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艺术批评的问题意识、务实精神与方法论自觉——以"电影工业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为个案的分析

    陈旭光
    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建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一种努力,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与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思考贯注了艺术理论建设与电影批评实践的问题意识、务实精神,并始终具有一种方法论及学科自觉的追求.通过对电影工业美学和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观念、问题意识、务实精神、方法论意识等进行检索、总结、省思,可以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和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学理依据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接着讲"即可持续建设提供思考,为中国艺术理论和文艺批评建设添砖加瓦.

    艺术批评"中国式"理论话语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每部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自传"——我认识的沈伟及对《诗忆东坡》的反应与解读

    欧建平
    1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国家级艺术院团之一,苏东坡是诗文书画及人格魅力跨越近千年时间与万里空间的北宋文人,而沈伟则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跨界现代舞蹈家之一.因此,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特邀他回国,历时近两年,精心创作出这部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可谓不二的选择.可以从"何谓'现代舞诗剧'?""东坡'何许人也?""我认识的沈伟""对《诗忆东坡》的现场反应""对《诗忆东坡》的微观解读""《诗忆东坡》带来的启示与思考"共6个部分,客观、理性地解读这部对我们审美习惯提出挑战的新作品.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苏东坡沈伟"三合一"知识结构《诗忆东坡》

    当代舞剧《深AI你》:舞出"数字中国"的好故事

    慕羽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舞剧创作正处于一体多元的文化语境中,舞蹈家也积极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新时代"传统中国""红色中国""开放中国"的丰富面向中,《深AI你》展示了"全球中国"视野下有关"数字中国"的舞蹈文化叙事.深圳出品、"央地合作"的方式恰好助推了体制内艺术家将"示范性""引领性"和"实验性"有机融合,成功实现了新现实主义当代舞剧的守正与创新.当代舞剧《深AI你》在"为何舞""舞什么""如何舞""谁来舞""舞给谁看""谁因何/如何看"等方面对舞剧"现代性"和审美深度的追求一以贯之,不断突破,实现了"数字中国"的舞剧文化叙事、情感叙事和舞剧本体叙事的融合.

    当代舞剧数字中国文化叙事情感叙事舞剧本体叙事

    姜宸英的际遇与形象塑造——文人肖像演变的一个侧面

    朱万章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宸英在得志前后的肖像有所不同.在诗文书法方面的专研与精进,才使他获得清代文坛主流的认同与接受.以禹之鼎为代表的时辈及以叶衍兰为代表的后世所绘制的姜宸英画像,便是这种认同与接受的反映.对不同时期姜宸英肖像的考察,不仅可洞悉其不同的人生际遇与人际关联,更能看到肖像画独有的社会功能与一个文学家、书法家不同的形象塑造.

    姜宸英肖像禹之鼎际遇诗文书法

    实与景遇:元代画学中的"弥合"与"重构"

    吴静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美学对言外之"意"、象外之"境"的审美哲理化诉求,在两宋理学和禅宗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成为绘画创作普遍追寻的目标,并在南宋演变为一种师心自用、肆意水墨的"虚无化"危机.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初士人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重新强调,使"意"在视觉表现中得到落实,在将自然之"象"转化为艺术之"象"的过程中,他们重新肯定了创作者的主体价值,弥合并重构了绘画中的"物""我"关系.

    元代画学弥合重构"物""我"关系

    从严武到杜甫:巴中南龛名人题刻的地方叙事与文化记忆

    杨筱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中南龛的摩崖题刻因与"诗圣"杜甫及其友人严武的关联,被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考辨"杜甫书、严武诗"的真伪,对题刻诗词反映的景物变迁和地方记忆少有讨论.通过对南龛相关名人题刻的考订,梳理其从追慕严武向怀思杜甫的转变,可讨论与题壁诗词相关联的石窟改凿、衍生建筑及讹文问题,并解析石窟寺院、文人群体及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及名胜景观中地方文化记忆的生成.

    巴中南龛题壁诗词严武与杜甫地方文化记忆

    极峰暮落:董说与《非烟香法》

    秦燕春
    8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遗民董说所著《非烟香法》及相关著述造诣精深,因而董氏可称中国香学史上唯一系统建构了香学"理论体系"的作者.传统香学始于先秦,发展至明清时期,董说及其香学著述不仅是香学的奇峰突起,也是香学的遽然暮落.董说在品香、用香、制香、体香诸方面皆有不俗的表现,在香学领域的具体贡献却至今未能得到恰切的定位与中肯的评价.

    明末清初董说非烟香法香学体系

    达古今之宜——清宫古物的装配与再设计

    张燕芬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以降,鉴古、藏古成为宫廷与民间重要的文化潮流,崇古、仿古亦成为艺术创作的自觉选择.在宋、明文人,尤其是晚明文人的助推下,上古礼器从国家重器走入世俗生活.清代此风更盛,在皇帝的提倡下,儒臣考古集团不仅完成了追摹三代的礼乐制作,留下了可传后世的鉴藏著述,更将古物彻底融入宫廷生活.同一时空中,古器、仿古制作以及古物的再设计得以并陈,从而真正实现"达古今之宜".从清宫对古物的整理装配、二次设计入手,可观察、诠释此类器物的新身份、新功能.

    清宫古物装配再设计百什件

    剔朱宛见飞龙逴——论清代飞龙宴盒的设计和使用

    展梦夏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龙宴盒是清代乾隆朝设计、制作的一种剔红漆器.这种宴盒仅用于除夕、元旦等大宴,以及元旦凌晨皇帝吃饺子的仪式.其构思和命名出 自乾隆皇帝的旨意,由造办处画样,发往苏州成造.清人将前代不同漆器的造型和装饰重新组合,并加入时代元素,从而设计出这一仪式用器,突出反映了乾隆朝漆器造作学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的艺术特色.

    飞龙宴盒剔红乾隆朝宴会

    从"素材提供"到"思想阐释"——中国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呈现与迁变

    赵东川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电子游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呈现也不断发生变迁.在国产游戏的空白期,电子游戏里的中国文化作为素材被想象和使用;在国产游戏产业发展初期,国产游戏中的中国文化成为共同的民族记忆纽带,用于集体身份的自我确认;21世纪后,国产游戏不再拘泥于展示外在的中国文化符号,转而注重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国家立场、价值观念融入作品内容,中国文化在游戏中由被动的"素材提供"转向了主动的"思想阐释".

    电子游戏中国文化文化想象文化传播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