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高卉民

季刊

1673-0321

ysyj@vip.163.com

0451-86347554 88067434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艺术研究/Journal Art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戏曲评点看徐渭的戏曲叙事观

    何厚耀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中,相较于诗性、音乐性,戏曲的叙事性没有得到广泛的讨论.但仍有部分戏曲家积极关注戏曲的叙事性,徐渭便是其中较早的一位.在徐渭的戏曲评点材料中,可以看到他对人物性格、身份以及叙事情境的关注,他要求戏曲的曲词以这些叙事要素为参照.同时,他注意到骈俪曲风与戏曲叙事的矛盾,从叙事的角度,要求曲词"文"与"俗"的统一、中和,一面认可骈俪的戏曲语言,一面要求其不能影响叙事的正常进行.这些论述彰显了徐渭自觉的叙事意识,对后来曲家有着重大影响,亦为今天的戏曲活动提供了启发.

    徐渭戏曲批评叙事性

    论日常系文艺作品的三个转变

    左紫俊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常系文艺作品是指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系文艺作品出现了三个转向.第一,从宏大叙事走向数据库中的要素.宏大叙事走向悬搁,数据库中的要素代替了宏大叙事缺席的位置;第二,从线性的时间叙事到破碎的空间叙事.线性的时间叙事从绝对主导地位的主流走向隐没,破碎的空间叙事被重新发现;第三,从悠闲走向狂欢.过去悠闲风味的作品正逐渐消失,如今狂欢风格的作品登上舞台.

    日常系文艺发展文化研究

    "腾式喜剧"电影美学风格刍议

    王淑华简圣宇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腾式喜剧"电影以小人物为主要叙事承载者,充满了对生活现实的人文关怀,为观众营造轻松氛围的同时也尝试传达一种正面价值观.该类型的电影受小品化电影趋势所影响,从情景构建、手法侧重以及选角定义三方面展现出具有浓厚本土风格的综合叙事底色."腾式喜剧"从创作至呈现始终聚焦于社会矛盾、现实热点问题,塑造了一个个与时代价值观高度契合的普通人形象.电影深刻把握消费潮流,洞察消费群体爱好与价值审美的同时也在自觉发挥综合艺术的教育作用、积极传播喜剧精神内核.

    "腾式喜剧"小人物形象小品化电影人文关怀

    联套歌剧《山海经·奔月》的艺术价值

    王雅宁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海经·奔月》是由周海宏教授担任编剧、制作人,青年作曲家宝玉博士作曲,李丹丹担任导演,陈冰指挥,由我国多位当代著名歌唱家及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生共同演绎的大型神话题材类歌剧作品.《山海经·奔月》的创作理念借鉴西方歌剧艺术中大型神话题材类歌剧,取材于我国古籍《山海经》,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我国经典神话传说为创作蓝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刻画了后羿、嫦娥等人物形象,创作者们个性化审美观念,使《山海经·奔月》这部大型联套歌剧作品无论在歌剧创作层面、歌词文本层面还是歌剧音乐层面,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山海经·奔月》艺术创作戏剧性

    西厢"琴心"关目之探微

    周思嘉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四大越剧之一,《西厢记》可谓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其中,西厢关目"琴心"则凭借其对"乐与情"的巧妙处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琴心"之溯源、"琴心"关目内容的解析、"琴心"中古筝艺术的表现、"琴心"关目安排的用意、"琴心"关目的作用等展开细致的探讨,使得"琴心"这一关目拥有更多维的解读.

    琴心乐情音乐至情戏曲艺术

    重勘20世纪中后期苏联装饰艺术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发展

    郭文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中后期苏联装饰艺术与政治积极互动,艺术运动与社会属性密切相关,在西方文化渗透下完成了装饰艺术去意识形态化的回返并与工业化呼应、共进.在资本主义符号价值与社会主义使用价值的较量中形成了苏联独特的实用主义理念.重勘这段历史,尝试从物态文化的角度分析苏联战后美学"新设计主义"超越"大规模生产"的文化逻辑,总结在他者意识形态渗透中本国文化艺术突破他者殖民并完成民族独立性承继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装饰艺术意识形态战后美学新设计主义工业化

    壮族铜鼓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孔静陈捷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鼓作为壮族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在历史上铸造、音乐、美术、舞蹈等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这件艺术杰作对于广西民族来说是最具自豪感的无价之宝,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展现了广西工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研究壮族铜鼓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壮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发展,了解广西,从了解铜鼓开始.

    铜鼓美学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壮族艺术

    浅析舞剧《醒·狮》的创作特色

    曹馨月张婷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享受的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动作为语汇,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表达出舞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肢体来完成各种不同姿态和造型的组合与变化所形成的舞蹈语汇.如此便可塑造出更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营造出新颖别致的舞台效果,让观者获得更多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舞剧《醒·狮》以"醒"为神、以"狮"为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为创作题材,选取百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作为故事背景,以现代舞狮人的姿态、三元里的抗英起义为线索回顾百年历史,用岭南醒狮精神唤起了人们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怀,并以其清晰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情感、极具独特意义的道具设计等创作手法,来探究如何能够在舞剧的创作中展现出根植于岭南地区的那份民族精神、怎样更好地让岭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进一步促进舞剧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本文将通过舞蹈语汇、创作角度以及叙事表达等几个方面对舞剧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

    舞剧《醒·狮》创作角度叙事表达

    论湖湘民歌的文化特色与时代价值

    余雯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特的地域生态环境造就了湖湘民歌的独特风貌.湖湘民歌呈现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民族情感,以丰富多样的自我表达方式把集体意识、集体审美和集体追求充分体现出来,并在创造性转换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融合和维护着民族与民族文化的生存延续.在面临着"民族性格"弱化的挑战中,湖湘民歌以新的姿态与方式理解着不断变迁的世界,继续维护着民族的记忆和民族文化.

    湖湘民歌文化特色时代价值

    纪尧姆·德·马肖《圣母弥撒》的文本研究

    王一品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纪尧姆·德·马肖《圣母弥撒》的文本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各部分的结构形态,以此进一步探索其文本特征,包括作品的音结构与音乐形式、音乐语言风格、审美艺术风格、主题特征与情感表达、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等,对《圣母弥撒》的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进一步丰富文本研究的学术思想,并从中分析出文化因素与文本特点之间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在关系,这也在客观上证实《圣母弥撒》的重要研究价值,为研究与《圣母弥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纪尧姆·德·马肖圣母弥撒弥撒套曲文本分析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