类型:矿化层产于干旱背景下湖相沉积环境,呈薄层透镜状产于大套红色泥岩中,矿化岩性为灰绿色泥灰岩并发育大量红化硅质团块,矿化具有层控特征并与硅质团块密切相关,硅质团块具有红化微晶石英、萤石、铀石、方解石以及少量自然砷、黄铜矿和重晶石共生矿物组合,与华南花岗岩型硅质脉铀矿化极为相似,显示出深部热液成因特征;综合判断该矿化层具有沉积和热液双重作用,是特殊的热水沉积型铀矿化.这类铀矿化的发现为深部热液携带铀进入沉积盆地发生铀成矿作用带来直接有力证据,丰富了陆相盆地沉积型铀成矿理论.

    库车坳陷新近纪吉迪克组红杂色层硅质团块热液铀矿化

    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研究

    廉涛孙莉王舫刘福来...
    1281-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弱Eu负异常,显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和地质温压计算结果表明,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2-1)记录了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p=0.82~1.00 GPa和t=712~751℃;(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1-1和ZK3-1)记录了峰后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p=0.42~0.81 GPa和t=688~759℃、p=0.59~0.85 GPa和t=703~739℃.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中变质锆石记录的年龄为1 857~1 850 Ma.综合宽甸地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结果,推测其原岩为古元古代中期拉斑玄武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物质混染,暗示古元古代中期打开的洋盆规模可能有限.通过与南、北辽河群变基性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为宽甸地区变基性岩不是钴矿化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有关钴矿化的物质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

    变基性岩宽甸里尔峪组古元古代变质事件钴矿化

    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金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杨喜安许德如
    1302-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金矿床是一个产在绿岩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其成因备受争议.本文对其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测年,探讨了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过程.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片麻岩金含量为1.11×10-9~80.8×10-9,平均值19.55×10-9;片麻岩中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752±27 Ma.含金石英脉金品位26.44×10-6~132.22×10-6,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35±26 Ma,代表了 Maevatanana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两期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与泛非造山事件两次碰撞的时间相对应.片麻岩金含量远远高于地壳平均品位,在黄铁矿中可见包裹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表明752±27 Ma花岗岩、辉长岩侵入,马达加斯加地体发生了广泛的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火山沉积岩中的金被活化、迁移、富集形成矿源层.含金石英脉的成矿年龄535±26 Ma和马达加斯加中北部寒武纪后碰撞A型花岗岩的年龄一致,野外证据和地球化学数据表明Maevatanana金矿床和寒武纪后碰撞A型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岩浆逐渐演化形成成矿流体,这些成矿流体进入容矿构造,富集成矿.

    黄铁矿Re-Os同位素成矿年龄Maevatanana金矿床马达加斯加

    粤北书楼丘矿床绿泥石成分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孙国权范洪海高永宝庞雅庆...
    1313-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泥石化是诸广南部长江岩体内书楼丘矿床中典型的成矿早期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矿体外围水平蚀变带内绿泥石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绿泥石的岩相学特征和成因等,将其划分为裂隙充填型绿泥石、黑云母蚀变型绿泥石、长石蚀变型绿泥石、白云母蚀变型绿泥石和球粒状绿泥石5种类型.这5种绿泥石结构类型相同,均为三八面体富铁型绿泥石,分别属于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鲕绿泥石3个种属.5种类型的绿泥石可能形成于成矿早期同一期流体作用之中,形成温度在219~282℃之间,成矿系统的logfO2值为-47.74~-43.69.综合区域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成矿早期流体是以幔源物质为主的壳幔混合流体,其形成与区域上基性岩脉的侵入作用有关,同时,成矿早期流体具有强还原性,为成矿系统提供了还原性化学障,致使主成矿期流体中携带的U6+被还原沉淀成矿.

    绿泥石地质特征地质温度计氧逸度书楼丘矿床

    川西可尔因矿田李家沟矿床锂辉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袁宵陈翠华谢伟杨善涛...
    1328-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家沟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是中国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中的典型矿床之一.经过最新的勘探评估工作,李家沟矿床已被确定为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且李家沟矿床矿石工艺特征随高程而变化,急需正确评价李家沟矿床矿石的工业价值.本文在详细的镜下以及手标本观察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化学全元素分析、化学物相分析、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LA)等方法和技术,查清矿石组成,确定有益、有害元素种类与赋存状态,查明矿石工艺性质,为该区稀有金属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锂矿石平均品位0.94%,约84.7%的Li来自锂辉石,矿石中Rb2O平均品位0.13%,达到了综合回收伴生元素工业品位要求.锂辉石粒度范围较宽,属于极不均匀矿石,需多段磨矿.根据矿石解离度特征,在进入最终浮选工艺前,建议将物料磨至-0.075 mm.

    锂辉石可尔因矿田工艺矿物学解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