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民间账簿中货币记录的释读——以石仓文书为例

    胡岳峰蒋勤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账簿中的货币记录释读一直是一个研究难点.以石仓文书为例,文章考察了清代当地银钱货币的种类和指称,揭示了货币命名背后的市场化逻辑.通过对比价格标识中苏州码与汉字的书写形式,我们认为价格书写体现了当地货币的实际使用方式及统一化渐进历程.而从货币职能入手对货币流通过程作动态还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货币记账与实际行用的关系;综合地契分析,亦可展现乡村社会货币流通结构的历史变迁图景.会计史与货币史研究可借此相互推进.

    清代民间账簿货币记录释读石仓

    清初地方遗民的群体构成与社会互动研究——对广东省新兴县的人类学考察

    区锦联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易代之际,遗民逃禅成风.文中以禅宗六祖慧能故乡新兴县为例,借助族谱、地方志以及田野调查资料,尝试勾勒清初地方遗民的生存状态、群体构成和跨区域互动.明清鼎革,新兴县聚集了不少外地遗民,与当地遗民构成了遗民群,在日常互动中形成以潘毓珩、叶广祚等人为核心的群体组织,并通过地缘、亲缘和姻缘等方式建立起紧密关系网络.遗民通过介入地方的文化营造特别是围绕国恩寺所展开的文化实践,营造了一个与外界遗民沟通的集体文化空间,以达到凝聚群体内部与整合外部关联的目的.

    清初地方遗民生命历程群体结构社会互动

    论民间法的法治中国担当——一种法哲学视角

    姚选民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意义上法治的本真状态是让被视之为"法"的规范都具有其应有的"法"之地位.法治秩序的复数外延形态意味着,法治具有场域层次性.法治的场域层次性表明,民间法像国家法一样,亦有其法治使命担当.基于场域层次性或场域公共秩序逻辑,民间法的法治使命担当主要展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治未病",在国家法还没开始"操心"之前解决现实生活纠纷,回复整个社会法秩序;另一方面,配合国家法,实现整个社会法秩序回复的完整性,在国家法回复政治秩序的时候,民间法回复国家范围内不同区域或领域亦即各种场域法域的场域公共秩序.

    民间法法哲学西方法治中国担当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司法保障本土化探索

    余贵忠潘忠玲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法保障本土化是民族地区内部乡土秩序与外部法治有机融合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和维护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制定法和习惯法、习惯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民族地区的司法保障机制运行效率参差不齐,使得司法保障机制应有的实效难以发挥,从而影响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司法本土化旨在建立耦合式的司法保障机制,从理念、技术、实践和人才出发,探索民族地区司法保障本土化,为建设现代化乡村提供新思路.

    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司法保障本土化

    论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的村规民约

    张莹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任何村规民约的治理逻辑都是针对具体的治理场域生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具体的治理场域.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村都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以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两个村在疫情防控期间制定的村规民约为例,从其自身特点、生成方式、性质、功能、作用逻辑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力图以此展现村规民约所具有的治理能力,提升村规民约规范体系的整体治理效能.

    村规民约新冠肺炎防控乡村治理

    借鉴与启示:国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再认识

    吴合显李玮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至今,我国相关的申报工作进展很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影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外的有关论著,了解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以利于借鉴和启示,也就显得正当其时了.

    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明

    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反思

    朱冠楠闵庆文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技术更新、文化变化日新月异,人口较少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在社会大变迁中,如何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并使其长期生存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和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发掘与保护工作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需要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历史与文化反思,唤起全民族对于农耕文明优良传统的文化觉醒,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使农业文化遗产在社会变革中得以传承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明文化自觉

    立维护民族团结之德,树促进民族团结之才——新时代云南大学民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何明覃延佳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自我优化,直面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专业体系.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建设一流本科

    人物纪念馆叙事策略与认同建构研究——以上海黄道婆纪念馆为例

    方云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人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日益凸显其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于历史人物贡献及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性建构,是纪念馆通过其展陈、教育、传播等所要达成的叙事指向与目标.上海黄道婆纪念馆通过其语言、景观以及仪式行为三种不同的叙事路径,呈现了随时代发展建构的黄道婆"先棉""民族使者""纺织革新家""大国工匠"等形象,成为女性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以及非遗话语的表征.黄道婆精神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纪念馆人物叙事建构在促进青年一代对民族、国家以及非遗的认同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纪念馆博物馆叙事黄道婆人物精神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山岳想象的逻辑——以昆仑的乌托邦化叙事为个案

    臧志文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岳关乎地理,更关乎人文.人们对山岳的想象及其历史过程关联起了山岳的物质与文化两个维度.对山岳的想象不仅仅是知识精英个人式的心理独白,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建构.通过梳理文献文本中昆仑及其"乌托邦化"的叙事问题,认为集"地理""历史""文化"三重维度想象的昆仑是基于中华文化对异域空间的想象,是中心对边缘、异邦的意识形态性建构,它试图在现实之外构筑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之乡,以重塑和调整现实社会的秩序与权力格局.

    山岳昆仑乌托邦化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