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阴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阴山学刊
阴山学刊

张伟

双月刊

1004-1869

yinshanxuekan@eyou.com

0472-3993407

014030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

阴山学刊/Journal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包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主要栏目有学者研究、宋诗研究、阴山文化研究、内蒙古作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体育学研究、中学理科教育、教育教学教材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汪元量出塞诗编年考——兼论其塞外行程与心迹

    赵建军
    1-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汪元量进行了 一次为期三年的上都之行。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出居庸关》《长城外》等14首出塞诗歌。根据行程及诗意,可以为这14首诗歌编次纪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春,汪元量一行从大都出发,同年抵达上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汪元量一行经净州路天山县,南出阴山,返回大都。

    汪元量出塞诗编年

    三个"败家子"茶事比论——《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例举

    闫茂华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诞生于清中叶的三部小说《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其作者李绿园、吴敬梓、曹雪芹在相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描写不同的人群,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康乾盛世下的社会腐败现象。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主人公谭绍闻、杜少卿、贾宝玉具有"败家子"的典型特征,考察主人公的茶事活动亦能体现不同的茶文化内涵。爬梳比较三位作者诗文集中的茶诗词,或多或少能暴露作者创作的斧痕,用茶文化观照三部小说的主人公,无疑为明清小说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败家子茶文化

    晚清民国报刊《滕王阁序》拟作考论

    管新福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术上未有突破和创新,但其书写新的时代,关注新的题旨,批判不良现象,对传统旧体文学的表达空间有所拓展,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晚清民国报刊《滕王阁序》拟作

    文献丰富,义理淹洽,经集互证之典范——评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

    欧阳一锋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一书,深刻分析了汉赋与诗经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扎实,文献详赡,合理利用量化统计,充分挖掘文字表述背后的丰富意蕴,具有辩证思维,且注重还原文学生态,剥离层累积淀,揭橥了理论范畴的原始涵义与时代新变,对赋学、诗经学、乃至古代文论、文体学研究皆极具启迪意义。

    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互证学术价值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社会异托邦叙事刍论

    龙其林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往研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论著中,一直将作品的主题与思想作为研究中心;其实,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其他学科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存在着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其一就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社会异托邦叙事。通过异托邦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对于环境破坏造成的不常见、不合规则、异常事物的集中呈现,从而丰富了中国生态文学的表现空间和文化意味。中国生态作家们通过社会的现代化与 自然的间接化、社会的工业化与人的精神异化、生态危机与全球性社会异托邦三个维度的书写,传达了对于中国在现代化阶段、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文化反思。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社会异托邦文学叙事生态反思

    唯物史观社会制度历史演变基本规律非机械性再释

    李济广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方式(工艺方法→生产组织)→社会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产权制度)→生产关系(形式生产关系→实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一个多环节的递进关系,各环节都有反向作用力。由于诸多非生产力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存在效率认识的分歧、利益博弈的斗争和价值评价的对立,上述链条各环节并非机械决定而是存在着非同步、非对应的多元关系。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着适应生产力及技术生产方式的总体演变趋势,上层建筑存在着适应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总体演变趋势,但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没有简单的直接决定的普遍必然性,上层建筑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也经常不一致。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历史唯物论有助于科学认识世界与中国经济制度的现状与未来。

    生产力生产方式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唯物史观社会制度历史演变基本规律

    从"先验的主体间性"到"共在"——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对社会存在论的先验阐释

    王志涵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必然已经包含与他人的关系,即与他人"共在",这样一种观点与胡塞尔的先验的主体间性理论相呼应,他们共同认为,自我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存在于我们与世界或超越的关系之中。其中胡塞尔将超越理解为与主体相对的客观的真实性、确定性;而海德格尔则认为,此在与世界本身就在超越之中,超越意味着此在对于世界的超越,同时也是使得意向性成为可能的关系性整体,其自身带有不可简化的社会维度。虽然他们对于世界和超越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但是这样一种对于社会性所做的先验(transcendental)①说明是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所共同秉持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影响了他们各自哲学中所蕴含的社会存在论的观点。

    胡塞尔海德格尔先验的主体间性世界超越社会存在论

    主体的"失神"、消弭与复归——维利里奥速度美学的主体性观照

    赵娜娜黄海云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以人的主体性为起点和基础的,没有人的主体性,就没有人类的认识史。茫茫宇宙的意义正是因人的发现而被观察和认识,不断迭代的技术,也是人的主体性智慧的结晶。维利里奥在他的速度美学中,以看似偏激的论调对技术进行了批判,其内在包裹的实则是一种对人的主体性的人文主义观照。他通过对主体的感知经验在加速时代的巨变,分析了主体的"失神"现象与被消弭困境,并以一种怀旧的姿态,给这个日益被破坏的感知世界指明了救赎的方向,即回归身体的知觉真实和重视深度的情感体验。

    维利里奥速度美学主体"失神"消弭复归

    感知、育情与实践: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赜

    马利强牛秋越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民族认同心理"感知—育情—实践"的形成过程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与实践维度,优化了高校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教学策略。在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以提供感知空间、搭建育情桥梁、构建实践场域为着力点,探索感知共鸣点、拓展对接实践点、定位有效反馈点,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感知育情实践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学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究——以《阴山学刊》为例

    尚祖国刘波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报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不仅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更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和现状对《阴山学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举措进行研究,提出了高校学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路径探究的启示和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高校学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