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艺术评论的书写信度与效度

    仝妍
    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下,完整、系统、逻辑自洽的评论话语体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是艺术"史—论—评"之间的互动性关联与内在张力:这一方面体现出当代艺术评论的历史意识、理论自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理论关注现实、实践依循理性的辩证统一.论题由中国文联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引发,从历史维度、方法维度、价值维度思考艺术评论"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的问题,以期对艺术评论的书写信度与效度达成一定的理解.

    艺术评论批评精神书写信度效度话语体系

    今天,我们如何开展艺术评论?

    张燚董婷婷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评论所依附的社会环境历经沧海桑田,其自身亦必然发生巨变.当今,移动互联网对评论创作、评论传播及评论自身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艺术评论需要重构自身来为经典赋能;艺术评论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全媒体形式,重塑评论业态,积极思考、主动理解、尝试应用全媒体;艺术评论不能在"书面文化"的惯性中自得其乐,而要主动拥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次生口语文化",进行"再口头化"转型;艺术评论在任何时代都要成为那个时代敏感于形式、拓展于内容、共情于群众的"有趣"的评论.

    艺术评论互联网文化口语文化印刷文化

    试论现代性转换中的艺术批评——古今之别与学科的产生

    王潇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批评在中国古代有着深厚久远的传统,形成了自成体系且内部稳定的"经典—人文范式".近代以来,受社会变革与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批评范式逐渐瓦解,让位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范式.历经艺术批评旧范式的颠覆与新范式的纷争,现代艺术批评范式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在中西涵濡、古今更迭中逐渐发展至今日的中国艺术批评.这一新旧范式更替的过程与现代意义上艺术批评学科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观中国近现代艺术批评范式的嬗变与现代艺术批评学科的建立,对我们今日的艺术批评学科发展和艺术学科的整体建构具有追本溯源的启示意义.

    艺术批评学艺术学科现代化艺术批评范式文艺共同体

    光色传情 画中谈艺——潘义奎油画艺术

    郑光旭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义奎以其卓越的绘画技法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品如《尼娜的夜晚》《女大学生》《盛装的小女孩》《裕固族老人》等,体现了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细致处理.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对民族特色的探索和对俄罗斯油画技巧的学习成果.潘义奎是一位能够在作品中结合东方和西方艺术特点的画家,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受到认可和赞扬.

    油画艺术东西方艺术民族特色构图与色彩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融合变速与奏鸣,深度开发双音——王云飞二胡协奏曲《巾帼》创作评析

    程林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胡协奏曲《巾帼》由王云飞作曲,二胡演奏家宋飞首演.在曲体结构方面,作品融汇了"奏鸣"和"变速"两种曲式原则.其中"奏鸣原则"主要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的矛盾对比刻画巾帼英雄的双重形象,"变速原则"则用于展开情节性布局.此外,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对双音音色材料做了深度开发,既有描绘战斗场景的色彩性运用,又有双音段落的高难度演奏技巧形成的普遍性华彩,更因为双音织体在一些特殊位置出现,成为曲式划分的重要标识,对作品的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王云飞《巾帼》变速原则奏鸣原则双音

    "姐妹情谊"何以可能:从《爱很美味》看女性关系书写的多重困境

    薛亘华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姐妹情谊"主题一直是中国影视剧的盲区,女性之间往往被描绘为竞争性关系.尽管女性群像剧注意到了这一主题,但其中的姐妹情谊仍然是被悬置的,其基本逻辑仍是父权结构下的慕强逻辑.近年来推出的《爱很美味》等新女性群像剧有突破旧困境的尝试,但可惜的是叙事的深度让位给了资本的逻辑,姐妹情谊的叙事形式被资本/男权的逻辑收编,成为新的消费品.这一历程揭示出女性话语表达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女性关系之间的重重悖论.通过引入胡克斯的"支持"和哈拉维的"赛博格"概念,"姐妹情谊"或许更应当作为一种新的女性关系联合体,成为福柯"异托邦"意义上的异质性力量.

    《爱很美味》姐妹情谊女性关系书写困境

    性别想象与群体尊严:从清末民初秋瑾戏看女性典范之重塑

    杜翘楚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现存清末民初创作的以秋瑾为主角的传奇杂剧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倾向从传统修辞中寻求素材,使秋瑾女侠与闺妇的形象融为一体.但因创作主体的性别差异,秋瑾形象得到了全然不同的重塑.借描绘秋瑾之死,女剧作家所作《六月霜》让秋瑾的女侠特质得以彰显,甚至突破性别界限;男性剧作家则夸大其悲怨情绪,强化其冤女身份.《六月霜》借秋瑾之口,抒发女性的自尊及对男性的蔑视;而男性剧作家则通过重塑秋瑾,缓解其群体的存名焦虑并回护自身的性别尊严.将清末民初的秋瑾戏放置在彼时的女性典范塑造语境中,可见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以及文体特性对女性典范塑造的影响.

    秋瑾戏传奇杂剧女性典范性别

    图像赋权与主体建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广告的女性意识及其视觉表达

    闫彩蝶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广告构建的视觉图谱中,女性身体形象的审美转向、置身空间的结构转型、两性关系图式的视觉重构等,为现代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审美经验的革新,更有对消费行为、身份角色及性别观念等的重新认知.新女性从展现形象之美到追求精神价值内涵,表征着在迈向现代化、确立主体性过程中,中国女性群体建构新的性别表述与身份认同的努力与尝试.

    图像赋权主体建构女性意识视觉表达

    形式主义的表现主义是否可能?——重审康德的审美理念

    周黄正蜜
    9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康德审美理念存在很多疑难和谬误有待澄清.首先,审美理念作为生产美学的概念与康德接受美学中核心的鉴赏理论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一方面,审美理念中预设了一个给定的概念,因而是不纯粹的、有目的的审美活动;另一方面,天才在评判自己的创意和塑造自己的理念时又有纯粹的、无目的的鉴赏.其次,审美理念并非只是理性理念的感性化展示,而同样也可以对经验性概念和感性表象进行展示.审美理念中的理性只以精神的形态被呈现,即内心能力的激活,而并不一定作为被展示的对象.最后,审美理念作为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表达不与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相矛盾,二者可以兼容.我们可以在康德美学中探讨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主义.

    康德审美理念鉴赏形式主义表现主义

    安尼施·卡普尔与当代艺术中崇高的演进

    李贺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抽象艺术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围绕崇高议题探寻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以此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卡普尔的艺术历程可作为当代艺术崇高思想发展流变的典型范本,他在吸纳朗吉努斯、伯克、康德、席勒等人的古典崇高思想基础上,借鉴巴内特·纽曼崇高思想中"形而上学的真实感"来对抗启蒙理想的宏大叙事,实现与利奥塔所言"后现代崇高"的有机融合.卡普尔进而通过"仪式共享"呈现了"重见他者"对回应当代人类生存困境问题的价值,由此拓展了当代艺术中崇高的伦理思辨向度.

    安尼施·卡普尔崇高当代抽象艺术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