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唐凌

月刊

1672-6243

ysp12508@sina.com

010-51645692

100029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村371号

艺术评论/Journal Arts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话语再观照

    《艺术评论》编辑部
    7页

    宋画"写实"新辨

    郭勇健
    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百年来,"西洋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命题被反复提起,同时"宋画写实"之说也广为传播,为此必须探讨何谓写实及宋画的写实性与写意性的关系.写实概念是顺着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潮流而舶来的.按照写实理解的科学认知范式,中国画(包括宋画)并不写实.但还有另一种写实理解,根据这种理解,将"写实"用于传统中国画是可行的.写实的三种表现是师法自然、重视形似、追求生动.重视形似和追求生动是师法自然的具体化,它们在宋代画论中分别表现为对"写真"和"写生"的推崇.写意画派把"意"和"形"对立起来,这是由于他们忽视了"意"兼有主客观两个指向."写意"是一个现象学的概念,它具有连接主客体的意向性结构.院体画和文人画是"写意"的两个方面:院体画侧重于意向客体方面,文人画侧重于意向行为方面;侧重于意向客体时表现为写实性,侧重于意向行为时表现为写意性.

    宋画写实性写意性科学主义意向性

    论"诗画一律"观念的现代流变及其意义

    张森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以降,中国传统"诗画一律"观念发生重要变化.传统派画家大多继承了这一观念,重视诗文修养,但随着文人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贬斥,绘画的文人属性被削弱.如齐白石的诗歌创作就不再只是作为绘画的附庸,更是现代人对自我生命性情的自觉抒发,其诗歌是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存在.同时,在西方绘画史的参照下,艺术史家既发现了题画传统的民族特殊性,又意欲突出现代绘画的主体性地位,强调诗画之间的平等.现代语境中诗画关系从"一律"走向分离,折射出西方艺术史观念影响下中国绘画审美思维的变化,是传统艺术直觉性、写意性式微的侧面表现.

    诗画关系一律分离题画诗齐白石

    "静"与"忘":身心视域下魏晋南北朝书法创作观析论

    郑启林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书法的书写是身心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活动,有关书法创作身心状态的讨论是古代书论中的重要问题.汉末魏晋作为中国书法理论的肇始时期,其创作观论述中呈现"静"与"忘"两种看似矛盾的创作状态倾向,并具有与之分别对应的"意在笔前"和"心忘于笔,手忘于书"两则身心关系命题.魏晋书论中这两种创作状态与道家哲学和魏晋玄学相关,且在中国哲学身心观的视角下,二者并非矛盾的对立关系,前者可被视为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启示了以玄学及身心视角对魏晋书学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书法创作玄学身心观

    网络微短剧中的日常理性与生活幻境

    张智华吴云涛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微短剧以微小的叙事体量营造出一个具有情感代偿功能的日常生活幻境,并成为除传统影视剧与新兴短视频之外的又一视听艺术形式.加速社会下的微短剧突破了常规的叙事框架,通过压缩叙事时空和满足大众想象来构筑一个粗粝的"异轨"世界,并在网感思维和感官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激发了大众的官能审美体验.看似美好的消费"神话"背后,实则是大众与平台等多方合力编织的虚拟文化图景,折射出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独特心理.当理性情感回归现实后,人们仍难以割舍生活幻境带来的情感慰藉.然而娱乐话语并非微短剧的唯一形态,应积极探索"微短剧+"的全新发展格局,推动其转型升级并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网络微短剧叙事时空日常生活大众"神话"

    晋剧《庄周试妻》观后——兼论谢涛戏曲创作对地方戏曲发展的启示

    李成丽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剧《庄周试妻》是晋剧名家谢涛及其团队推出的新作.该剧以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叩问灵魂的思想深度.其舞台人物行为具有一定的当代性,并展示了地方剧种代表性人物与剧作角色间的契合度.《庄周试妻》既具有情感浓度又具有思想厚度,提示传统戏曲的发展应追求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该剧的成功离不开主演谢涛及其团队的努力,显示了当代戏曲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以及地方戏的代表人物对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作用.

    晋剧谢涛《庄周试妻》地方戏曲发展启示

    AIGC时代电影批评的范式转型

    宋彤鑫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文字和视频生成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能将对电影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进一步重构电影批评的生产格局.在AIGC技术的支持下,技术、机器对电影批评生产关系的建构作用被重新确立,电影批评将形成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协作模式,批评主体也将转变为人机共生的新型主体.而在关系变革的基础上,AIGC技术有望成为电影批评的新质生产力,从而完成内容更新与审美价值的重塑.

    AIGC电影批评人机交互数据情感性

    戏曲电影研究诸论争的思考

    郭锐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存在,伴随中国电影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学界对戏曲电影的研究有回潮态势:既有从宏观层面对戏曲电影理论、历史的梳理,对戏曲与电影关系的研究,也有微观层面对戏曲电影的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涵盖面广、研究视角丰富,但最终都指向戏曲电影的本体之争和美学之争.较多学者最后的论证"归宿",停留在调和矛盾的呼吁上,没有给出具体路径.因而,借助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可将戏曲电影的本体之争放入历史过程中考察;对戏曲电影的美学之争从戏曲写意和电影写实的观点思辨出发进行历史追问;将戏曲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属性之争置于时代变奏中体味.通过对几种争论的梳理整合,聚焦争议背后的主导逻辑,或可发现戏曲电影研究的新视角.

    戏曲电影本体之争美学之争知识考古学

    人工智能绘画能否称为艺术——基于丹托艺术理论的艺术再定义

    赵飞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艺术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勃兴呈现新的生态面貌,人工智能绘画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术现象.丹托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需承载或反映特定的主题观念,以修辞的方式传达可识别因素,继而获得艺术界权威的认可.在艺术获得解放的"后历史"时期,人工智能绘画的合法性取决于创作者意图与接受者阐释能否达成共识.此种定义方式尚有不完善之处,但不论如何,不应轻易否认人工智能绘画的艺术合法性.

    人工智能绘画丹托艺术定义艺术终结

    清代"诙诡"风与欧洲洛可可风的不期而遇——以瓷绘《西厢记》故事图为例

    牟晓林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外销瓷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以表现《西厢记》为主的戏曲故事题材图像大量涌现.学界多将此现象归因于《西厢记》等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及此时"中国风"盛行欧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有一个事实被忽视了.这一时期外销瓷上表现的《西厢记》故事中,"佛殿奇逢""逾墙"等某几个情节远多于其他情节.以此为切入点,辨析这类瓷绘流行图像中的"诙诡"风格特点,及其与当时欧洲洛可可风潮相契合的共性特征,可以考察这一"异域同构"的艺术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原因.

    "诙诡"风洛可可风《西厢记》外销瓷中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