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文艺的重要价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

    王廷信
    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以"根"和"魂"的观点看待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整体性、基础性价值.《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立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艺根基的培育和涵养价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予以进一步阐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应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立场,守正创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根"和"魂"第二个结合

    中国电视史上的新篇——"金鹰奖"的多重缘起与历史定位

    丁亚平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鹰奖"的诞生与诸多生成机制的相互作用有关.改革开放语境下"金鹰奖"的诞生,关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现实文化状况和新时期电视艺术的创作、发展和思考,反映了"金鹰奖"对时代的呼应.探索中国电视艺术与"金鹰奖"评奖在新时期发生的关系,观照多维的历史语境,可以为中国当代电视艺术研究提供一种整体历史观.

    金鹰奖改革开放中国电视群众性评奖

    与时代共振:"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创立与演进(1983-1996)

    梁玛丽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创办与前十四届(1983-1996)评奖活动的开展见证了中国电视事业从起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与变化演进,对新时期电视艺术的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激励作用.作为由群众投票评选的电视类奖项,大众电视金鹰奖始终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完善评奖机制,增进奖项的专业性,表现了与时代共振的成长特质.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大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通过对这一评奖活动的特征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反思,可以为当前电视生态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大众电视金鹰奖群众性时代性中国电视

    广泛参与,走向综合:"中国电视金鹰奖"发展纪实(1997-1999)

    朱婧雯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鹰奖既见证了中国电视时代发展进程,又对繁荣中国电视文艺事业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1997至1999年是大众电视金鹰奖向中国电视金鹰奖转型并实现评奖规格与范围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的关键时期.通过改革评奖管理制度与评奖过程机制,经过第15、16、17届的逐步转型,升级后的中国电视金鹰奖凭借全民广泛参与效果,逐步开创以评奖带动行业发展,联动协会组织、产业机构、观众市场上下一体化的综合评奖生态,为新千年后中国电视金鹰奖走向"奖""节"并设机制,实现更大规模和更高品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视金鹰奖1997-1999评奖机制变革广泛参与综合联动

    "金鹰奖"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业的发展

    史力竹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鹰奖在评选之初从观众投票开始即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电视的大众文化性.涵盖奖项评选、庆典节目、产业论坛、学界对谈等不同环节的金鹰奖,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电视强国事业建设的力量.回溯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金鹰奖发展历程,分析金鹰奖的办奖方式,可以总结评选经验,立足时代风采,把握行业动向,考察金鹰奖对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影响与意义.中国电视金鹰奖在发展中的每次变革都因现实与时代需要而发生,为更好地破解电视业发展难题和挑战,提供了独特的启示和参照.

    金鹰奖评奖机制现实书写时代命题

    "沈福存现象"再解读——兼论戏曲男旦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吴新苗
    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提20世纪80年代初京剧界"沈福存现象",梳理沈福存男旦艺术的生成过程及其艺术成就,旨在借此反思中国戏曲男旦艺术传统在20世纪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在整个20世纪主流戏曲理论语境中,男旦艺术传统出现断裂,沈福存的出现既彰显了延续数百年的男旦艺术顽强的生命力,也为男旦艺术的当代价值交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答卷,其艺术本身对当下戏曲表演也有很大借鉴价值.

    男旦艺术传统沈福存戏曲表演

    媒介间性视域下的艺术传播管理

    付亚康田川流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功能的提升和实现是艺术传播管理的重心之一.但媒介决定论语境下艺术传播管理的价值取向存在割裂传播各要素有机联系、弱化文本意义、忽视受众能动性等问题.而媒介间性作为艺术传播的重要属性,不仅关涉媒介之间的交流,也内在地包含对艺术家—艺术文本—受众对话机制的强化.这种交互机制有助于突破媒介决定论对艺术传播的限制.媒介间性理论介入媒介建构,不仅会推动传媒机制变革,而且会重构艺术传播管理理念.媒介间性对艺术文本、传受关系、传播效能等要素的重塑,有助于传媒管理理念的深化;在艺术传播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媒介的间性特征不仅影响艺术传播管理的功效,还推动艺术传播管理机制的优化.促进艺术媒介文本积极意义生成,增进艺术传播管理流程中各环节相互作用,重新定位媒介间议程设置机制等,均是实现艺术传播更高价值的重要举措.

    媒介间性媒介决定论艺术媒介艺术传播管理

    当代昆剧的跨界交响——音乐剧场《月满长生殿》观后

    满新颖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昆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当代艺术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通过对《月满长生殿》的观察与思考,就"音乐剧场"表现形式的创演观念、编剧手法、演绎策略进行集中透视,尤其是对该剧音乐交响化的着眼点和融合的技巧进行总结和分析,可发现在昆曲与现代音乐剧场的结合中,处理好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才是跨界融合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音乐剧场《月满长生殿》跨界融合交响化创新

    "中国故事"的审美表达与精神哲思——《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及其启示

    王玉王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视听审美风格上,利用以汉服文化为代表的古风亚文化资源,展现了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在叙事上,则并未落入美式超级英雄故事或日式少年羁绊故事的窠臼.电影尝试经由叙事,抵达天才诗人李白复杂、矛盾的精神内核和高适的人生之叹,进而体现中国古代儒道兼修的士大夫阶层的生命意识与精神哲思,构筑了一个与其视听形象所体现的"中国气派"相匹配的、足够复杂和典型的"中国故事".

    《长安三万里》李白动画电影古风亚文化中国故事

    穰梨云烟:藏书家陆心源的书画鉴藏活动

    吴慧霞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艺术史上,湖州屡现书画收藏家.陆心源是藏书家、校勘学家、目录学家和刻书家,同时积极投身书画等古物收藏活动.他在湖州地域美术史和中国书画收藏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依据其文集、著录、题跋等相关文献,从家世生平、藏品来源与去向、鉴定经验、收藏品位与文化追求等方面展开探讨,可以还原陆心源的古书画鉴藏活动,以窥晚清收藏史之一隅.

    晚清鉴藏史画史收藏陆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