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高卉民

季刊

1673-0321

ysyj@vip.163.com

0451-86347554 88067434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艺术研究/Journal Art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安阁遗址增强现实系统跨时空交流叙事策略研究

    高颂华刘雅楠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优化新媒介中的叙事交流模式,探究大安阁遗址增强现实系统跨时空交流、跨时空感知的叙事策略,打破观者与遗址间不可见、不可交流、无法感知价值的隔阂.通过借助交互叙事理论,结合实例分析法,重构叙事交流模型,总结出大安阁遗址增强现实系统的叙事策略,并利用KANO模型,验证策略能否满足观者需求.最终重构大安阁遗址增强现实系统叙事交流的新模型,总结出提炼多元价值型遗址主题、运用虚实结合的移动媒介、协调多类型叙事结构、营造多维度叙事时空的设计策略,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再现、可交流、可感知的大安阁遗址增强现实系统设计方案.

    交互叙事增强现实大安阁遗址叙事交流

    敦煌乐画第98窟《报恩经变》音乐图像探究

    邵晨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第98号窟是五代时期由曹议金节度使在统治初期主持营建的.石窟艺术的发展体现在栩栩如生的经变画中,在第98窟中绘制了大量的经变画,其中均有乐舞图像,而这时期的乐舞图像基本沿袭唐朝的形制,出现了程式化的特点.在继承中原艺术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西域外来的艺术文化,无不体现出文化包容与开放的特点.在此对第98号窟南壁第一铺《报恩经变》中的乐舞图像进行分析,在图像的背后体现出五代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文化双向交流、融合的重要价值,进一步了解中国音乐的魅力与发展.

    第98窟乐伎乐器五代时期艺术文化交流

    唐代敦煌璎珞风格及其本土化

    朱旭光李思羽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壁画中观音造像上用于严身的璎珞,作为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新词汇,其形象既保有外来文化的艺术元素,又增添了传入中国之后本土的艺术文化元素,极具研究价值.唐代作为敦煌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璎珞艺术的发展也日渐成熟.本文采用异质对比的方法,从款式、花纹方面入手,将唐朝璎珞艺术形式与印度的璎珞形式相对比,探究璎珞的本土化改变以及改变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背景因素.璎珞顺利完成了从单纯模仿到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并且确立了中国化璎珞的基本形制,其本土化的成功彰显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

    唐代敦煌璎珞本土化

    传神到写心——论明清花鸟画的雅俗之变

    徐欢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人们在评论中国画时,雅与俗往往是其中一项品评标准,凡见一物,格其优劣,以君子的心性,界定雅俗.明清花鸟画在前人丰富的成就积累下蓬勃发展,其画派、画家及作品之多前代未见,同时呈现出多种面貌.从明初的沈周、文徵明再到陈淳、徐渭,他们将花鸟画风格发展成了大写意的绘画形态,在绘画中法自我、写内心,在思想内涵、笔墨精神、审美趣味延续着文人画传统,成为花鸟画中写我之情的最佳典范.明清花鸟画在审美上,既体现出了前代文人的古雅风范,又逐渐融入了世俗气息,由此进入一种雅俗合流的新境界.

    传神写心花鸟画雅俗合流

    关中民俗图式中的祭祖画像研究——以《牟氏九代神轴子》为例

    牟研冲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一幅祭祖所用的图轴为对象,通过图像学的方法分析其画面的布局和构建,经过对比发现关中民俗中祭祖所用的图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受到了民间年画的滋养,作者为其取名《牟氏九代神轴子》,并且通过图式判断其时代风格和象征含义,来揭开祖先崇拜背景下,关中"家堂"文化的奥秘.

    神轴子图式分析图像象征

    放逸与文雅:唐宋酒器形制比较研究

    杨陈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在历史上是颇为开放、洒脱与浪漫的朝代,而宋代则呈现出含蓄、内敛与文雅的个性.酒器作为二者辉煌历史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背后蕴含着两个时期独特的社会风俗和审美精神.本文旨在以两个朝代所呈现的酒食文化、材料使用、审美环境的特殊性为现实背景,围绕历史学、考古学、美学之范畴,对比和归纳出唐宋两代酒器造型、材质和组合形式三个维度之新变.酒器发展从唐代的奢华放逸,再到宋代的风韵雅致,在这百年演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是器物丰富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会意义的变迁.

    唐宋酒器体量造型材料形制组合

    改革开放初期红色油画中的人文关怀再议

    黄雨洁李桂生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国内掀起了一股关于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为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此后出现了大量表现人文关怀的油画,艺术家对人性的关注和强调人的普遍价值增强了油画本身的艺术魅力,并且以不同的视角来进行艺术创作来表现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红色油画作品分析进行一定的探讨和总结.

    红色油画改革开放初期人文关怀人性

    空间表达:白文古玺边框的形式研究

    刘一泽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玺是先秦时期的玺印统称,分为朱文与白文两个部分.此文章主要阐述白文古玺边框的形式美价值,进而将白文边框分为细文细框、无框、工洁边框.形式美具体体现在空间、线条质感和边框变化三个方面,并且突出了整方印的虚实变化、空间性、节奏性等其他艺术美的体现.本文分类整理其边框的美感和与正文的关系,考究古玺边框的使用空间以及在印章艺术上形式美的体现和价值,促进了古玺印使用的多样性,探究其边框中的不同形态不同组合关系,以寻求其边框与正文的和谐之美.

    古玺边框形式美

    "文化视野"与"经验意识"——迈克尔·苏立文对中西艺术的比较研究

    曹子达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研究中国艺术发展与中国文化传播的西方学者,迈克尔·苏立文是最早一批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传承脉络介绍并普及到西方国家的学术开拓者之一.在主观研究视角上,苏立文更加关注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内容、表达形式、象征寓意及精神、心灵体验上的对比差异,并从中引申出不同文化背景交融碰撞下的借鉴与互通,是基于跨"文化视野"与在彼融合之"经验意识"的学术体系建立,具有超越一般西方文化学者的"感官体验".

    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家中西对比中西融合

    《藏北人家》的"酒神精神"式生命美学

    向一帆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与人文纪录片往往能够体现出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人群的生活情况,关注和捕捉这些生活情况是纪录片的"天职工作".在1991年,王海兵执导的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播出,其浑然天成的叙事技巧赋予了这部人文纪录片以"人"的属性与生命.本文聚焦于《藏北人家》中体现出的人与命运、人与自然的观点,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体现出纪录片的"酒神精神",进行生命意义上的赏析,并对人文纪录提供生命探究上的方法论.

    酒神精神藏北人家人文纪录片电视纪录片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