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冯夏庭

月刊

1000-6915

rock@whrsm.ac.cn

027-87869250

430071

武汉市武昌小洪山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1年为双月刊,2001年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和岩石工程实践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宗旨。本刊也发表部分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近期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水浸作用下煤样渐进破坏特征及损伤本构模型

    韩鹏华赵毅鑫高森高艺瑞...
    918-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岩作用是煤岩体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水浸作为水岩作用的一种类型,在采矿工程和井巷工程中广泛存在.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获取长期水浸过程中煤样的渐进破坏特征,建立力学参数与饱和度和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煤样宏观裂隙扩展特征.结果表明,煤样的浸泡过程可分为非饱和浸泡和长期(饱和)浸泡2个阶段.在非饱和浸泡阶段和长期浸泡阶段,煤样的峰值应力分别降低46.3%和34.5%,且符合指数下降的趋势.在长期水浸的过程中,煤样加载后产生宏观裂缝的数量由干燥状态的6~8条逐渐减少至浸泡360 d的2~3条,且破坏形式由拉伸和剪切复合破坏向单一剪切破坏转变.根据煤样初始压密特征以及临界破坏强度特征,采用连续损伤力学和统计损伤理论提出一种描述煤样在长期水浸作用下整个变形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基于此模型可以发现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初始损伤量由干燥煤样的0逐渐增加至浸泡360 d煤样的0.773.此外,通过引入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来评估模型曲线与试验数据之间误差和拟合度,发现改进后模型的理论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度最高.改进后模型的RMSE最大值和R2最小值分别为1.81和0.76,均优于已有文献提出的模型.

    采矿工程长期水浸特征应力应变差损伤本构模型

    巷道开挖应力旋转路径下弱胶结软岩剪应力-应变及非共轴特性研究

    刘家顺朱开新左建平王来贵...
    93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巷道开挖引起的主应力旋转路径演化规律及其诱发的岩体变形问题,以弱胶结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建立弱胶结软岩巷道开挖扰动数值计算模型,研究巷道开挖诱发的围岩主应力大小和方向演化规律,确定开挖扰动旋转应力路径试验加载状态参数.开展弱胶结软岩空心扭剪试验,研究9种开挖扰动应力旋转路径下弱胶结软岩剪应力-应变-掘进距离空间曲线特征及(σz-σθ)-2τzθ应力平面内的非共轴角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巷道开挖,监测面位置巷道围岩底板、顶板和两帮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巷道2D范围内,发生了强烈的主应力方向旋转和应力量值突变.开挖扰动应力路径下巷道围岩剪应力-应变曲线呈现"V","Z","N"型发展形式.开挖扰动引起的主应力旋转造成了弱胶结软岩应变增量方向和应力方向的非共轴性,巷道底板、顶板和两帮扰动应力路径作用下,弱胶结软岩非共轴角最大值分别为52.8°,-22.3°和30.6°.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揭示巷道开挖卸荷引起的主应力旋转路径下岩体非共轴塑性变形演化机制,提高地下工程设计水平以及灾害防治能力.

    采矿工程岩体力学开挖扰动主应力量值主应力方向非共轴角

    盐岩变速率循环试验中的疲劳特性与声发射特征研究

    杨镇宇陈结范金洋姜德义...
    951-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压气蓄能型盐穴注采气速率变化对围岩疲劳力学特性和细观机制的影响,在声发射监测下对盐岩开展4组变循环速率疲劳试验(加、卸载速率一致),试验中采用不同的上限应力和应力路径.分析循环内的残余应变、声发射累积振铃计数(后续简称AE计数)和峰频等与循环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循环残余应变和循环累积AE计数均具有明显的率相关性(即与循环速率呈明显的幂函数型关系,如eri=mvi-b+ε1,NAE-i=m'vi-b'形式),应力等级和应力因子(幂函数的系数项m,m')正相关,应力等级和蠕变塑性的率相关性(幂函数指数项b)正相关,循环累积AE计数的率相关性则相反(幂函数的指数项b'减小).率相关性参数(b,b')均能不同程度提前于循环残余应变预示加速破坏阶段的来临.(2)循环累积AE计数加速增长点在循环残余应变发展趋势的一、二阶段过渡点左右,该点在上限应力为19,23,27MPa试验中大致对应2.382%,3.464%,4.297%的累积残余应变.(3)每循环内低频信号占比随循环速率增大而减小,高频信号占比随速率减小而增大,中频信号占比仅随应力等级提升而增长.(4)快、慢循环分别起到了硬化、软化作用,软化作用使后一循环中有更小起裂应力和更强塑性变形能力(硬化作用则反之),这种机制与慢速循环中更多小尺度裂纹萌生扩展,以及慢速卸载过程中内应力的充分释放有关.研究成果对压气蓄能盐穴注采气频率调节方式和损伤演化分析有一定参考意义.

