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高卉民

季刊

1673-0321

ysyj@vip.163.com

0451-86347554 88067434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艺术研究/Journal Art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20年来黑龙江水彩画创作群体现象综述

    王洪义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参与者口述资料的整理总结,描述了黑龙江水彩画的群体创作现象.该群体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起始地和大本营,在最近20多年里迅速发展壮大,在全国性水彩展览中屡创佳绩.领军人物的超强能力,注重基本功的艺术教育,对青年人才的大力扶持,营造出有利于艺术发展的良好小环境.作品与人才并出,教学与创作相长,使之成为目前中国东北地区艺术版图上最为闪亮耀眼的存在.

    嵩山少室阙画像内容描述与典型图像分析

    苏前程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嵩山汉三阙是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画像艺术的珍贵实物留存,其中以少室阙保存最为完整,其图像内容、特征、关系是对东汉中叶时期豫西民俗生活、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等基本框架的重要佐证资料.本文首先对少室阙尚存画像进行图像描述与内涵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其次在画像内容与题材上挖掘具有典型性的图像符号,最终分析其典型性图像符号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新解析.

    少室阙东汉嵩山画像石

    徐泰、蓝瑛合绘《邵弥像》研究

    戴如瑾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徐泰、蓝瑛合绘的《邵弥像》为研究对象,从该画作的创作背景、图文形象出发,基于邵弥身份所包含的遗民与高士属性,分析画家在画面中隐喻的遗民心理.通过文献梳理与图像求证,从画面隐喻、图样源流、明清文士的交游、补景合绘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证,管窥抱膝翘腿图样对邵弥高士形象的塑造,红枫补景对邵弥遗民身份的隐喻;通过对后人、故人、商人三种社会关系的比较分析,认为该题材肖像是为了赞助收藏而创作.

    《邵弥像》成图缘由明清肖像画徐泰蓝瑛

    《兰亭序》在清代的影响

    张同标高蓥萍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兰亭序》的研究不乏众人,但《兰亭序》于清代的影响却多分散于具体版本的流传与考辨,对于书学《兰亭》这一师晋风尚缺少明确成文论述.基于《兰亭》在清代流传这一事实,《兰亭》被清代书家视为至宝,清帝与翰臣的推崇更使书学《兰亭》之风盛于一时,而清末金石学的兴起使得《兰亭》的神圣光环逐渐消失,碑学派的质疑是师晋风向转移的转折点,但尽管如此,《兰亭》的影响仍然持续发生.

    兰亭序书法清代师晋风尚

    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壁画树木的图式风格演化

    王权朝周珩帮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寺窟和墓室壁画山水元素逐渐增多,其中,树木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山水画语汇与图式的发展进程.从空间位置上看,石窟壁画中的树木大多在佛教母题的下方或边缘,墓室壁画中的树木则大多在现实生活题材的中下层;从画面结构上看,树木的表现先后经历了点饰风格、结构性图绘和题材独立表现三种样式,并依次形成了勾点、色墨没骨与擦染等笔墨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意识.

    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壁画树木图式演化

    王渊墨花墨禽的技法风格研究——以竹子题材为例

    仇文婷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有其自身的历史,每一个画家对于相同题材都有自己的"特定解答",这个"解答"受画家自身能力和审美取向的影响,也受传统经验和时代潮流的影响.本文以王渊墨花墨禽作品中所涉及的竹子题材为线索,通过纵向(与前代)与横向(同时代)的对比,分析其技法特点与风格特征的延申.

    墨花墨禽王渊竹子题材技法特点风格特征

    明清仕女画立轴形制的流行及内涵探究

    梁嘉怡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明清仕女画的画作数量十分可观,且立轴形制几乎其主要图像载体,而明清以前的仕女画多使用长卷.明清仕女画形制发生这样的转变与这个时间段仕女画的功能、社会环境等动因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仕女画的赏玩功能满足立轴悬挂公开观看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提高,仕女画与对联、书法等竖式艺术作品作为装饰品十分流行,催生了仕女画在绘画市场的供给增多.文章从图像考证明清仕女画形制的确发生的改变,并将为什么转变的问题意识置于明清社会人文的视野之中,理清表与质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促成立轴仕女画成为明清画家选择的原因.

    仕女画立轴赏玩生活审美

    贡布里希对漫画生成机制的心理学原因探究

    张宏李财政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欧洲,漫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艺术.贡布里希一反历史上对漫画艺术的偏见,运用图像学方法深入剖析漫画特别是肖像漫画的历史生成机制及其深层的心理学原因.他以"相貌恒常性""图像等效性"等图像学方法揭橥人的知觉奥秘、图像心理和漫画心理演变原因.其目的不是阐述欧洲漫画史,而是要揭开肖像漫画背后的深层生成机制以及它的重要历史意义.

    漫画生成机制滑稽高级玩笑

    克拉姆斯柯依揭示民族精神的镜像

    冯译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9世纪下半叶,俄国肖像绘画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整个俄国绘画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然而这样的辉煌却夹杂着令人沉重的忧伤,他们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将形式组织实践带入了一个思想的漩涡.在与西欧的学习和互动中,克拉姆斯柯依开始自省,寻找本国在全球文化中的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肖像画图像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制,而是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在特定的图像系统中遵循一定的惯例来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精湛的技艺下深刻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精神面貌.

    克拉姆斯柯依肖像画民族图像

    徐州柳琴戏《喝面叶》的艺术风格探究

    孙紫艳隋欣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琴戏是起源于苏北和鲁南一带的一种民间小戏,在苏北地区主要以徐州为中心,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在演唱过程中通常"女声唱腔下句尾音多以七度大跳、假声翻高,腔调迷人,似有勾魂之感",因此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喝面叶》作为柳琴戏传统小戏的代表戏之一,是以喜剧的创作手法,围绕着"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等主题进行创作呈现,其剧本风趣幽默、角色行当个性鲜明、唱腔缠绵激昂、表演生动形象,本文旨在从该戏以上几个方面,细致探究其艺术风格,从而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徐州柳琴戏拉魂腔《喝面叶》艺术风格