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园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为例

    薛家越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是家园遗产的代表,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凸显出地方性和公共性两种不同的特征.一是《四季生产调》根植于哈尼族完整的农耕体系和传统社会,全面体现着哈尼族以村寨利益为最高原则来组织和维系村寨社会文化的村寨主义,凸显地方性特征;二是进入"非遗"体系后,打破传统家园边界,以其文化内涵促进产业化创新,优化公共性结构.《四季生产调》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反映了国家层面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探讨跨越地方性与公共性边界所具有的新时代价值.

    家园遗产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地方性公共性

    家屋之上:丹巴中路片区房屋的文化逻辑和互动机制

    陈兴春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实体到观念,丹巴中路的家屋是当地社会文化的重要表达.在实体上,家屋空间格局的变迁是当地人社会生活变迁的外在表现;在观念上,家屋内外的构成和装饰体现了当地人的信仰观念.以家屋为载体的房名,与土地和空间紧密相连,这是基于当地家屋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征形成的.围绕家屋,在纵向上通过并系继嗣实现了亲属关系的再生产,在横向上通过换工制度等实现了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因此,中路的家屋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探讨家屋社会文化逻辑的重要依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益频繁,家屋的修建过程不仅呈现了构建中路乡村共同体的一种普遍性互惠机制,而且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微观缩影.

    家屋房名制度互助共同体

    拟制亲属与家观念延续:以红河南岸哈尼族为例

    陈民炎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制亲属关系是很多西南民族实现家与社会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拟制血亲来确认本家与被认对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继而实现家观念的延续以及地方社会整合.红河南岸哈尼族选择拟制血亲的内生动力在于:本家父子连名制度的延续、土地房屋等物质财富、房屋守护神祇灵力、祖先灵力的继承以及完成仪式上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家观念拟制亲属红河南岸哈尼族

    流动性与地方感:"版纳东北人"家的感知与实践

    蔡利单
    12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人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日益成为以"流动"为常态的人群,其中流动的东北人并非以某地为确认迁移目的地,而是通过不断流动来寻求他们的理想生活.不同类型的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成为东北人向外迁徙时的重要策略,也使他们在流入地的身份认同建构和寻求精神归宿成为可能.流动性已打破了家的固定空间.外流的东北人通过参与地方意义的再生产,从而构建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流入地产生个体对"家"的想象.无论他们如何移居,家总是如影随形,家的流动性特质也成为人类社会对家的新认识.

    流动性地方感版纳东北人

    移动的"地界"(mu ddix):小凉山彝族家支的分化与整合

    杨铭君李建明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支制度被认为是凉山彝族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内凝聚了血缘共同体的团结,向外抵御了共同体潜在的风险.因此,一般认为家支仅仅是以血缘世系为纽带进行整合的.通过对近代以来云南小凉山的考察发现,在有"等级团结"关系的彝族社会中,家支具有延展性,它既指一个具有血缘世系纽带的群体,也指具有等级涵盖关系的家支联合体.在本土概念中将其归纳为"地界"(mu ddix)."地界"是指在小凉山彝族社会内部以诺伙家支为名号,诺伙、曲诺、阿加和呷西这三层身份关系为基础,以家支地界利益为最高原则来组成和维系共同体运转的法权机制,以此来讨论小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家支构成关系、运转逻辑与分化原则.只有理解了"地界"中家支分化与整合的关系才能真正厘清小凉山彝族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地界家支小凉山彝族社会整合

    Abstracts

    153-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