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礼俗及其在当今农村中的表现及功用

    于语和邢锐锐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素来在中国社会享有不可撼动的至尊地位.在传统社会,它既是统治阶级驭民治国的重要工具,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历史嬗变的过程中,化礼成俗,渐成礼俗.礼俗内化为道德准则以纲纪人心,外化为社会秩序以规范人行,潜在地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改革开放以降,法律的触角蔓延至农村,但当今农村依旧是乡土人情社会,礼俗仍然是民众信服的权威,“私了”照旧是农村社会定纷止争的途径之一,要想使农村司法和人民调解在农村的土壤上扎根存活,必须探求法律与礼俗之间的平衡点,找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契合之处.

    礼俗农村司法人民调解“私了”

    文化融合的可能路径——基于乡村振兴场域下法治与民俗的互动视角

    梁阿敏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文化嵌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乡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需要民俗文化作为支撑点,而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特色风俗、特色村寨等的逐步消失,同时需要法治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既需要规则分明的法治文化,也需要与乡村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因此,有必要在乡村振兴中加强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虽然两种文化的理论基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些许的共同价值.由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多元文化主体、发挥自治功能、机动导入纠纷解决方式、提升多元文化契合度,能够更好加强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将两者的精髓嵌入乡风文明中.在文化的嵌入和融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乡村治理,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法治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两家换三家转”——郭亮村“近亲”婚配习惯的法律人类学解释

    蒋晨光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换亲最初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外婚制演变而来,后在文明社会中因其违背历史规律而被抛弃.旨在描写郭亮村的转换亲如何具体实现,证明文明“返祖”的可能性.郭亮村形成之初便具有的异质因素,在经历了特殊婚配生育的规范后,构建了以人类生育文化为中心且人口繁衍和经济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结构,它以一种类似“帕累托最优”的方式,改进着地理和历史因素之下的限制性条件,从而耦合于人类正常的繁衍生息.目前郭亮村呈现出的婚育结果证明了此种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一个缩影,或契合于上古时期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媾合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而在这之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以生育文化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即繁育至上的人类发展史.

    郭亮村“两家换三家转”“近亲”婚配生生文化

    人神共娱的狂欢——汉军旗人烧香习俗“放五道”仪式音乐研究

    王丽娟关杰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军旗人作为满汉“混血”的文化载体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汉军烧香习俗,“放五道”是其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其中的“五道神”和“无道鬼”代表着正义与邪恶两股对立的势力.通过对“放五道”仪式的解读及其音乐的分析,得出“汉军旗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群体,生存的挑战赋予其神鬼信仰的应战意念.这种信仰是严肃而神圣的,并且必然通过音乐这种象征性的仪式行为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实现严肃的超常态的情感体验,达到人神互娱的美感效应.

    汉军旗人仪式音乐放五道人神共娱

    道路、发展与认同——滇藏公路与奔子栏藏民国家认同的构建与维系

    张辉李志农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滇藏公路和奔子栏社区作为个案,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筑路动机和主导筑路的力量,以及筑路对沿线奔子栏社区影响地考察,来讨论公路建设对于加强云南藏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道路各民族间社会文化交往、实现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整合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并进而延伸讨论边疆民族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认同建构之议题.国家认同的构建、强化和维持是一个长时段的系统工程,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在不同时期其影响因素又各有侧重.现代公路是一个集经济开发、物资运输、军事通道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其本身所蕴含的能量能够对形塑道路沿线社区民众国家观念发挥重要影响.

    道路人类学滇藏公路国家认同奔子栏

    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探究

    何佩雯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害自人类童年始就一直存在,且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经历灾害还是在灾害故事的形成中都集中凸显了伦理冲突,灾害中所体现的民族伦理道德不仅在民间故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影响着民间故事中的灾害叙事.苗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使得其频繁地受到灾害的困扰.在灾害的“产生—破坏—结束”中,苗族灾害故事在伦理方面经历了“建立—失序—重构”三阶段,这三个阶段在苗族民间故事中又具体表现为灾害二重性下的灾害伦理;善恶二元对立下的灾害伦理;社会秩序重构下的灾害伦理.这三方面所体现的灾害伦理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叙事模式.

    苗族民间故事灾害伦理灾害故事灾害二重性

    档案建设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影像记录

    兰东兴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着手建立村落档案,村落影像属于村落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既是记录传统村落的一种手段,也是村落档案的一种载体,还进一步延伸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工具.用影像记录弥补传统村落其他档案的缺陷,用影像资料使传统村落档案的内容更加充实,用影像档案更好地发挥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搜集到的传统村落影像要成为真正的影像档案,还要经过编辑加工.编辑加工后的传统村落影像档案切实发挥价值,还要建立影像档案储存系统、科学分类和检索系统、影像档案传输系统.

    传统村落档案建设影像互联网文化保护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

    杨红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遗相关实践活动已生成一定规模的游客需求,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大量案例实践的分类梳理,提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5种主要类型并加以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

    区域技艺与“边缘”记忆——国家级非遗阜南嗨子戏的历史、特征与价值

    杨泽宇程凯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北阜南县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当地的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上承于传统,下源于民风,经百余年来艺人的锤炼,不断完善和进步,并以其朴实醇厚的蕴涵、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地方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变迁致使传统戏剧渐受冷遇、步履维艰的态势下,追溯历史流变,考察艺术特征,分析现实价值,无疑对挖掘、整合、传承与弘扬以嗨子戏为代表的小众性曲艺类非遗资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非遗阜南嗨子戏区域文化

    信息动态

    后插1-后插6,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