    岩石力学压气蓄能盐岩疲劳试验声发射

    局部安全系数引入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滑面应力法

    邓东平彭一航陈浩宇王翊民...
    964-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广义非线性Hoek-Brown(H-B)强度准则可展现出岩体的复杂剪切破坏行为,因此,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然而,以条块划分与条间力假设模式而建立的传统极限平衡方法不易于直接引入非线性强度准则,使得极限平衡方法在分析岩质边坡稳定性方面存在些许不足.此外,边坡稳定性分析时,以往常将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假定为与位置无关的单一变量.事实上,边坡在未达到临界失效状态前,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分布存在差异性.为此,应用Taylor级数展开式构建滑面正应力函数,并考虑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差异性,建立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倒数线性分布特征下滑面剪应力函数.进而,实现滑面应力计算模式与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差异分布特征下广义非线性H-B强度准则的融入.随后,引入滑面端部应力约束条件,并依据边坡滑体所满足的整体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岩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解答.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可知本文方法不仅可准确地评估出非线性强度准则下岩质边坡稳定性,而且能够合理地模拟出近坡顶处滑面拉剪应力区、客观地描述出应力集中效应下近坡脚处滑面压剪现象以及有效地判别出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差异分布特征.进一步,为了便于指导工程岩质边坡设计与加固,绘制了均质岩石边坡最小安全系数等值曲线图与临界滑面局部安全系数差异分布特征分区图.

    边坡工程广义非线性H-B强度准则岩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滑面应力滑面局部安全系数滑面端部应力约束条件

    考虑物理模型与有效降雨入渗的滑坡危险性预测框架——以青藏高原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例

    郭子正周新勇黄达田碧霞...
    986-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坡危险性评估是山区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步骤,但以往研究多是对现阶段危险性的分析,用于区域尺度上滑坡危险性预测的有效方法较少.针对该问题,首次提出一种考虑物理模型与有效降雨入渗的新型框架用于对未来给定降雨重现期条件下的滑坡危险性进行预测.以青藏高原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区为例,首先使用Easy_Balance软件计算1998~2017年降雨的平均有效入渗率和前期有效降雨量Pa,并使用该期间夏季每月连续3日降雨最大值的95%分位数作为临界降雨量Pe,基于物理模型FSLAM完成土壤参数和土地利用参数的校准.使用Gumbel方法得到Pa和Pe在不同重现期时的极值,并分别计算各栅格破坏概率(probability of failure,PoF)对Pa和Pe的响应,根据栅格响应的敏感程度对研究区进行重分类后,使用危险性评估矩阵进行滑坡危险性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当降雨重现期增大到50和100 a时,有92.1%的滑坡点落入到了极高和高危险区内,与传统的未考虑降雨对栅格PoF影响程度的TRIGRS模型相比,AUC精度高出7.6%~9.0%.当前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未来极端降雨工况下的滑坡发生情况,且同时考虑了前期降雨入渗和极值降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滑坡危险性预测的合理性.

    边坡工程物理模型滑坡危险性降雨重现期有效入渗青藏高原

    恒定法向刚度条件下吸能锚杆锚固节理岩体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韩观胜陈志靖李博周宇...
    999-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深部岩体工程即恒定法向刚度(CNS)边界条件下吸能锚杆的锚固效果及锚固节理抗剪性能,开展CNS边界条件下吸能锚杆锚固类岩石节理的剪切试验,探究节理面粗糙度(JRC)及锚固深度(h)对类岩石节理剪切应力(r)、法向位移(δn)、法向应力(σn)、节理面破坏特征、锚杆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吸能锚杆可有效提高深部岩体锚固节理的屈服强度及剪切强度,且其提高幅度随着JRC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剪切应力在弹性阶段后产生应力硬化现象.而节理面剪切磨损面积占比随JRC的增加逐渐增大,锚杆的施加使其上涨了20.88%~109.21%.随着锚固深度的增加,节理面的剪切应力、法向位移、法向应力和剪切磨损面积占比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锚固深度为80 mm时各项指标参数最优,此时锚杆塑性变形段的锚固作用可充分发挥.研究成果为深部节理岩体支护作业的减能增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岩石力学节理面粗糙度锚固深度吸能锚杆恒定法向刚度剪切特性

    考虑变井阻的碎石桩复合地基非线性固结分析

    马昊暄李传勋陆向综郭霄...
    1013-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碎石桩成桩过程中所产生的桩体堵塞效应会随深度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桩周土体的固结,土颗粒会进一步对桩体产生淤堵效应,致使桩体通水能力随固结时间逐渐衰减.考虑到碎石桩井阻随时空不断演化及桩周土体的非线性压缩和渗透特性,建立多级加载下碎石桩复合地基非线性固结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与现有特定工况下的固结理论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可靠性.通过大量的算例分析以研究变井阻参数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度影响,结果表明: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会随井阻深度参数a和时间参数b的增大而变慢,随着最终排水能力β的增大而加快;相较而言,时间参数b对复合地基固结度的影响更明显.最后将考虑变井阻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模型应用于马来西亚某路段的沉降计算,与已有的固结解答相比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更相符,说明所建立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模型具有更好的工程实用性.

