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方药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方药膳
东方药膳

谭兴贵

月刊

1671-3591

0731-5381509 5540052

410007

湖南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

东方药膳/
查看更多>>东方药膳》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份以介绍药膳食疗内容为主的科普性期刊,它填补了我国药膳食疗刊物的空白。它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熔历代医疗饮食防病治疗经验及特色药膳制作文章于一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切合实际、雅俗共赏、一册在手,将给您带来饮食文化的享受和健康的保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鱼刺卡喉"喝醋及哽食物"有用吗?如何正确处理?

    刘玉芳
    1页

    胃炎的饮食、食疗、胃炎吃什么好?

    屈小平
    1页

    食道癌和喉癌区别有哪些呢

    苏义刚
    1-2页

    食管癌早期发现需做什么检查

    邱启银
    2-3页

    慢性胃炎患者吃什么

    曾义芝
    2页

    肾病综合征的孩子应吃高蛋白饮食吗

    袁勇
    3页

    新生儿发育支持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田莉颖
    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支持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的质效,探明其临床价值与实用价值,为后续临床研究方案的调整、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为保证整个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在相关研究活动开展之初,需要确立相关的研究方法,入组74例早产儿均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采取随机分组的手段,将患者划分为两个组别,对于不同的组别采取不能的护理方案,其中对照组患者仍旧沿用传统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者在采用支持护理方案,在这一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两个研究组,不同参数的对比研究活动.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后,其口喂周期、缓胀周期进行分析,该组患者症状缓解效果均好于对比组(P<0.05).护理28天后,研究组早产儿体重明显上升且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早产儿护理28天后前臂回弹速度、安慰反应以及手持抓握等发育情况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 对入住NICU早产儿实施新生儿发育支持护理,可促进其发育,改善预后,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

    早产儿NICU新生儿发育支持护理

    试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RCA1和BRCA2mRNA表达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何玉霞
    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RCA1和BRCA2mRNA表达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三组患者的外周血BRCA1和BRCA2的表达量.结果:三组之间的GAPDH指标和BRCA1/BRCA2比值对比无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患者的BRCA2的mRNA指标高于BRCA1.结论: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监测患者的BRCA1和BRCA2mRNA表达量,在乳腺癌患者的诊断、预后评估上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坚实的依据.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BRCA1BRCA2mRNA表达乳腺癌诊断

    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及IL-23/IL-17炎症轴的影响

    陈兵刚
    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临床疗效及IL-23/IL-17炎症轴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实验组采用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治疗两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IL-23、IL-17炎症因子表达、临床疗效、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IL-23、IL-17水平(分别为(407.23±93.42)pg/ml,(256.31±32.45)pg/ml)与复发率(4.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89.25±86.21)pg/ml、(341.66±45.39)pg/ml、26.00%),治疗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益生菌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IL-23IL-17

    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沙德顺
    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些许参考.方法:本次实验抽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接收的40例脑梗死患者(甲组),并抽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40例(乙组),在实验过程中,检测和统计两组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乙组患者,甲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甲乙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583.24±245.31)ug/L及(105.22±79.62)ug/L,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甲组患者,乙组患者血小板球蛋白水平较低,甲乙两组患者血小板球蛋白水平分别为(74.21±6.53)ug/L及(3.81±0.37)ug/L,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远远低于甲组患者,甲乙两组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分别为(76.65±6.34)ug/L及(5.84±0.49)ug/L,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血清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明显低于甲组患者,两组患者血清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分别为(2.97±0.29)nmol/L及(0.28±0.02)nmol/L,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诊断工作开展的难度,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脑梗死早期诊断凝血分子标志物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