    基础工程碎石桩变井阻非线性多级加载竖向渗流

    下期内容预告

    1025页

    考虑天然地层层间保护影响的深厚覆盖层允许水力坡降研究

    邱子源张兴杰罗玉龙金伟...
    1026-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厚覆盖层地基的层间保护作用显著影响下伏土层的抗渗强度,渗透稳定评价时应考虑这种作用,然而,目前尚无法量化这种作用对允许水力坡降的影响.针对泸定水电站坝基下游典型地基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②-2层,③-1层,④层),开展一系列单层及三层土体渗透试验,研究表明:上覆土层对下伏被保护土层的层间保护作用存在2种机制.当两者层间系数同时满足保土性和透水性要求时,上覆土层类似于人工设计的反滤层,其与被保护土层间可形成连续水力过渡关系,从而充分发挥被保护土层自身的抗渗能力维持渗透稳定;而当层间系数仅满足保土性要求,而不满足透水性要求时,上覆土层将充分发挥自身抗渗能力保护被保护土层.基于试验成果,量化了上覆土层的层间保护作用对被保护土层允许水力坡降的贡献,并建立可考虑天然地层层间保护影响的覆盖层允许水力坡降建议取值方法.在上覆土层③-1层和④层的层间保护作用下,下伏②-2层的允许水力坡降平均提升1倍;在④层的保护下,下伏③-1层的允许水力坡降平均提升1.3倍.研究成果为泸定水电站坝基异常渗漏处理及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将为其他类似工程渗流安全评价提供借鉴.

    水利工程深厚覆盖层渗透稳定允许水力坡降层间保护滤层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部复杂地应力场反演算法研究

    周家兴
    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应力场是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对岩体的变形机制与稳定性分析起到控制作用,也是进行岩土工程和采矿工程设计、建设与动力性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向着规模更大、埋藏更深的趋势发展,大量的深部工程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和高量值的地应力状态.深部地质体应力场的影响因素众多,地质构造、温度、渗透压力与地质演化发展史对地应力的方向、量值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工程深度的增加,受工程扰动影响,地质状况会变得更加复杂,工程灾害也会随之发生,如岩爆、矿压显现加剧、巷道围岩大变形、流变等,然而,地应力水平的增加和地应力状态的改变是造成这些工程灾害的根本原因.在深部工程建设前,准确地掌握地应力场的分布状态,可有效的指导工程的设计、安全施工和灾害控制,对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意义深远.现场实测是获取区域地应力场的直接的方法,但因费用高和点位测量精度低等因素,无法大规模开展测量工作.为此,基于现场钻孔测量的个别离散点应力测量结果,采用数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应力分布的推算和拓展成为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为了更精确地反演与构建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应力场的分布,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深部复杂条件下的地质体应力场反演算法—深度信息学习算法①深度信息学习算法中的非连续与连续优化学习体可对地应力场的局部非连续信息特征信息和区域连续性特征信息进行挖掘与学习,保障了深部复杂地应力场整体与局部的反演精度.②深度信息学习算法中的子监督学习体可对地应力场训练误差与计算模型概化误差进行有效表征与利用.③深度信息学习算法中的交互式学习体可对各工况地应力场优化后的算法模型进行集成,集成后的模型算法具有各子算法模型中的优势信息融合与不良信息摒弃的功能,从而确保迭代计算过程收敛至全局最优解.(2)分析深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关系研究,提出深部构造区地应力场的特征信息提取与解析方法①收集230组深部煤系地层地应力场实测数据和132组深部金属矿地层地应力场实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与分析的方法,获得2类地层深部范围内的地应力场分布规律.②采用模糊数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地质构造对测点地应力场的影响度的定量化表征方法,以及应力信息粒子生成方法.③基于弹塑性理论与板块运动学说,推导深部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形成的临界条件与区域地应力场分布.④建立能够有效解析深部复杂地应力场的非连续性构造载荷与自重载荷条件,以及对含有断层与褶皱构造的复杂地应力场的解析方法.(3)建立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地应力场非线性计算方法①系统地分析深部地质体温度场-渗流场-地应力场的耦合作用机制,以及岩体温度场和渗流场对地应力场的影响机制.②阐明深部岩体多场耦合作用规律,建立深部岩体多场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地应力场迭代计算方法.(4)提出多尺度地应力场反演与重构的计算方法,实现了跨尺度地应力场特征信息的解析与迭代计算①分析地应力场的微观与宏观的尺度特征,提出五级尺度地质体的概念模型.②基于地层、地质构造及岩性的尺度间差异性特征,建立地质体多尺度表征方法.③针对不同尺度下的地应力场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建立多尺度地应力场载荷边界条件.④探究多尺度地质体地应力场分布的异同性,建立不同尺度地质体模型区块链接方法与跨尺度深度信息学习算法.

    岩石力学地应力场深度学习地质构造多场耦合多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